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行動在抗“疫”一線的AI戰士

侯樹文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疫情突發時刻,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場景的應用能否派上用場?對於深耕醫療領域的AI企業來說,這既是一場是考驗,也是一場實戰訓練。

“針對疫情爆發的情況,AI技術在醫療場景的作用主要體現兩方面,一是在後端的純軟體應用,如AI讀片,可以有效減少人為因素導致的誤差;另一個前端醫療輔助機器人,主要體現在與人協作,提高人員操作效率,減少醫護人員的暴露風險。”禾野智能創始人孫宇豪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用在刀刃上的AI影像輔助診斷

CT影像診斷與核酸試劑盒檢測共同成為患者確診的重要標準。而在疫情爆發時期,不斷增加的疑似病例給醫療資源本就短缺的醫院造成專業醫護人員和CT設備方面的壓力。無論是前端的CT拍攝,還是後期的閱片,人工智能技術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1月24日,位於上海長寧區的依圖醫療收到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技術研發需求。在相關專家醫生指導下,4天后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智能評估系統正式上線,這也是行業內首款新冠病毒的智能評估系統。

依圖醫療相關負責人介紹,CT在新冠肺炎診斷中的關鍵價值包括早期發現和鑒別診斷、定量評價、全肺狀況、(顯性)病變區域以及療效評價。

據了解,在依圖科技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智能影像評價系統協助下,閱片醫生在2-3秒就可診斷出一名患者是否感染病毒。而如果是人工閱片則需要5-6個小時。

2月5日,在武漢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武漢人民醫院,這套智能評價系統在24小時內出現在醫院科室的電腦螢幕前。截至2月24日,依圖AI已在湖北、上海、廣東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部署100多家醫療及公共機構。

CT前端設備在非一線城市的部署

同樣是AI技術在CT診斷的輔助應用,禾野智能與上海一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Robot-CT 醫療機器人主要應用於前端CT影像拍攝。在長約5米、寬約3米的範圍內,兩張靈活運動的機械手臂可以為或坐或站的患者完成360度的CT影像拍攝,每2度拍攝一張,一共180張CT得到的三維立體成像,將保證診斷結果更加精準,減少醫生誤診可能性。

禾野智能Robot-CT 圖片由禾野智能提供

“Robot-CT具備非接觸式掃描、高效率、高性價比等優勢,”負責技術研發的孫宇豪表示,傳統CT設備診斷流程需要10分鐘左右,Robot-CT每次掃描病人只需要180秒,同時不會接觸到病患,避免了繁瑣的消毒流程,提高了診斷效率。目前,禾野智能的CT診斷輔助機器人對新冠病毒患者病例進行了臨床試驗,正在加緊申請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

隨著疫情的發展,他看到了CT診斷場景對便捷性的技術需求。最近他正計劃為這兩條機械臂加入導軌設計,使其在特殊條件下實現可移動,這樣就可以用於類似火神山醫院臨時搭建的醫院場所內。

醫院物流機器人成為剛需

手術室的無菌器械包配送、PIVAS補液配送、口服藥配送、標本配送、高值耗材配送、汙洗器械回收……疫情爆發背景下,用於院內物資運輸的物流機器人成為了醫院的剛需。疫情爆發後,智蕙林醫療(原名木木機器人)研發的諾亞物流機器人就收到了來自醫院一線的大量訂單,目前公司正處於緊張的生產備貨中。

諾亞機器人在一線 圖片由智蕙林醫療提供

“送藥是當前諾亞機器人運用最多的應用場景,”諾亞機器人產品總監胡彬介紹說,在疫情特殊環境下,藥物運輸人員要穿上厚厚的防護服,從藥房到病床,原來10分鐘內就搞定的送藥,現在需要花費半個小時的時間,而且還造成醫用防護服資源的浪費。“AI技術在物流機器人應用主要體現在無人駕駛和深度學習,它可以快速地完成環境識別和部署,最快2-3天就可以完成一個醫院的部署實施。”胡彬介紹說。

“醫療資源與需求的矛盾是普遍且長期的,疫情下更凸顯了這個矛盾。”胡彬表示,醫療機器人的作用是可以協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醫院、醫護人員做事情。據他介紹,常規情況下,1000張床位的醫院,每天配送、運輸的物資量約為20噸,疫情下只會更多,而諾亞可替醫院人員承擔90%以上的物資運輸任務。

這場疫情正讓“AI戰士”快速成長為一支奇兵。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陳可軒

審核:朱麗

終審:冷文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