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家隊”離場也可能是利好!

紅刊財經   韓平

上周末,基金三季報披露完成,季報顯示國家隊基金規模已經大幅縮減超過九成,實際規模已不足設立時的1%,因此市場上有觀點認為"國家隊基金"已清盤。

  

不過,可能出於對市場大跌的擔心,對於這樣一個確定的事實,10月29日下午,證監會居然回應稱:“有關報導存在曲解,事實是相關機構持有的股票不但沒有減持,反而有所增加。”

國家隊基金退場,中金、證金尚在

  

事實上,國家隊離場並不必然意味著利空,畢竟政府救市只是權宜之計。

  

關鍵的問題在於,離場的過程是否公開透明,是否可以令投資者形成穩定的預期?如果這個市場前景光明,國家隊的退出標準、程式以及節奏能夠明確,相信這樣的退出不但不是利空,反而有可能是利好。

  

但是從目前的操作來看,國家隊退出似乎是要走一條隱密的路線,其動向非常不願意為市場所了解:官方自己從不表態,民間的動態分析出一條就駁一條。

  

相比證金、匯金等國家隊直接操盤的救市資金,這2000億公募基金是更加公開與透明的,其每個季度披露的季報,都可以讓投資者了然其重倉的股票以及留存的規模。但是,這個公開的管道卻被清理了,相對沒那麽透明的證金與匯金的救市資金卻得以保留。

  

從目前的最新數據來看,5隻國家隊基金在豪賺233億元之後,其淨贖回比例皆在99%左右,這意味著將近2000億的基金基本清倉, 而中金與匯金似乎離清倉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數據顯示,目前僅上述兩家公司,就還是570隻個股的前十大股東之一,其中持股數量超過1億股的公司有58家。

香港的經驗值得借鑒

  

不管是當年索羅斯做空港股還是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都存在著政府出面協調資金或是直接掌管救市資金,對市場進行救助的行為。

  

尤其是98年香港的“金融保衛戰”,港府動用外匯基金,真金白銀買入藍籌托市,同時在場外頒布配合措施限制賣空和外匯、證券交易和結算的新規定,最終令做空港股的國際對衝基金被迫平倉,並令投資者做多信心爆棚迅速跟倉。

  

不過,更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不是港府資金如何買股票,而是其全部合乎法規的、完全市場化的、非常透明的退出過程。由於退出措施得體,其退出(退出前其持股總市值已佔港股總市值的6%),不但沒有對市場形成任何衝擊,還很好地實現了投資人與政府的雙贏。

  

當年香港政府耗資l181億港元成立外匯基金,買入33隻恆指成分股。後來,香港政府公開宣布:通過發行盈富ETF指數基金來實現救市資金的退出。這相當於是將這部分救市資金所持有的股票,轉變成基金的份額交由大眾持有。

歷經三年多時間,截至2002年10月15日,除了外匯基金自留515億港股作為長期投資外,其餘股票全部出售完畢。香港政府共獲利約983億港元,回報率超過83%。  

A股救市“宴席”怎樣散場才好?

  

對照而言,雖然出發點是救市,但是A股救市卻被市場形容為是國家的超級韭菜收割機,五大基金贏利233億元,與普通投資者沒有絲毫關係。當然,我們的救市資金有一部分是向金融機構的借款,那麽這部分借款在五大基金清盤後是否歸還?利息怎麽算的,都結清之後是否還有盈利?這些盈利是轉入匯金與證金繼續救市,還是收歸國家財政,還是進入投資者保護基金?

  

我們已經有了香港成功救市的經驗,可謂具有了非常好的後發優勢,但卻棄香港的成功經驗不用,反而背道而馳——非但沒有把證金公司、匯金公司等以國家隊名義進入市場的資金轉化為公募基金,轉化為相對透明的指數基金,反而將五家基金公司獨立管理的基金進行清盤,相關股票居然還倒給這些運作更加保密的公司!

  

由於證金公司、匯金公司還有什麽梧桐樹投資公司,其持股資訊無需向公眾交待,特別是對於未能在季度末進入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的那些股票,其交易完全無法為公眾所知悉。對於公眾而言,它們絕大多數的交易資訊全都變成了謎一般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如果這些國家隊拿了國家政策的底牌與普通投資者做交易對手,中小散戶以及其它金融機構怎麽可能不是韭菜呢?

  

當然,現在補救也完全來得及,將證金公司的持股做成一隻滬深300ETF基金,將匯金公司的持股做成一隻500ETF基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