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站在少年的世界張望

站在少年的世界張望

黎荔

近期,上映9天、票房破10億的電影《少年的你》,讓人直面校園霸凌這一幽暗地帶。

導演曾國祥這樣解釋,《少年的你》為何要將重慶作為取景地,“重慶有很多大型高架橋、高樓,也有小巷子,就像個迷宮,把人物放在這裡,就有一種逃不出這個地方的感覺,這個有助於電影呈現出青春期難以逃避的憂鬱情緒。”

的確,重慶的氣象夏季躁熱潮濕,秋冬又陰鬱濕冷,加上地形地勢的層次感,魔幻般高低錯落的建築物,和《少年的你》想要表達的青春凶猛與壓抑,在氣質上非常相符契合。

少年世界的施暴者與受害者,都烙印著這個青春期的特徵。電影裡欺凌團夥帶頭人——魏萊,漂亮、成績好、家境優越,完全不是一個典型“霸凌者”的形象。但她有典型的,在孩童和少年身上見到的惡:那種近乎動物般,殘酷的、毫無理由、沒事找茬的惡意。施暴者為自己羽毛豔麗而得意,絲毫察覺不到自己那股酷勁下的殘忍,只為享受這股青春的蠻勁。甚至不用去想作惡的理由,只要一念所致,一時興起,就可以把另一個人當做獵物,反覆玩弄、逼上絕路。少年的世界,沒有成人世界的虛與委蛇、權衡利弊,少年的世界,更接近叢林世界,充滿了無遮擋的青春期的凶猛,那是一種天然散發的無知的惡。正如《少年的你》中那個老警官說的,曾經接手一個案子,有四個男孩活生生將另一個男孩打死了,審訊的時候才發現,他們根本不知道原來這樣會把人打死。現實往往比電影更殘酷。令人悲哀的是,身在其中的少年看不到這些殘酷,而當我們成了所謂的“大人”,又會忘記這些殘酷,過濾掉這些不美好。

而站在受害者的角度,為什麽他們要這樣內向、敏感、懦弱,謹小慎微?內心翻江倒海,面對大人卻不發一言?青春期的軟弱,大人總覺得矯情,對待少年,他們缺乏足夠的共情,他們早已忘記了(或者說在成人的世界裡麻木了)當初自己也曾跌跌撞撞、惶惑恐懼。要知道人在年少時,是很容易走進困境的。青春期,生命階段的關鍵詞是囤積。像春天四處銜樹枝築巢的鳥雀一樣,處於這個階段的人,會將智力、經濟、情感、見識、他人的關注,一點點銜回,構築安全感。那是一個尚在搭建的階段,一切都尚未成形,如果有風暴、有大雨,就會搖搖欲墜、面臨破碎。才十幾歲的孩子,世界還太窄太小,眼裡心裡只有家庭和學校,他們人生大部分的認同感,不是來自父母關心,就是來自學習成績、師長評價、同學關係。哪怕其中一個環節出現了什麽問題,都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像電影裡那個跳樓的胡小蝶,大人是無法理解她為什麽會走極端的。而我理解青春期的諸多衝動中似乎總含有自殺衝動,這是很殘酷的,一旦過了青春期,對生的熱愛就佔了上風,年紀越大的人反而越恐懼死亡。為什麽在青春期更容易走向對生命的質疑?因為,這是一個不穩定的狀態,有時荷爾蒙一觸即發,有時瞬間心如死灰。少年並沒有一個健壯的、穩固的靈魂。因為年少,他們對世界的感知那麽純粹。因為年少,他們相信世界非黑即白,活著或者死去,沒有中間地帶。

什麽是青春期的心情?傷感懵懂,痛徹殘酷,卻又充滿陽光,如夏日裡燒荒草的味道,一種凶猛而又躁動的氣息。少年的心性,清堅決絕,自尊脆弱而又怯懦無助,隨便抓住哪一根稻草都當是救命的靈藥,然而一旦鑽了牛角尖,又絕望到要拒絕全世界,毫無回旋余地。

少年渡河,他們不知道,河那邊到底是什麽?這個問題,對他們來說好難。正如《少年的你》中女主人公陳念說的,“從來沒有人教過我,怎麽變成一個大人”。成年與少年,站在河的兩岸,因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內心結構不會因此一致。所以,不要僅用大人的視角去揣摩少年們,有很多事情成人不會去那麽做、那麽想,但是,他們會,因為他們還是少年。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全社會都很關心的議題,《少年的你》將目光對準這個領域,把青春期那些傷口撕給人看,力圖引起我們對少年內心世界的重視。整部電影的風格,是直白的,殘酷的,同時是意味深長的。看完之後,讓人久久難以釋懷。

電影中有一句戳淚點的台詞,來自鄭警官對於陳念的真誠勸慰:

“長大就像跳水,什麽都別想,閉著眼往裡跳就行了,那水裡有石頭有沙子有蚌殼,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陳念身上有千千萬萬個被成長刺痛的孩子的身影。成長是一場冒險嗎?即使是,每個人都要勇敢地試試,突破的過程也是探索和發現自我的過程。還有,固然在這個世界上,惡行從不缺席,但是,少年的你往前走,也一定會有人在你後面,默默地保護你,給你以關懷與善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