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日元是如何變“賤”的?

不喜歡算數的壹度君 | 吳銳

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麽日元的匯率如此之低呢?(1日元=0.0753RMB

幾種主要貨幣中只有韓元比日元更“賤”

這樣的話日本人統計個數字豈不是要比我們多計算好幾位,增加腦細胞負擔?“有醫學組織統計,日本人由於睡眠不足引發的交通事故、生產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是‘3兆日元”;“日本政府公布的2011年‘311’大地震的經濟損失是‘16兆9000億日元’”……

人類的數字部門快不夠用了吧?其實日元剛出現的時候,匯率並不是如此之低,而且居然鋼彈“1日元=1美元”!後來它怎麽就越來越“賤”了呢?今天我們就來挖挖日元走“賤”的歷史。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開始學習西方,其中一項就是統一貨幣。在此之前,日本國內一共有包括黃金券、白銀券、銅券、稻米券、繩索券雨傘券(真是服了)……在內的1694種紙幣參與流通。1871年,日本全國統一發行了一種新的貨幣,即日元。

當時1日元兌換1美元,並且在金本位下與黃金掛鉤。後來儘管經歷了甲午海戰、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半個世紀以後,日元依然很穩定。到1926年,大約是1美元兌換2日元。以當時美元的購買力來看,當時的日元真是相當值錢了(此處想起哆啦A夢的時光購物機)!

但是事情在二戰結束以後發生了突變。二戰結束以後,日本政府是在盟軍最高司令部的長官下工作,為了減少失業,盟軍司令部決定啟動印鈔機,開始大印鈔票。到1948年,日本流通的貨幣達到3553億日元,是1944年177億日元流通量的20倍。當時的日元兌美元的匯率達到了歷史最低1美元兌350日元

通貨膨脹的危害大家都懂的:貸款人不願意再貸款,金融體制枯竭;老百姓的財富縮水;物價飛漲;信用崩潰,社會道德崩亂……

所以當時日本經濟社會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那麽這個局面是不是因為當時的盟軍司令麥克·阿瑟是個軍人,大老粗,不懂經濟造成的呢?也並非完全如此,準確地說,當時美國人本來也沒想讓日本經濟表現得太好。

孟軍司令麥克·阿瑟

二戰中費了好大勁才把日軍擺平的美國,對日本人還是切齒痛恨的。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寫給友人的信中直截了當地說:“對付畜生就要用畜生的方法。”

美國政府當時在日本執行的政策叫“經濟非軍事化”,就是要讓日本工業退回到1926年至1930年的水準,所以在貨幣政策上禍禍一下也無妨了。

但是到1948年,中國國民黨政權敗局已定。看到價值幾十億美金的軍事裝備給了老蔣,結果還是打輸了,杜魯門是頓足捶胸啊,“還是把日本認真搞一下吧”!

美國總統杜魯門

於是美國政府派來了一個被載入史冊的牛人——貨幣政策的顧問約瑟夫·道奇,道奇是個堅定的古典經濟學的捍衛者,在這一派學者眼中,鼓勵通貨膨脹是極不道德的行為,這種行為不是政府決策者的問題,簡直就是決策者的幼稚園老師沒給教育好的問題。

道奇幫助日本制定的法律規定,日本政府每年的財政預算必須保持平衡,政府想搞赤字,想大量舉債運營,那絕對不行!同時日元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與黃金再度掛鉤。

另外芝加哥大學教授卡爾·蕭普來到日本協助制定稅收政策,他為日本制定了低稅收、鼓勵企業發展的政策。

在貨幣穩定,低稅收的政策作用下,加之朝鮮戰爭等外部因素作用,日本經濟在50年代到70年代開始迅猛發展!年均GDP增長一度達到11.8%。

朝鮮戰爭帶動了日本經濟

說來也怪,美國派到日本的專家制定的是貨幣穩定的古典主義政策,而美國本土搞的卻是適度通脹的凱恩斯主義。南轅北轍!其結果是日元兌美元的匯率永遠告別了戰後最低點的350:1,日元不斷升值,到1985年已經達到1美元兌240日元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在1985年以前,日元兌美元是一直在升值的,而這並沒有阻礙日本在貿易上強勁的出口和經濟增長,可見升值也並非十分可怕。

不過這時的美國真是有點hold不住了,1985年美國對日本出口226億美元,從日本進口688億美元,逆差462億美元,接近美國貿易逆差總規模的近一半

美國政府召集了日本、西德、法國、英國的財長和央行行長,於1985年在紐約開了個會,意思就是“我們現在出口不行啊,你們貨幣升升值吧,多進口點我的商品吧,拉兄弟一把。”

各國政要一想,大家都是盟友嘛,所以OK,於是酒酣耳熱之後大家簽了個協定,就是著名的廣場協定

參與廣場協定的五國財長

需要指出的是,該協定是美國針對這四個發達國家的,而非只是針對日本。

協定簽訂後,各國紛紛開始行動,賣出美元,各國貨幣開始對美元升值。日元從1985年到1988年,從1美元兌260日元升值到了1美元兌123日元,三年升值110%!“三十年河東到河西",日元又開始值錢了

升值還是有好處的,買進口商品便宜了,可以可勁“海淘”了!八十年代蘋果公司的“蘋果2”個人電腦售價鋼彈1300美元,現在日本人民只需要花以前一半的價格就可以買到了,幸福啊!

1986、1987兩年,日本在進口上節約了2400億美元。從GDP來看,日本1984年的實際GDP增長3.92%,日元升值以後,1986年的實際GDP增長是4.16%,到1988年更鋼彈6.19%。看來還不錯哦,日本人自己將這一時期的經濟稱為“日元升值景氣”

有一利就有一弊,進口便宜了,但出口變貴了,日元升值確實使日本出口企業遭受了損失,大量出口企業經營困難。

於是日本政府決定要想個什麽招兒,幫幫這些企業。他們想了個什麽招兒呢?搞基建!1987年5月,日本政府決定擴大財政支出,拿出6.5兆日元,其中大部分用於基建。就如我們熟悉的,大量錢最終流入樓市、股市。此外日本央行開始不斷降息。樓市、股市開始不斷上漲……

注意,這裡是一個重要的歷史分水嶺,日本政府決定靠財政投入刺激經濟,意味著他們開始放棄40年前美國專家道奇制定的古典主義經濟政策,開始向凱恩斯主義靠攏了,這是一個危險的決定。

1985-1988 年,東京的商業用地價格漲了 2.9 倍,住宅用地價格漲了2.1 倍,其中僅1987年商業和住宅用地分別上漲了48.2%、 21.5%;1988年又分別上漲了61.1%、68.6%

1991年東京住宅平均價格超過200萬日元/平米(12萬元人民幣/平米),按一個日本中產階級家庭年收入為500萬日元來計算,相當於買一個100平米的房子,需要一家人不吃不喝40年。怪不得寅次郎總是無家可歸。

系列電影《寅次郎的故事》

高房價不僅讓年輕人背負了沉重的負擔,而且造成資金大量流入樓市,嚴重製約了日本實體經濟的發展。

日本政府開始意識到經濟泡沫對製造業的危害,他們當時的狀況就好比一個人的手臂因細菌感染而開始潰爛,如果不截肢就會擴散到全身,截肢當然對身體也是巨大的損傷。

日本政府果斷選擇了“壯士斷腕”!橫豎結果都是經濟危機嘛,還是自己來刺破泡沫吧。首先是加息,日本央行將隔夜利率從1988年5月的3.45%大幅上調到了1991年3月的8.25%。各大銀行開始收緊對房地產的貸款,不過日本樓市的泡沫似乎還挺結實的,土地價格還挺抗跌,都抗住了。

於是日本政府又使出物業稅這記“大板磚”!1992年正式推出物業稅,同時提高了房地產相關的各類稅種的稅率。這一板磚下去,日本的經濟泡沫終於破裂了。房價大幅下跌,不過從1991年到1996年房價下跌的6年中,房地產相關稅收也給日本政府貢獻了10多兆日元的財政收入。

自此以後,日本經濟進入緩慢發展的階段,日元出生以後過山車式的先降後升所產生的影響,到這裡算畫上句號了。這時可能有粉絲要問了:日本政府選擇主動刺破泡沫是正確的選擇嗎?之後出現了所謂的失落的10年或者20年對日本來說是不是代價太大了呢?

對於這個問題,必須看到,很多發達國家都經歷過經濟從高速增長到增長放緩的過程,這是因為經濟總量達到無比巨大以後,再增長一個百分點都是巨量的增長,都會非常困難。在80年代簽訂廣場協定以前,日本實際GDP的增長率就已經大幅放緩,僅在2%到3%之間,已經遠遠低於五六十年代的增長速度。

此外,日本人口老齡化、人口增長緩慢(甚至下降)、中國製造業的崛起,這些因素都是後來日本經濟無論怎麽選擇都要承受的巨大壓力,所以說經濟衰退並非完全是泡沫破裂的結果。

參考資料:

1.《貨幣煉金術》,內森.劉易斯,機械工業出版社

2.《日美貿易摩擦的細節複盤與歷史鏡鑒——日元升值與泡沫時代》,孫金霞,王仲堯,東方證券研究報告

3.《美國與日本金融危機之比較》,穆豔如,《北方經貿》

4.《美國歷年GDP及人均GDP一覽》,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

5.《日本歷年GDP及人均GDP一覽》,日本內閣府

6.《為了保住實體經濟,日本主動刺破房地產泡沫,我們可以嗎?》,《本主義社會學通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