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善於「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其壽命可與天地齊

善於「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其壽命可與天地齊(即所謂「壽敝天地」、「心肝脾肺腎五臟,合理調養活得長。」

《黃帝內經》四種長壽人——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長壽方法,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開篇第一章「上古天真論篇」中,論述了四種長壽之人——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養生長壽之道。

善於「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即善於把握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進行養生的真人,其壽命可與天地齊(即所謂「壽敝天地」)。

善於「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就是說能把養生與陰陽的變化相合,順應時令往來的至人,壽命都很高(所謂「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

善於「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指能順應天地正氣養生,而避其非時邪氣的人都可活到百歲(所謂「亦可以百數」)。

善於「法則天地,象似日月」,就是說能按天地四時變化、日月盈虧養生者,都可盡其天壽(所謂「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就是說,凡是能順應天時地宜養生的,便可長壽延年。因為《黃帝內經》強調生命本來就是源於天地的。所謂「人生於地,是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黃帝內經》的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就是因為能順時養生,所以都長壽。

《黃帝內經》突出四季養生對延年長壽的意義四季養生是《黃帝內經》順時養生的精髓。

《黃帝內經》認為四時陰陽,是萬物的根本。也就是說,四時陰陽變化,產生的陰陽氣化的交替,是生命活動的本質。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對四季養生精髓的提煉。由於一年之內,春夏陽長陰消,以陽為主,所以春夏應養陽;秋冬陰長陽消,以陰為主,所以秋冬應養陰。

《黃帝內經》對抗衰老的認識

1強調人可活到百歲

還是在《黃帝內經》開篇的「上古天真論篇」 中,明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2提出早衰的原因

1、飲食不節——「以酒為漿」,恣食過飽,損傷脾胃。

2、酒色太過——「醉以入房」,傷精竭液。

3、起居不節——「以妄為常」,損傷形神。

4、情志不節——「不時禦神」、「務快其心」,損傷心神。

5、勞作太過——「不知持滿」,損傷形神。

以上各種因素會導致真氣的耗散,「……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

3提出抗衰老的五大原則

1、四季養生:「法於陰陽」——不違背天時氣候。

2、導引吐納:「和於術數」——運動鍛煉。

3、飲食養生:「食飲有節」——不過飢過飽。

4、起居養生:「起居有常」——睡眠有規律。

5、勞作養生:「不妄作勞」——工作不過度。

總之,《黃帝內經》指出:形與神俱,可以活到百歲。

4提出導引吐納的抗衰老方法

導引吐納起源於我國中原一帶。《黃帝內經》認為,中原地帶地平而濕,老百姓不好鍛煉,病多痿、厥、寒、熱,治療方法宜導引按矯:即導引和按摩。

此外,提出了可以延年益壽的導引方法:腎有久病的,寅時(3~5點)面南,寧心調息,然後,閉氣不息七遍,伸長脖子做吞咽動作,七遍,最後吞咽津液數次。

5認為衰老與五臟虛衰密切相關

《黃帝內經》認為,心、肺、肝、脾、腎五臟虛衰與人的衰老密切相關。

心:是人體的領導者(「心者,君主之官」),心的調控功能衰退,生命就會出現失控,出現衰老。心主管人體的血脈(「心主血脈」),心氣虛則血脈運行無力,身體得不到濡養就容易衰老;心又主宰人體的精神活動(「心藏神」),所以如果心神失調,就會導致神衰,神衰又易引起形衰,所以心神對人的衰老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心氣虛的人老得快,就是這個原因。

肺:主管人體的氣(「肺主氣」),擔負著人體氧氣的輸送和供應。肺氣足則生機旺盛,肺氣虛則氣的輸送無力,人體就不能氣化,就會缺氧。肺對人的五臟活動起調節作用(「肺主治節」),如果調節失靈,就易引發早衰到來。

脾:承擔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負責人體的營養(「後天之本」),脾衰則營養不良,就會導致早衰。脾的營養功能正常與否又叫胃氣的存亡,這就是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衰老死亡。有脾胃病的人消瘦而老得快,就是這個原因。

肝:肝主生氣(「主升發」),人有無生氣,取決於肝氣是否充旺。所以肝虛的人,萎靡不振,早衰來臨。肝有調節、疏泄氣血的作用(「主疏泄」),肝虛就會導致氣血拂鬱,就會影響氣血功能從而導致衰老。

所以,五髒的虛衰與衰老有著密切的關係。

《黃帝內經》中的:心法

《黃帝內經》是絕對的瑰寶,其中的心法:

主要集中在兩句話。其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其二,提契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站樁時,可用「提契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來檢查自己。

要檢查自己,先要「默念」這句話。「默念」本身就是一個「以一念代萬念」的方法。這句話是先賢的話,從「玄」的角度上講,是借用先賢的智慧為我所用。

提挈天地:松腰坐跨,「根」入地心;會陰對百會,精神直入雲霄。是謂提挈天地。

把握陰陽:尾閭下垂前兜,「搭」在劍突,是謂前後上下之陰陽。同時,沉肩墜肘,兩臂環抱,是謂左右之陰陽。

呼吸精氣:吸氣時,小腹內收,肚臍「找」命門,「氣」沿脊而上;呼氣時,胸部放鬆,小腹內鼓,「氣」由上而下從胸收回至丹田。

獨立守神:意守丹田,「意會」肚臍和命門的互盪。吸氣時,肚臍、命門相吸,小腹左右橫向拉長;呼氣時,左右收回,肚臍、命門「拉」開,小腹前後拉長。某名之曰:「十」字呼吸法。

肌肉若一:主要體會虛領頂勁。頂頭懸,全身的肌肉落掛在骨架上。「一」者,道也,莊子曰:唯道集虛。虛者,空也,無也。肌肉若一,就是好像全身的骨肉都「一」了,道了,空了,無了,不存在了。肌肉不存,「氣」必附骨。

亙古不變,方可為「經」。《易經》、《內經》、《道德經》可證之。

起勢之前

起勢之前有六件事兒:一、正身;二、收心;三;寫意;四、凝神;五、調氣;六、守丹。

1正身

正身先自下而上。腳放鬆收至踝,踝放鬆收到膝,膝放鬆收到跨,跨左右分而前包、正尾閭,尾椎放鬆下垂,沿脊椎督脈一路向上:收腹、命門後突,涵胸拔背,沉肩墜肘,順項,頂頭懸。然後,沿任脈一路下行,檢查一下各部分是否到位了。反覆三次。

2收心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恬:「恬」字調心。舌抵上齶,吸氣,呼氣,隨著呼氣,把「氣」下送到小腹丹田。老百姓的話兒說得更明白:把心放到肚子裡。

淡:「淡」字從水,應著腎。溜臀坐跨,「軟槍」一頂,復「收」至命門。

虛:「氣」沿脊而上,至百會,精神放鬆。

無:「氣」自百會沿任脈而下,放到肚子裡,肢體放鬆。

真氣從之:體會肚臍的「呼吸」。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體會肚臍的「呼吸」。反覆三次。

3寫意

人立如松。

兩腿如立太虛:意在命門;

腦際若無所思:意在百會;

胸中空空如也:意在膻中,復下行至肚臍。反覆三次。

4凝神

視線平視前方遠處,凝神片刻。

5調氣

意想百會穴吸天地之氣,徐徐送至丹田。意想以有意無意為度。反覆三次。

6守丹

意守丹田片刻,以勿忘勿助為佳。

這六件事兒其實就是一個事兒: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反覆放鬆入靜、體認任督二脈「小周天」。

養心

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臟淳厚,氣血勻和,陰平陽秘,所以能健康長壽。

「心理平衡」是健康長壽的基石。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誰擁有了心理平衡誰就擁有了健康和長壽。「養心」就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

何謂「養心」?《黃帝內經》認為是「恬虛無」,即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

1德者養心

「積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醫認為德高者五臟淳厚,氣血勻和,陰平陽秘,所以能健康長壽。莊子說,有修養的人「平易恬,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管子言:「人能正靜,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而骨強」;荀子也說「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孔子精闢指出:「大德必得其壽」。唐代大醫孫思邈則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壽短。巴西一位學者經三十年研究發現,有貪汙受賄罪行的人,癌症、心臟病、腦出血發病率遠遠高於正常人群。可見,道德修養不僅是品質的要求,而且是養生的手段。

2仁者養心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具體可以概括為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恭」有謙遜、尊敬之義;「寬」有寬容、寬大之義;「信」有誠信、有信用之義;「敏」有勤勉之義;「惠」有柔順之義;「智」有智慧、智謀之義;「勇」即勇敢之義;「忠」有忠誠、盡心竭力之義;「恕」有仁愛、寬宥之義;「孝」為善待父母;「弟」同悌,為敬愛兄長之義。一個人如果能仁全如此,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寬鬆,而不是懊惱、憤恨和作姦犯科後的恐懼,因此,「仁者壽」。善良者能獲得內心的溫暖,緩解內心的焦慮,故而少疾,惡意者終日在算計與被算計之中,氣機逆亂,陰陽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壽。難怪《戒庵老人漫筆》記載「一士取科第不以正,然與正人相來往,外貌雖軒昂,而心中實。

《中外衛生要旨》認為:「常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皆仁之端也。」美國密西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曾對2700人進行跟蹤調查,發現善惡會影響一個人壽命的長短。助人為樂、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壽命顯著延長;而心懷惡意、損人利己、與他人相處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5倍。美國心血管病專家威廉斯博士從1958年開始對225名醫科大學學生進行跟蹤調查,發現因心臟病而死亡者,惡人是好人的5倍。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3易性養心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但是,人生在世,難保無憂,關鍵是毋使太過、勿令太久。中醫「易性」的養心一法恰是「對症」的良方。所謂易性,即通過學習、娛樂、交談等方式,來排除內心的悲憤憂愁等不良情緒的方法。具體方法因人因事而異,如「取樂琴書,頤養神性」,或「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或「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或「勞則陽氣衰,宜乘車馬遊玩」,或「情志不遂……開懷談笑可解」等等。事實上,圖書、音樂、戲劇、舞蹈、書法、繪畫、賦詩、填詞、雕塑、種花、垂釣等,都可起到培育情趣、陶冶情性的防病治病作用,擁有它們必健康、長壽。

4哲理養心

哲理養生,主要是要掌握對立統一和一分為二的觀點。明末清初著名哲學家王夫之總結與力行的「六然」、「四看」堪可借鑒。所謂「六然」,就是「自處超然」,即超凡脫俗,超然達觀;「處人藹然」,即與人為善,和藹相親;「無事澄然」,即澄然明志,寧靜致遠;「失意泰然」,即不灰心喪志,輕裝上陣;「處事斷然」,即不優柔寡斷;「得意淡然」,即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所謂「四看」就是「大事難事看擔當」,能擔當得起;「逆境順境看襟懷」,能承受得起;「臨喜臨怒看涵養」,能寵辱不驚;「群行群止看識見」,能去留無意。這樣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恥,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哲理養生是高層次的保健養生,與德、仁相輔相成,異曲同工,只有在實踐中反覆磨鍊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質、氣質修養、文化水準、經驗閱歷的集中表現。事實上,正確地待人待己,熱愛本職工作,講究生活質量,這不僅是做人做事的基礎,也是養生防病的前提。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