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怎樣的“初中生”,才能在高中“脫穎而出”?

中考過後,又一批同學從初中生進化到了“準高一”階段。很多同學初中成績很好,到了高中卻成績平平,這都是因為這些學生沒有及時適應高中學習,還在用初中的學習思維。

要想避免出現這種落差,就需要我們先把高中和初中的區別弄清楚,新高一同學趕緊了解起來吧!

初高中四個差異

差異一:知識量變大

總體來說,初升高知識跨度非常大。初中三年學習的知識總量甚至不如高中一年的學習量。比如數學,高中數學理科生需要學習十本書,每一本書都有高考的重要考點。英語單詞量從初中要求的1600個,上升到3500詞+500短語。所以在新高一一開始很多學生會有“撞牆”的感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陡坡效應。

差異二:高考考查範圍廣

因為高中知識量大,所以高一和初一完全不同。初一學的知識更多是實現學生從小學到初中的過渡,比如有理數、線段與角等內容,在中考中並不直接考查。高中就不同了,高一學的知識在高考中直接考查40%~50%(如數學大概考65分左右)。

差異三:授課方式不同

初中教師常常採用直觀形象教學方法,以反覆講解,教師要用較多的時間給學生以具體輔導。進入高中後,教師上課更注重分析,反覆講解的做法少了,學生活動多了,許多問題要求學生獨立思考。而且高中學科多,教師多,每個教師教學方法不同、教學內容不同,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也經常不一致,所以,只有適應每個教師的教學方法,才能促進自己的學習。

差異四:學習方法不同

初中生學習方法比較單一,習慣於“聽、背、默”,習慣於書面作業,習慣於依賴教師。高中的學習,要求學生學會獨立學習、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習方法要求靈活、多樣,並要防止和克服單純死記硬背、重記憶輕理解、重做題輕讀書、重計算輕概念等不正確的學習方法。

心理變化莫忽視

初高中銜接時期是一個生理和心理巨變時期。一些學生的適應性很強,能迅速調整,坦然過渡;也有一部分學生由於種種原因,產生了一些心理問題,走過了一段黯然神傷的歷程。由於環境的轉變,很多準高中生心理上還會產生諸如失落感、孤獨感、失重感等現象。

失落感

特別是對於那些能考上重點中學的學生來說,原先的遙遙領先的成績優勢已不複存在,“落差”太大,而不少同學卻很難擺正心態。

孤立感

進入高中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不善於交往,不知道如何與同學相處,不懂得去理解他人。雖然大多數同學會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融合到群體之中,但其中也有少數性格內向,具有一定社交障礙的同學,因種種原因其“閉鎖心理”不斷增強,形成一種心理缺陷,嚴重影響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失重感

上了高中,開學不久就發現,沿用初中的那些學習方法已經不靈了,茫茫然無所適從,各科考試全線告急,很是失落。在高一,還有一種比較“經典”的理論:“告別初三,進入高一,終於可以好好地歇一口氣了”。於是,一些同學趁機放縱自己,武打、言情小說鋪天蓋地,電腦遊戲、網上聊天天昏地暗,結果是“中毒”太深,難以自拔。

用暑假做好銜接

初中升入高中,自然有一個“銜接問題”,家長不妨利用這個暑假做好銜接教育工作,為孩子的高中生活提前做好準備。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思考或者跟孩子一起梳理以下問題。

首先,引導孩子“認清自己”。跟孩子探討他在初中的學習裡到底是個什麽情況,包括從小學到初中的轉變時期是怎麽過來的,存在什麽問題需要解決等。

其次,跟孩子聊聊高中的學習特點。可以找一些高中學生、家有高中生的家長或高中老師談談,弄清楚到高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面對即將進入的高中學習,一定要作好吃苦的準備。

然後,跟孩子一起試著“事先設想”高中的學習環境和學習境況。設想一下進入高中後可能會有哪些適應和有哪些不適應的情況。盡量要讓孩子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設計一下自己將如何有針對性地改變自己來適應未來的學校生活。

幫孩子重新自我定位。不少學生是初中班裡的佼佼者,如果到了一流學校,一旦成績有所波動,不要失去信心;如果去了不太理想的學校,也不應該灰心,爭取盡快成為班級甚至年級的“領跑者”。堅定地告訴孩子,進入高中,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還有3年的時間,足以不斷提高成績、提升自己。

聲明:高中地理整理編輯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