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涇河源頭繪畫卷

深秋,六盤山深處的“旅遊熱”余溫尚未散去。在寧夏固原市涇源縣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區,外地遊客陶醉於眼前的美景,久久不願離開。

寧夏涇源縣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山、水、田、林、路、溝綜合治理,鄉村蝶變換新顏 ,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其成為寧夏南大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荷花溝鳥語花香,老龍潭清波蕩漾。涇源縣地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六盤山腹地,區域群山連綿,林木蔥籠,溪流眾多,山川縱橫,被譽為“高原綠島”,西北“翡翠明珠”和稀有的“天然動植樹物園”,被公認為寧夏境內森林覆蓋率最高、人類干擾程度最小,生態系統最具原真性的一塊“淨土”。

涇河源頭繪畫卷

咬定青山不放鬆,涇源縣堅持走“生態立縣”路子,把水土保持放在開創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大視野中謀篇布局。充分利用當地氣候濕潤,水資源豐富的特點,以有效控制新增水土流失為前提,開展以水資源為目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溝、河統一規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綜合配置,基本農田、水保林草、生產路線、小型水保工程、溝道河道工程建設統一規劃,一次到位,集中連片,規模治理,實現水土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和經濟、生態及社會效益的“多贏”。

在措施布局上突出生物措施,以針葉林為主,針闊混交,喬灌結合。大力發展水源涵養林和庭院經濟,為生態環境設提供保障。以天然次生林為依托,堅持以封為主,封造結合,充分利用大自然自我修複功能,逐步構建起生態旅遊經濟圈。

在河道建設溢流壩的同時種植花灌木,配套人行步道,將溢流堰連接起來,改善村莊人居環境。使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農村環境整治、河道景觀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科學布設水土保持措施,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達到旅遊目的,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化環境,拓寬水土保持領域,提高水土保持治理品位。

項目治理把精準造林與脫貧攻堅、全域旅遊示範縣創建、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調整苗木產業結構,打造沿路、沿山、沿水精品景觀林帶,建設高海拔冷涼地區特色苗木產業區,使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生產交通暢通,生產生活更加便利。

小流域治理工作逐步推進和坡面治理措施不斷完善,溝道治理將成為小流域治理的主要對象,在營造好溝坡防護林和溝底防衝林的基礎上,著重在溝道建設水保工程,突出堵、蓄,將坡面徑流攔蓄在溝道內,呈現“洪水不成災,泥沙不出溝”。

地處涇河流域一級支流頡河上遊的周家溝小流域,屬典型的土石山區,水土流失總面積曾達5.12km2,佔流域總面積的91.39%。集中治理後,流域新增林草措施面積179.03km2,林草覆蓋度由33.82%提高到45.65%。山變綠了、水變清了、自然災害減少了、村容村貌整潔了,當地群眾都說,是水保項目帶來了好運氣、好福氣和好生活。

下好預防保護的“先手棋”,還須打出綜合防治的“組合拳”。新《水土保持法》修訂頒布實施以來,通過宣傳、監督、查處水土保持違法案件、水土保持方案編報等一系列工程,是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系統化、規範化。今年以來,組織水保監督執法人員對全縣廠礦企業和生產建設部門進行全面調查摸底,依法取締3家河道采砂企業,關停5小型磚廠,督促各生產建設部門編報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落實水土保持措施。編報了水土保持方案8個,使水土保持監督執法走上制度化、規範化、法制化。

多年來,涇源縣利用“國債”、“生態”、“退耕還林草” “農業綜合開發”和“以工代賑”項目,已治理水土流失面355.2km2, 實施小流域治理52條,各類小型水保工程3286座(處),小型河道治理10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年1月,全國首屆“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典範城鎮與景區成果發布會上,涇源縣作為寧夏唯一入選的生態旅遊城市,被授予“全國十佳生態旅遊城市”獎牌。(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