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逼孩子叫人、表演節目……最有毒的中國式見面禮,是親媽就別這樣做!

溫馨提示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愛幼科學說,並在後台回復「節目」即可免費領取愛幼科學說全套節目!

春節期間避免不了走新訪友,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在外人面前能夠表現得大方得體、彬彬有禮,然而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如父母所願。

01

強迫孩子打招呼:

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構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與父母一起碰到父母熟悉但自己並不認識的朋友時,父母通常會說「XX,趕緊叫叔叔(阿姨)好呀!」,如果孩子此時未開口,可能就會被父母指責「沒禮貌」。久而久之,孩子也逐漸習慣父母在這種公眾場合下的批評。其實,孩子遇到陌生人表現出畏怯和害羞,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如果不了解他們的內心真實世界,直接指責是對他們自尊的一種傷害。讓孩子學會禮貌,關鍵在於對孩子的尊重。

見面問好,尤其是見了長輩要問好,這是世界性的禮貌。這本身也是基礎的社交禮儀,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

但若為了培養孩子的基礎禮儀,而採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就往往會事與願違,尤其是對於叛逆期的孩子,越逼迫越叛逆。

還有爸媽見孩子不肯打招呼之後,為了給自己一個禮貌的理由,給對方一個合理的台階,就說孩子有點內向,比如一種常見的情景——

媽媽帶著孩子走在路上,迎面來了一個奶奶;媽媽於是忙叫孩子打招呼。對孩子說,快,叫奶奶。可是,此時,孩子往往躲在媽媽身後,一副羞澀的樣子。媽媽只得無奈地對奶奶說,我家孩子太內向了,不好意思!

這位媽媽為了不讓對方尷尬隨口就說孩子內向,卻沒見此時,孩子咬住了嘴唇,一臉通紅,在媽媽身後躲得更緊了。

媽媽直接給孩子就貼上了「內向」的標籤,於是一個篤定不愛打招呼的孩子,就可能這樣被媽媽強化出來了。這個媽媽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摧毀著孩子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讓孩子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長、自我構建。

實際上,要培養孩子「見面問好」的禮貌習慣,並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樣就好。

如果爸媽總能熱情地與別人打招呼,那麼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養成「見面問好」的好習慣。

你也可以給孩子多看些習慣養成的繪本。有時候,繪本裡可愛的動物或卡通人物會讓孩子很有親切感,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他們會願意跟著學習。

如果帶孩子去朋友聚會,或者大家庭聚會,可以先告訴孩子會遇到哪些人,如果他能和他們見面問好的話,這個聚會就會變得非常high。有些孩子不喜歡很多人的場合,這樣預熱可以讓孩子先有個心理準備。到場後就會表現得好很多。

02

強迫孩子分享:

換來的只有叛逆的性格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寶寶,把你的蘋果給奶奶吃一口吧?」如果寶寶同意了,有的家長會說「寶寶真乖,你吃吧,奶奶不吃」;如果不給,則說「你怎麼這麼小氣啊,我不喜歡你了。」或者,經常聽到爸爸媽媽跟自己的寶寶說,「你的玩具要和小夥伴一起玩」,或者「好吃的要分給大家一起吃」等諸如此類要求孩子分享的話,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零食,就馬上被評價為小氣、自私、沒教養。

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總是發生,然而效果卻往往和家長期望的背道而馳:孩子不但沒學會分享,反而更自私、防範心理更重。

播放GIF

劍橋大學的蘇德中博士說:父母覺得理所當然可以分享的東西,對於孩子來說,卻是世界安全感的「標誌」。而父母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卻強行剝奪這些物品,還將其轉送他人,這對於孩子內心是非常大的打擊。

孩子2歲左右就開始進入物權敏感期,對自己的物品佔有慾特彆強,不容許外人侵犯。

教孩子分享從來不是強迫來的,強迫式的分享行為等同於家長剝奪孩子的物品,孩子也會從心底裡抵觸分享這種行為。

分享的培養重點在於自願和快樂,家長應當通過恰當的方式引導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如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性和孩子互相分享彼此的東西,孩子從心裡感受到那種喜悅的心情。接受孩子的分享時也多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愉悅感受。

通過循循善誘,孩子能夠自主地去分享,這才是正確培養分享意識的過程。

03

提起被強迫在親戚朋友面前表演節目,想必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對那些比較靦腆內向的人來說,可以稱作童年陰影之一了。

現在的父母也還是保留著這樣的「愛好」。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席間有2個孩子,大人們一時興起,讓2個孩子表演節目。一個孩子在父母的各種威逼利誘下,扭扭捏捏、吱吱嗚嗚的唱了首歌。另一個孩子怎麼都不肯表演,漲紅著臉,很不高興的樣子。這時她媽媽說:「你不是會跳舞嗎,給大家跳個舞」,爸爸說:「你看人家,表演的多好,別這麼膽小」。同桌的叔叔阿姨也跟著起鬨:「不表演就不讓你吃飯了,快表演一個」……你一言我一語,直到把孩子逼哭了才作罷。

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家長不由分說的強迫往往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可孩子不是父母拿來炫耀的工具,更不應該把對孩子的愛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上。

家長應當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表演是孩子自己的意願。可以適當引導孩子積極展示自我,但首先要詢問並尊重孩子的意願。而不是用命令的語氣直接強迫孩子去表演,甚至在孩子不樂意時冷嘲熱諷:

「有什麼用,跳個舞有啥不好意思的!」

「這孩子太膽小了」

這樣做只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讓他們產生自卑或抵觸心理。

強迫安靜下來:你小時候什麼樣子自己心裡沒點數嗎?

好動、精力旺盛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們可愛、天真無邪的表現。

可是很多家長常常因為,自己不喜歡吵鬧或是習慣控制孩子,而強迫孩子安靜下來、乖乖待著。

試想在你興奮地抒發自己的情緒時,突然被強製必須安靜待著,不能繼續釋放激動的心情時,你是否也覺得如鯁在喉,憋在心裡十分壓抑?

孩子也是一樣,家長生硬地強迫其安靜下來,等同於壓抑孩子天性,對孩子心理健康十分不利。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不敢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做事小心翼翼。

另一個極端就是變得越來越「熊」,家長越逼他安靜下來他就越吵鬧,以這種叛逆的方式表達對父母強製行為的反抗。

想讓孩子安靜下來,可以選擇用其他方式吸引孩子注意力。

如拿來拚圖、積木等遊戲讓孩子靜下心來;或者採用家長參與其中的方式,和孩子一起畫畫、看書,都不失為一種良性的引導。

04

強迫大的讓小的:

傷害孩子的物權觀和自我認同感

昨天去朋友家的時候就見到這樣一件事:

4歲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時,2歲的妹妹來搗亂。倆人爭搶起來時候,媽媽看到了,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時以責備的口吻對哥哥說:妹妹還小,你要多讓著她!哥哥情緒爆發了,一邊大哭,一邊嚷著:不讓,就是不讓!

大的讓小的,大的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這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幾千年來我們一代一代都是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但是希望小孩子就嚴格遵守這個傳統,去背負這麼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苛刻了。

謙讓的傳統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孩子爭吵時,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地借用這種傳統禮貌規則來「批評大的,保護小的」。結果往往是大孩子認為父母偏心或者嫌棄他,而漸漸變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卻恃寵若嬌,變得越來越任性。

這個場景不僅發生在很多家有二寶的家庭,在幾個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也會出現。比如小區裡面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發生了爭吵,有些大人為了和別的家庭禮貌相處,通常對自己的孩子說:「你大一些,要讓著弟弟/妹妹。」

其實在孩子發生爭吵時,我們最好做個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選擇處理辦法,做到不偏袒,不護小。

你可以走過去跟孩子們說:「嘿,告訴我剛才發生了什麼?讓我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誰先說?」等孩子們說明情況之後,再幫助他們分析。如果大孩子不願意與小孩子分享玩具,你可以問他為什麼。

如果是他自己的玩具,那麼你可以跟他說:「嗯,自己的玩具自己有支配權,不過,你如果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的話,大家可能都會玩的更開心。」

如果他還是堅持,也無需勉強,另外找一件其他的玩具給小一點的孩子玩,並且簡單地告訴他:「這是哥哥的玩具,這個是你的玩具。」

如果是公共的遊樂設施,你就可以這麼和孩子們說:「這個滑梯是我們大家的,每個人都可以玩,要不,我們排隊輪流玩吧?」

也許很多人覺得這些不過是小事,無傷大雅。可是正是這些不被我們注意、不斷重複的平常模式,卻在對孩子人格的形成產生著巨大的作用。

由於孩子年齡小,常常不能理解父母愛的表達方式,只會根據自己當時的感受來做出反應。

強迫的方式必然會給孩子帶來不舒服的感受,只會激發他們產生畏懼或抵觸兩類心理。

教育從來沒有那麼簡單,總在父母的強迫下成長的孩子,是走不遠的。每個人只能對自己負責,他人生命的重量,孩子背負不起。

往期精選

1.童裝又出事了!120款童裝甲醛、重金屬超標、含致癌物,買了趕緊退(內含不合格品牌名單)覺得有用,就點一下「好看」吧!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