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華社評論:豈能任由APP過度收集用戶資訊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邵琨)12月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豈能任由APP過度收集用戶資訊》的評論。

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APP在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在使用的過程中暴露出的侵犯個人隱私、竊取用戶個人資訊等問題不容忽視。

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發布的測評報告顯示,100款APP中,超九成存在過度收集用戶資訊的情況。

過度收集的資訊包括位置、通訊錄、身份證明、手機號碼、用戶個人照片、財產狀況、生物識別、簡訊等資訊,可謂無死角全覆蓋,令人觸目驚心。

一些APP所獲取的資訊可能暫時不發揮作用,但可作為APP擴展功能儲備,或者用於精準行銷賣商品、賣服務。如,通過地理位置權限,可獲知某人工作時間的經常活躍地,晚上經常停留的小區;通過網購記錄獲得購物喜好、消費能力等等,由此可大致推算其工作地點、居住地區、經濟收入。APP平台再把這些資訊出售給保險、汽車銷售等公司用於精準行銷。

販賣個人資訊、利用這些資訊實施詐騙等違法甚至犯罪行為,已經形成“灰黑經濟鏈條”的產業鏈。隨之而來的是個人資訊洩露導致的財產損失,甚至生命危險。超八成受訪者曾因此收到推銷電話或簡訊騷擾。還有用戶曾收到非法鏈接等違法資訊,更有甚者出現個人账戶密碼被盜,準大學生被精準詐騙導致身亡等問題。

不久前,就這個問題相關部門已經進行過相關調查,也頒布過相關意見,但許多APP仍屢教不改。保護隱私,斬斷伸向用戶個人資訊的APP黑手既需要用戶提高個人警惕,也需要加強對不守規矩APP的懲戒力度。

要保護個人隱私資訊,首先個人要強化隱私觀念、加強主動保護個人資訊的意識,不隨便填寫個人資訊,尤其是涉及財產、生物識別等敏感資訊。不少用戶安裝和使用手機APP時很少認真閱讀應用權限、用戶協定或隱私政策,可能增加APP平台方的僥幸心理,甚至會更肆無忌憚地做出不合理的授權要求。另外,遇到個人資訊遭洩露時,要積極通過法律管道主張自己的權益。

加大對洩露個人資訊行為的懲處力度,形成有力震懾。任何行為如果不置於嚴格的法律約束之下,就有跑偏的可能。雖然現在已有數十部法律法規涉及個人資訊保護,侵害個人資訊構成犯罪的,也能追究其刑事責任,但對於這類侵權行為,仍然製裁不力。

此外,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提高消費者維權的收益。個人資訊被廣泛采集卻未得到良好保護,公民個人資訊一旦洩露,普遍存在舉證難、損失認定難的問題,懲罰與賠償機制並未真正發揮大作用。

要讓手機上多一個APP就多一份方便,而不是多一份可能出現的麻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