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茅台酒廣義上的故鄉,貴州充滿民族特色的釀酒史

茅台酒廠工人拌曲/圖翻攝於《茅台酒廠志》

茅台酒誕生於茅台鎮,而茅台鎮又屬於貴州,作為茅台酒廣義上的“故鄉”,貴州釀酒史及釀酒文化源遠流長,這不僅有古墓中挖掘出的各色酒器為證,許多古籍中,也記載了貴州歷史上諸多與釀酒相關的內容。在真正進入茅台酒的歷史之前,先來看看貴州的古老釀酒史。

本篇內容為《茅台酒廠志》第二章:茅台酒的歷史

內容來源正文第13-14頁。

原文共930字,閱讀大概需要3分鐘

悠|久|的|酒|鄉|史

唐宋之前

大家知道,釀酒業的興起與農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春秋戰國至秦漢之際,貴州境內居住著許多濮人部落,他們已經進入了農耕階段,並相聚成部落。

《史記・西南夷列傳》說:“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以皆椎(注:讀音zhuī)結,耕田,有邑聚。”到了西漢成帝河平年間(公元前27-25)夜郎地區糧食已有盈余,為釀酒的興起提供了物質條件。

01

考古發現

發掘出精美酒器

據考古資料,在貴州的漢墓已發現有精製的酒器。1980年以來,貴州省博物館清理了務川城南大坪鄉洪渡河兩岸的漢墓群,在沙壩石室漢墓中發現了一件具有漢代工藝特色的銅粱壺,又在長坳土坑墓中發現了一件銅蒜頭壺,經過有關專家鑒別,均為酒器。在遵義鴨溪的漢墓中,也出土了這種酒器。

現藏於貴州省博物館

1958年,貴州省博物館在清鎮琊瓏(注:讀音為yá lóng )壩發掘了一件劃紋陶壺,器形為盤口,長頸、腹圓如蒜頭,高圈足(注:圈足是陶瓷器足的一種樣式,指器物底部承製一個圓形圈來托住器身)微向外撇,高34.5厘米,口徑13.5厘米,腹徑24.2厘米,足柱14厘米,顯然是種腹大口小的陶製酒壺。

1958年出土,現藏於貴州省博物館

在琊瓏壩漢墓中,還出土了一隻朱繪雷紋的漆耳杯,以麻做胎,黑底朱繪,兩耳為銅鎏金,其上有“元始三年廣治郡工官造”,“容一升六龠(讀音為yuè,是古代容量部門)”等字樣。以這樣精美的酒器當葬品,說明當時人們習尚飲酒。

02

史書記載

尚飲酒且善於釀酒

唐宋以來,貴州已是酒鄉,境內各民族皆有飲酒習俗,並且善於釀酒,據《舊唐書》、《新唐書》、《通典》記載,當時住在貴州的“東謝蠻”、“牂牁(注:讀音為zāng kē)蠻”都有較發達的農業,“土宜五穀”“稻粟(注:讀音sù)再熟”,因此,釀酒相當普遍。《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說,“東謝蠻婚姻之禮,以牛酒為聘......宴聚則擊銅鼓。”這就是說人們在聯姻的時候,都必須以牛和酒為聘禮,酒是家家戶戶必備之物,釀酒遍及民間,所以常有宴聚。

宋人朱輔所著的《溪蠻叢笑》記述了湘、黔邊境仡佬(注:讀音為gē lǎo)、苗瑤等少數民族釀酒的情況,文中說:“酒以火成,不芻不籬,兩缶(注:讀音為fǒu,是一種古代酒器,也可用作擊打樂器)西東,以藤吸取,名鉤藤酒(注:也作釣藤酒)。”又說:“仡佬之富者,多以白金象鳥獸形為酒器,或為牛角鵓鳩(注:讀音為bó jiū,是一種鳥名)之狀,每聚飲,盛列以誇客,名銀鵓鳩。”

這裡所說的“鉤藤酒”已是用火蒸製而成的酒,用量很大,裝在缶裡,以藤吸取,而仡佬族的富人,竟至以精製的“銀鵓鳩”為酒器。

鉤藤酒

宋代,在廣西及黔南的少數民族中,盛產一種“老酒”。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老酒》說:“老酒,以麥曲釀酒,密封藏之數年,土人家尤貴重,每年臘中家家造酢(注:讀音zuò ),使可為卒(注:讀音zú ,這裡卒歲有整年,終年的意思)歲計,有貴客則設老酒酢以示勤,婚聚亦以老酒為厚禮。”周去非《嶺外代答·食用門》說:“諸郡富民釀老酒可經十年,其色深沉赤黑,而味不壞,諸處道旁,淬(注:讀音cuì)沽白酒。”顯然,黔桂一帶釀造“老酒”之風極盛,而且精於麥曲和窖藏。

括號內“注”的內容非原文所有,為此處特標注

下一期內容,繼續分享貴州明清以來的釀酒史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