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為鴻蒙對抗安卓?其實三星以前也乾過,但失敗了

本文由騰訊數位獨家發布

2008年9月,Android以挑戰者的身份在手機市場橫空出世,並迅速攻城略地,超越並淘汰掉了競爭者甚至是行業老大。

2010年5月,Android市場份額達到10%,超過競爭對手Windows Mobile;同年四季度,其市場份額迅速提升至33%,超越諾基亞的Symbian成為最暢銷智能手機平台;2011年三季度,Android智能手機佔據了智能手機總銷量一半(52.5%);2012年三季度,其市場份額達到75%。

成為手機作業系統老大之後,Android自然也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者,就連部分硬體合作夥伴都變得不安分起來,想要自立門戶。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正打算推出鴻蒙作業系統,不過後者肩負的使命更多的是取代Android,而非對其進行挑戰。

但不管華為的初衷是什麽,作業系統的研發和推廣是一條非常艱難的道路,且成功者寥寥。

三星就是最近的一個例子。身為全球第一的智能手機廠商,三星曾經試圖利用自研作業系統減小甚至擺脫對於Android的依賴,但這些努力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三星的前車之鑒

2009年12月,三星推出了基於Linux研發的Bada作業系統,等到2010年的MWC展上,首款搭載Bada系統的智能手機Wave S8500也正式發布。

在當時,Android只不過是一個初生的作業系統,但業界當時已經看到了它的潛力。除諾基亞之外,幾乎所有手機廠商都已經在生產Android手機了。

三星的首款Android手機——Galaxy GT-I7500——在2009年4月發布,但當時的三星並不打算把全部重心都放在谷歌的這個平台上面,他們顯然更想要去複製Android甚至是iPhone OS的成功——這應該就是Bada所誕生的目的。

Bada是一款和Android非常相似的作業系統,它的用戶界面直觀易用,功能也一應俱全。三星也非常重視對開發者的友好程度,甚至一度有傳聞稱將會對其進行開源。

開發作業系統或許並不是件多麽困難的事,但圍繞著系統創造一個完整的生態可沒那麽簡單。很遺憾,Bada的生態並沒有被建立起來,開發者沒有投入其中的動力。此外,Bada手機的銷量也一直不溫不火,銷量最高時的佔有率也不過3%(2012年Q3)。

因此在2013年2月,三星宣布停止開發Bada,並將其並入Tizen項目。

Tizen是Linux基金會與多家硬體廠商聯合開發的移動作業系統,但主要使用者只有三星。搭載Tizen系統的三星Z智能手機多次跳票,最終在2014年6月發布,主打高端市場。

三星Z前前後後一共出了4代機型,但市場反響平平。究其原因,還是作業系統的問題。

如果說Bada代表的是三星對Android缺乏信心,那麽Tizen所肩負的使命就是減小對Android的依賴。在三星Z問世的2014年,Tizen已經沒有可能徹底取代Android,但它給三星系統了另一種選擇,一個多線作戰的機會。

但和Bada一樣,Tizen並沒有正視自身所存在的問題。開發者對這種小平台提不起興趣,而由此造成的應用匱乏也讓消費者感到失望。到最後,三星還是放棄了在智能手機使用Tizen系統。

目前,Tizen主要被使用在可穿戴設備、智能電視和一些智能家電當中,當初身為Android挑戰者的銳氣早已不複存在。

三星不是那個沒有能力挑戰谷歌、挑戰開放手機聯盟、挑戰Android系統的「螞蟻」,相反的,它是科技行業的「大象」,韓國人擁有著這個世界上最全的智能手機硬體上遊渠道建設,但對於一款系統的普及,卻是它們嘗試多年所無法逾越的鴻溝。

三星在Android崛起的時候就已經假想到了華為如今面臨的困境,它們打造了Bada,打造了Tizen,但「系統易做生態難成」。智能系統的生態不是一句口號。

想要在Android和iOS強大的軟體生態壁壘中找到生存空間,在今天看來難上加難。如今的作業系統生態遠不是一個APP,一個開發者這麽簡單,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系統級的基礎工具成為了所有開發者的工具,數以百萬計的移動應用在使用著GMS(谷歌移動服務),在使用者蘋果的軟體開發包,這樣的壁壘在今天來看是很難被打破的。

三星和它的Bada在09年就嘗試過,但失敗了。

鴻蒙的困境和優勢

對於華為而言,擺脫Android完全是形勢所迫,而非他們的主觀意願。但不管他們的初衷是什麽,臨危受命的鴻蒙作業系統都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和壓力。

在上個月,谷歌撤銷了華為的Android許可證,這意味著華為未來的智能手機將無法獲得Android安全更新,也不能接入谷歌GMS服務。

由於Android是一款開源的作業系統,谷歌並不能阻止華為使用AOSP(Android 開放源代碼項目)二次開發全新的Android版本底層的EMUI,但如果繼續使用Android系統,那麽系統安全更新將繼續被谷歌所把持,谷歌移動服務將被禁止,對於國內的用戶來說這看似影響不大,但對於華為數以萬計的海外用戶來說這是災難。於是華為想到了自研系統,使用自研系統的話,系統的升級維護和生態建立就不再需要依靠他人。

相比系統升級,GMS的問題要更加複雜一些。在國外,GMS服務是Android系統的核心,谷歌全家桶(谷歌地圖、谷歌搜索、Gmail、Chrome瀏覽器等)都需要它才能運行。更可怕的是,基於谷歌账號實現的GMS服務幾乎囊括了一個用戶衣食住行所有方面的底層技術支持,對於國外用戶而言,谷歌账號以及這些服務和應用的重要意義不亞於我們對於微信支付寶的依賴。沒有了它們,不管是Android還是鴻蒙的吸引力都會銳減。

當然,這些問題也並不是沒有解決辦法,使用替代服務就是一種可行的辦法,比如用必應搜索代替谷歌搜索,用Waze代替谷歌地圖,用Firefox代替Chrome等等。但是很顯然,谷歌的账號短時間內無法取代,用戶的習慣在短時間內難以更改,還有就是這些替代谷歌服務的第三方APP流行度要比谷歌全家桶低得多,因此很難稱得上是多麽完美的解決辦法。

如何真正解決GMS缺失所帶來的問題,這是積極擴展海外市場的華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在昨天發布預測報告,預計搭載鴻蒙的華為手機可能會在10月問世,而主打的將是低端市場的產品。

我們假設郭的預測是準確的,華為這樣的決定也順理成章可以說的通,在短時間內華為還沒有到非推翻Android體系重建的時刻,中高端甚至是主導銷量的中低端機型還要保證華為消費者業務穩定的收入來源,作為一家全球化的科技巨頭,華為沒有理由用犧牲市場銷量的方式去換鴻蒙的絕地反擊。

初期在低端機上嘗試,低端機的用戶普遍對於移動化聯網的依賴程度不高,這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GMS缺失對於鴻蒙系統手機的衝擊,而在一步一步完善系統的同時,再想辦法去建立自己的生態壁壘,這或許是華為為鴻蒙鋪的最好的道路。

所有的問題又回到了文章的起點,當年三星在Bada上也是這麽做的,它們在界面上模仿Android,在產品上走低端路線力求以小博大圖長遠發展,花大力氣大金錢去建立自己的生態圈,不過到最後的結果你我都知道了。

華為會怎麽不重蹈三星的覆轍,這是我們想知道的。

挑戰Android並非易事,腳踏實地的發展才是正道

誰都明白,在當下想要立刻取代Android絕非易事。鴻蒙的身上還存在著太多的未知,因此我們難以判斷它是否真的有能力成長為替代Android的作業系統。如果它基於Linux內核,並且兼容Android應用程序,應用生態的問題自然不必擔心。但在海外市場,GMS仍然還是一道繞不過的坎兒。

華為從2012年開始打造鴻蒙,也是一種居安思危的表現,而在2019年,這套潛藏7年之久的計劃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iOS和Android的成功,三星Bada、火狐Firefox OS、諾基亞Meego等前人的失敗或許能給華為提供最好的樣本。系統易做生態難成的問題會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成為鴻蒙面臨最大的問題。

當然從目前看華為也想的相當明白,不急功近利,先從低端手機產品和電視等弱移動互聯網生態的產品上著手,循序漸進為鴻蒙生態鋪路,腳踏實地的發展,才有可能在這場戰爭中,獲得最終的勝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