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對談“餅叔”張竣,當戰地風雲記者變身Vlogger的那點事兒

在知名視頻彈幕B站吸引了高人氣、海量點擊率的up主(彈幕視頻網站投稿人)“食貧道”,账號的主人是被網友昵稱為“餅叔”的張竣。乍一看,他和普通的“吃貨”沒有什麽分別,打卡各地網紅美食店、測評時令食材、搜羅各地小館子,吃香喝辣,嘗新獵奇,隔屏傳遞探索美食的樂趣。但“餅叔”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位出色的記者,從《東方時空》的調查記者、戰地風雲記者,到央視駐俄羅斯首席記者,他的傳統媒體經驗也非常豐富。他曾探訪過車諾比的普裡皮亞季城,還以駐烏克蘭戰地風雲記者的身份在斯拉維揚斯克與北京演播室連線報導烏軍和親俄武裝激戰。

曾經在車諾比採訪的張竣

或許是擁有其他Vlogger沒有的職業經歷,網友對他的作品有了更多好奇。2019年,他帶來了《古巴大寶薦》和《中東大寶薦》兩個系列作品。“以自己的視角,觀察這個世界”,張竣希望在vlog中近距離地接觸並體驗當地人的生活。

在古巴,他找到世界頂級調酒師用二鍋頭調酒,在敘利亞,他親自賣酸角汁,在戰地風雲醫院做義工、給54個敘利亞孤兒做飯……網友直呼“大片即視感”,單集最高點擊率破100萬。

澎湃新聞此次找到張竣,和他聊聊拍Vlog的那點事兒。

“餅叔”張竣

澎湃新聞:做過調查記者和戰地風雲記者,您怎麽會想到來做一個Vlogger呢?

張竣:其實up主是我的兼職,但決心來做這件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2014年,我結束了駐外記者的工作,回到了國內,開始從事新媒體的產品技術類工作,這個身份的轉變,讓我從原先內容生產者變成了新媒體產品技術人員。這個變化的背後有領導和同事信任,而同時我也開始懷念內容生產,我個人是有著極強的創作欲望的。另一方面,當我真正接觸新媒體後,突然發現,隨著移動端設備的普及,傳播的語態和渠道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熱衷於app的製作,微博傳播打破了時間線排布,到公眾號、今日頭條等等不一而足,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在短短的幾年內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因為這兩點,我很好奇,也很衝動,想試一試。我可以感受到,傳播語態迎來了一個重大轉變的時期,但是我摸不準,也體會不透,所以,就想著先乾著看看,不用傳統媒體人的任何身份,就像普通UGC一樣,做幾期內容試試,因為比較喜歡美食,所以就乾脆就開個有趣點的账號。

澎湃新聞:“食貧道”上線至今也就一年半時間,節目已有150多個,團隊人員是怎麽分工進而運作的?

張竣:現在,我對自己的定位一個“正能量硬核美食up主”,正能量是對自己的要求,“硬核”則是希望通過美食來傳遞不一樣的內容。

我們的團隊一共7個人,都是原來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大家的想法都比較一致,就是想做好內容。就像一個樂隊,想一起唱歌做音樂,就湊在一起了。團隊的人都比較年輕,基本都是90後,還有2個95後,我是年紀最大的。事實上,我們到現在做片子都沒有腳本,完全是即興、靠對現場的感覺和衝動,怎麽想就怎麽幹了。然後在後期再去探索自己情緒的爆發點,朝爆發點上使勁兒。

這其實跟我的工作經歷也有關,做調查記者的時候,是不能寫腳本的——那叫主題先行,所以,其實即便是做美食,過去做內容的感覺還在——在生活中找熱點,到現場去捕捉細節,然後在觀眾的反饋中尋找答案。

“餅叔”口若懸河推薦三裡屯美味牛肉漢堡 視頻截圖

然後一開始,主要都是關注哪些飯店有哪些好吃的,雖然很開心,但是開心之餘會有落寞吧,會覺得自己做的“太輕”了,自己的創作意圖和心願,不止是美食那麽簡單。其實食物是人類生活賴以生存的基礎,透過食物,應該有更多的情感、理念、意義去表達,所以後面就開始想做特別節目。

澎湃新聞: 如果說那些“太輕”了,那麽您追求實現的“有意義的內容”是怎樣的內容?

張竣:我覺得核心是“有意義”的理解,要分三個層次。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自媒體是為誰服務的?可能說起來有些人會覺得很冠冕堂皇,但我認為內容創作者就是為人民服務的。這是一個基本概念,不管你是路邊說書的,還是自媒體搞直播的,你為公眾生產內容,就應該明確這個位置和導向,如果偏離了這個,那麽早晚就會出問題。

這兩年做自媒體,學會了一個詞,叫“消費場景”,其實就是說,你的視頻是誰在看?在哪裡看?什麽時候看?這個問題的答案,決定了閱聽人的痛點,決定了選題的方向,再進一步,決定了曝光量、閱轉比、轉化率。以美食為例,很多美食吃播視頻消費的場景是大家吃飯的時候。出於人類本能的需求,美食視頻本身食物的特寫、主播吃的很香吃的很多,甚至吃得吧唧吧唧,都可以極大地促進閱聽人的食欲。在這種消費場景下,我們出現了大胃王等各種吃播。但問題是隨著能吃的人一代一代出,你一年能吃那麽多,能連續不停吃下去嗎?僅僅依靠消費場景和視覺刺激,繁榮是長久的嗎?這勢必要尋找自己更有內涵的人設和內容,才能讓觀眾始終保持對你的關注,這是第二層“有意義”。

“餅叔”在黎巴嫩鄉村向奶農了解當地現狀 視頻截圖在做美食的時候,做著做著就覺得沒意思了,所以在努力尋找內容的突破。這其實也是自己的一個職業病吧,我做的內容說到底是為老百姓為人民服務的,那麽我就希望內容可以讓大家看了除了樂呵之外,可以提振心氣兒,可以春風化雨,可以客觀地了解內外。如果能達到一丁點兒這樣的目標,我的努力就是有效的。所以,這是第三層“有意義”。

《中東大寶薦》混剪 視頻來源:“食貧道”提供(02:31)

澎湃新聞:所以,《古巴大寶薦》、《中東大寶薦》這樣和B站合作的系列特別節目就是在嘗試實現您“內容導向”吧,和這個主打年輕文化的平台合作是怎樣的感受?

張竣:這次合作其實與B站自身的特點和團隊對內容的高度重視有關。我們做的視頻多數都是7-12分鐘的視頻,這個長度的視頻在B站有比較好的互動效果。

同時,B站在內容上的專注和尊重是讓我欽佩的,B站的編輯在發現我們的內容比較有特點之後,一直有相關的編輯在和我們保持溝通,而且溝通的內容永遠都很純粹——就是如何把內容做的更好。

所以後來我提出來了一些特別節目的想法,他們也很支持,所以就簽了合約,一起做了這系列。我至今都很感激b站給這樣的機會,其實我是去年底在B站的粉絲才突破10萬的,但是他們沒有因為我的粉絲數而忽視我,反倒是在幫我們成長。

澎湃新聞:《古巴大寶薦》、《中東大寶薦》有哪些難忘的幕後故事嗎?

張竣:古巴篇裡難忘的是菜市以物易物那段。古巴是一個至今還是計劃經濟的國家,所以中國貨,尤其中國食品在當地非常受歡迎。我當時希望通過中國元素來拉近觀眾和內容的距離,但在古巴沒有許可是不允許自己從事商業行為的,這個紅線,所以就想著要以物易物這個方式,可是這件事在古巴非常困難。

在古巴菜市以物換物 視頻截圖

在當地的市場裡,找到市場的領導,央求了半天,最後那個領導被我們的誠意打動了,允許我們有半個小時的時間以物易物。我當時還特別擔心,半個小時無人問津怎麽辦。後來發現這個擔心真的是多餘的,帶去的整整一個旅行箱的小食品,瞬間就被搶空了。

然後為了延續《古巴大寶薦》的創作意圖——向觀眾還原真實的當地生活現場,《中東大寶薦》裡就想帶大家看看真實的敘利亞和黎巴嫩。當時我找了一個北外的翻譯,就去了敘利亞大使館,非常意外的是敘利亞的大使伊瑪德穆斯塔法先生不僅接見了我們,還和我加了微信!他非常認真地聽完了我的想法,然後答應幫我們實現這個願望。

後面的事情,就出乎意料順利了,我們拿到了簽證,抵達了大馬士革。當我們在大馬士革外交部再次闡述自己理念的時候,那裡的工作人員並沒有因為我是自媒體而忽略我們,反倒是很認真地幫我們落實。

霍姆斯的孤兒院裡的孩子們 視頻截圖

在敘利亞拍到第三天的時候,我提出想看看被戰爭摧毀的城市,以及在複建過程中人們的生活狀態,他們外交部的人員就利用私人關係幫我找到了霍姆斯的孤兒院。當天我們去的時候本來是主麻日,當地是要休息的,可是包括孤兒院的工作人員,他們全都加了班,在配合我們完成了這樣的拍攝。

所以,與其說是我們策劃得好,不如說是敘利亞官方真的很尊重我們的想法,幫我實現了這個心願。

澎湃新聞:網友對這兩套系列片的反響熱烈,彈幕有直呼“千萬後期”、“百萬攝影”,還有誇配樂也非常出彩,能透露一下幕後大神的身份嗎?

張竣:他們其實都是我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其中最主力的後期是我的中學同桌,我們是一起成長的,他對我的梗和點也比較了解,所以大家的溝通成本很低。這裡也想特別要說明一下,“食貧道”的內容製作,我一直沒有用部門的同事來做攝影和剪輯,本來就是副業,不想引起不必要的誤解。

拍攝團隊

澎湃新聞:您如何看待網友的反饋?“火不火”重要嗎?

張竣:這個账號是為大家服務的,所以,不管是鼓勵或者吐槽,只要是有,我們就很高興,說明有人在看了。網友常吐槽我這個人挺醜的,做美食節目拉低了美食的觀感,甚至也拉低了剪輯和畫面的水準。說實話一開始的時候會很受不了吧,但是慢慢的也就淡然了。畢竟醜是先天的,我也沒有什麽辦法。

名氣這個東西是一個多種因素的考量,不僅考驗一個人的德勤績效廉,也有天時地利人和。所以吧,不火一定有不火的道理。我堅信剛入台的時候老師給我說的那句話,在這個圈子裡,隻問耕耘,別問收獲。

澎湃新聞:想了解一下真人日常也是這麽誇張逗趣的嗎?

張竣:哈哈,其實我生活裡是一個比較悶的人吧,不了解我的人甚至會覺得我有一些“高冷”,其實我就是話比較少而已。和同事出差,如果要一起坐高鐵的時候,我都會給人家解釋一下,我這人不太愛說話,如果一路沒有說話,並不是我有什麽心事兒……

澎湃新聞:“食貧道”中國本土選題也很有趣,像北京、濟南、成都、深圳、武漢、長沙等城市小店,還有口味清奇的,比如去五蓮縣吃蟲子之類,國內的選題有什麽標準嗎?近期會拍哪些國內的內容?

張竣:其實並沒什麽標準,有時候就是根據我出差的情況來拍。近期我們還在設計一個系列節目,想作為自己給祖國70周年的獻禮,節目和小吃、小地方有關,希望從自媒體的角度,用小切口展現70年的奮鬥和變化。

“食貧道”有大量中國各地美食視頻

澎湃新聞:這行競爭也相當激烈,“食貧道”目前遇到過哪些壓力?

張竣:目前最大的壓力就是人員的成本,夥伴們為了能運營“食貧道”,都在接製作的工作,用製作來維持開支。但接了活兒就沒辦法把精力都放在自有節目生產上,最近2個月甚至出現了疲於應對的局面。所以,這是一個比較大的矛盾吧。

我們團隊半數還是兼職,從流程化到一些選題的把握、選擇上,比照一些更為成熟的平台,仍需不斷去學習和改進。還有美食其實是一個與人文、地理、歷史、自然、化學多門科學緊密聯繫的學問,相關的知識儲備我們還是差得太遠,我們都在不停地學習。

本文圖均為 “食貧道”提供(除署名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