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動怒、無嗔心!平靜的一天這樣度過

導讀

我們如果希望得到美滿人生,就要記住“如何能在一生當中不發脾氣”,這是修養功夫到家了。發脾氣,對身心有害,彼此都有害,兩方面都沒有好處。如果我們能夠忍受,能夠以不動心來處理,我們自己得利益,定慧增長。定慧是因,福德是果。

又聞而不怒, 雖讒焰熏天, 如舉火焚空, 終將自息;聞謗而怒, 雖巧心力辯, 如春蠶作繭, 自取纏綿。怒不惟無益, 且有害也。其余種種過惡, 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 過將自止。

如果聽到誹謗心裡不計較,若無其事,即使讒言的火焰薰滿天空,也像大火燃燒虛空一樣,終究自己會止歇下來。從來讒言都不會永駐。就讓它自生自滅,不必要再加一瞬那的區別,不必自尋煩惱。假如聽到誹謗,非常生氣,非要找誹謗者算账,這樣是短智,是智識短淺的表現。因為自己用盡智巧,努力地爭辯,也只能落得個作繭自縛而已。

“聞謗”,別人毀謗我們,這是在所難免的,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常常遇到,我們一定要提高警覺,不要被境界所轉,這樣我們的損失就大了。一次發脾氣,不論時間長短,即使是幾分鐘那麽短,在我們的心理、生理上的傷害,都需要幾天時間才能夠恢復平靜。這太不值得了。

我們與大眾相處,實在沒有辦法令一切人對我們的言行都感到滿意,不但我們做不到,聖賢也很難做到。佛陀在世的時候,內部僧團裡有提婆達多和六群比丘找麻煩,外面有六師外道,常常找麻煩、毀謗侮辱甚至陷害佛陀。可是佛陀對於這些毀謗陷害怎麽處理?不起心不動念,用真誠、平等、智慧、慈悲來處理。這是我們必須要努力學習的。

所以,如果我們聽到別人的毀謗還想發脾氣,甚至想極力為自己辯護,這就是自尋煩惱了。兩種做法導致兩種結果。第一個結果是自動消失,不必起一念,就自然平息,這是很高明的做法。第二種結果:緣對境發怒,不但沒有利益,還有無量的損害。

“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這兩句話是至理名言。心裡想著對方如何如何不好,越想越生氣,身心當下就會失去平衡,吃再多藥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這不是更傷害自己嗎?再思惟嗔心的等流果,平凡的嗔怒會把自己的心串習成損害他人的惡心。這是整壞自相續,後世還要以嗔心墮落惡道,這是讓自己沉淪墮落。從破壞功德的方面思惟,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百劫的福德資糧毀於一旦。所以,千萬不能這樣的損害摧毀自己。反覆思惟嗔怒的過患和安忍的利益。一旦道理上明白了,我們就能夠慢慢地遮止嗔心。

比如,一個人容易動怒,暫時從事上改一點,可是,不久又見他嗔人,罵人,這是事上製止,根上沒有對治到。如果能把道理思惟透,等於釜底抽薪,嗔火就發不起來。這也體現了佛教關於處理人我是非關係上的一個重要規範:“忍辱”。“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汙染”,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都不能改變事物本來的狀況,所以,心沒必要為之所動生起喜怒哀樂之情。

因此,我們如果希望得到美滿人生,就要記住“如何能在一生當中不發脾氣”,這是修養功夫到家了。發脾氣,對身心有害,彼此都有害,兩方面都沒有好處。如果我們能夠忍受,能夠以不動心來處理,我們自己得利益,定慧增長。定慧是因,福德是果。

一個人一生當中的福德,是從定慧當中來的,定慧增長就是福德增長。我們沒有怨恨心,沒有報復心,不跟人結冤仇,所以自他兩利,這就是菩薩道,我們應當要努力學習。初學的時候一定會有很大的困難,但是一定要懂這個道理,要努力克服自己的困難,逐漸就會趨向自然平靜。最初是硬生生地忍耐,若乾年後就會趨於自然。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可為》

己亥年(2019)每日佛前一盞燈

暨彌勒菩薩聖誕供燈共修

2019年2月5日,農歷己亥年正年初一,欣逢彌勒菩薩聖誕。應大眾所請,積福慧啟建己亥年每日佛前一盞燈暨彌勒菩薩聖誕供燈共修,祈願眾等在新的一年裡家庭幸福、道業日增、福澤綿長,晝夜六時恆吉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