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百單八將中前十名唯一得善終者,他是梁山最聰明的人

在《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將中的前三位大佬,宋江,盧俊義和吳用都是戲份十足的人物,而排名第四的公孫勝呢?總顯得戲份有些少,入雲龍公孫勝,一百單八將排名第四,按照道理應該是很厲害的人物才是啊,可以,為什麽他卻沒多少戲份呢?

是啊,整部《水滸》,這公孫勝除了在生辰綱那裡有點戲份外,其它的地方真讓人記不住,為什麽呢?這個原因嘛,書裡其實有解釋:宋江上山之後,公孫勝以探母參師為名返回了家鄉薊州。

這個劇情有些怪異,公孫勝真的是仙風道骨,不問俗物嗎?當然不是!要是這樣,他當時還劫什麽生辰綱啊!公孫勝在梁山即將迎來大發展(明眼人都知道,宋江的入夥會使得梁山勢力上一個台階)的時候退出,只有一個解釋:他知道梁山的未來他可能待不下去!

公孫勝是一百零八將中少數仙風道骨的人物,對世事摸得一清二楚,他十分清楚,宋江一入夥,梁山的權力重心勢必會朝著宋江那邊轉移,晁蓋會被架空;進而宋江的“招安”路線會佔據梁山主流意見,而晁蓋的“江湖”路線會被淡化。

為什麽呢?因為除了李逵,魯智深等少數人外,大家都不反對“招安”,畢竟,誰也不希望頂著一個“賊”的名號過下去,公孫勝很可能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他知道,即使是這條路,也是走不通的。

公孫勝本來的立場是偏誰呢?書裡沒有交代,不過我們可以猜到一二,公孫勝是跟著晁蓋一起入夥的,對晁蓋有感情,同時他很聰明,知道晁蓋的“江湖”路線走不下去(這樣遲早被剿滅);而宋江呢?公孫勝明白,梁山權力集中在宋江身上是無法逆轉的趨勢,他對此不反對,但對於宋江這個“傳統知識分子氣”很重的領袖,他也許並不完全信任,而對其“招安”路線呢?雖然知道只有“招安”這一條路可以走,但是卻並不認為這條路有前景。

更糟糕的是,梁山這樣下去,晁蓋和宋江是有火並的危險的!如果晁蓋沒有再曾頭市中箭,梁山這種“二元化”領導格局再進行下去,晁蓋和宋江之間的關係會越來越微妙,而公孫勝呢?也許正是不忍心親眼看到這種場景,才選擇急流勇退。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公孫勝還真是整部《水滸》中最聰明的人,一百單八將中的前十位,公孫勝是唯一一個得到善終的。

但是,公孫勝並不是完全忘了梁山,他始終記得自己是梁山的一份子,打高唐州的時候梁山軍失利,公孫勝又從薊州回來助陣了;之後征討遼國、河北田虎、淮西王慶時,他也有出場,只是平定淮西後,公孫勝又走了,“從師學道,侍養老母,以終天年”,再無音訊。

果然,之後,征方臘成了梁山災難的開始,而公孫勝,則得到罕見的善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