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世人隻知黃賓虹山水絕妙,其實他的花鳥更妙

黃賓虹最早接觸的是花鳥畫,其父以及啟蒙老師陳崇光都擅長花鳥畫。現今見到的花鳥畫基本為其晚年之作,從內容來看,他常畫梅花、水仙、山茶、竹石等。

潘天壽欣賞黃賓虹的花鳥畫曾有這樣的激賞:“人們只知道黃賓虹的山水絕妙,花鳥更妙,妙在自由自在。”的確如此,當我們把目光從黃賓虹的山水畫轉向他的花鳥畫時,發現這裡同樣生趣盎然,魅力無限。

以畫史經驗可知,凡山水大家兼花鳥,其筆墨根底在山水,所作花鳥能“簡勁古厚”,如元、明畫家大多如此;而花鳥畫家兼山水,往往不能渾厚,山水易空洞失重,清代揚州畫壇多見此例。

黃賓虹熟諳畫史且胸襟志向當在“岩壑”間,山水畫是他用心用力深重之所在,正是潘天壽所謂的“山水絕妙”之後,方能“花鳥更妙,妙在自自在在”。在渾厚凝重的基礎上,化厚重為輕靈,出謹嚴而自在,能拉開厚重與輕靈的距離,是一種大本事,因為其內裡是筆墨根底,更是胸襟的瀟灑疏放。

雖然和他的山水畫相比,他的花鳥畫數量不多,但在筆墨的精神性表達方面卻未必輸於他的山水主項。他主張作花鳥畫,要“含剛健於婀娜”、“遺貌取神”、“脫去作家習氣”,反對“徒有形似而無情趣”。可以說,花鳥畫是黃賓虹基於傳統藝術價值而又力求化古為新的另一處實踐場域。

從黃賓虹八十六歲(1949年)所作的這幅《黃山異卉》來看,他並未取傳統的截枝構圖,也未將刻畫重心放在悅目動人的花朵本身,而是低視點近景取圖,將描繪的重心放在連根帶土、盤曲向上的整株花草之上。在此,黃賓虹以中鋒用筆,逆勢而上,表現莖葉。

筆到之處,如石工鑿字,不巧媚、不浮華。又以順筆勾花,輕快自如,青綠罩染莖葉、赭石賦就花瓣、淡黃點染花苞,更顯生機盎然。鮮活、茁健,挺拔、韌性,小花草裡有大氣度。

此《蜀葵花》是其八十五歲時所作,將夏時盛開的蜀葵繪於紙上,頗具熱烈、溫和之感。

因為長期進行山水畫的創作,所以黃賓虹的花鳥畫是以山水的筆墨寫成。蜀葵葉的雙鉤筆線又與山水中的勾勒、披麻皴法極其相似;枝乾上的苔點亦如山石上的苔點;如此種種,若逐一比較,不難發現山水式的花鳥是黃賓虹的一大特點—沒有大尺幅,強調理法,隨意中藏著拙味,注重勢的營造。這無疑突破了講究形態,注重穿插,細膩刻劃的傳統花鳥畫。

正如他所言:“青藤白陽一變元人之法,茲偶擬此”一樣,黃賓虹一變前人的“妍”味,掃盡脂粉氣。可以說完全另辟了一個世界,看起來覺得淡、靜、古、雅,使人胸襟舒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