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詩風詞韻 ● 題花山寺壁

題花山寺壁

[宋]蘇舜欽

寺裡山因花得名,

繁英不見草縱橫。

栽培剪伐須勤力,

花易凋零草易生。

注釋

花山寺:地址不詳。《鎮江府志》載有沈括詩《遊花山寺》一首,據此,花山寺可能在鎮江。

繁英:繁花。

草縱橫:野草叢生。

剪伐:指斬去枯枝敗葉。剪,斬斷。

勤力:勤奮努力。

凋零:凋落衰敗。

譯文

花山寺是因鮮花繁多、美麗而得名,來到這裡才發現,不見鮮花,只見雜草叢生。

鮮花栽種的培養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奮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雜草卻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長的。

鑒賞

“寺裡”一聯,兩句各寫一種景觀。前一句虛出,後一句實錄,構成形象鮮明的對比。但二者所寫的對象又是同一的,這樣就把花山寺“名”與“實”相離的現狀突出了。生活中名實不符的事常有之,但詩人所見所寫的情況也實在太刺眼,這就使人讀了這兩句詩後不能不激動,激動的同時也必然要想:寺名是因為寺裡山中有花才得,而眼前卻無花可賞,必然會引起人們思索玩味的興趣,於是,作為一首詩的“發人深思"的藝術目的,也就自然實現了。作者當然是有著自己的答案的。他顯然深信命名之謬,寺裡和山中本來是確實有花的,之所以“繁英不見草縱橫”,是因為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從客觀上說,“花易凋零草易生”,這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正是有感於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從主觀上說,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長了草勢的瘋狂,而且從詩人對這兩句次序的安排上看,顯然是特別強調人的主觀原因的。草本無罪,剪伐不力則是無可推卸的責任。

不過,詩人在作出這一結論的時候,情感色彩卻並不十分強硬,因為詩沒有說“為何剪伐不盡力”,而是既講到對草要“剪伐”,又講到對花要“栽培”,中間加一個“須"字,就把他對剪伐不力的憤懣,變為必須要剪伐的規勸,因此,惋惜大於憤慨,警告少於勸誡的這種感情色彩,就表明了詩人在詩歌創作中,是遵循著傳統的“明勸誡,著升沉”(南齊·謝赫《古畫品錄》)和“美刺"的美學思想和原則的。

創作背景

公元1044年(慶歷四年)詩人被貶蘇州之後,賦閑在家,一日外出遊玩,來到花山寺,只見野草叢生,不見百花開放,覺得“花山寺”名不符實,於是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

作者

蘇舜欽(1008—1048)北宋詩人,字子美,開封(今屬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遷至開封(今屬河南)。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為守舊派所恨,禦史中丞王拱辰讓其屬官劾奏蘇舜欽,劾其在進奏院祭神時,用賣廢紙之錢宴請賓客。罷職閑居蘇州。後來複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詩文集有《蘇舜欽集》16卷,《四部叢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蘇舜欽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