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家人查出大腸息肉,自己也要當心!

近年來,大腸癌在我國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在惡性腫瘤發病排名中位列第三位,而95%以上的大腸癌是大腸息肉中的腺瘤癌變而來的。大腸息肉沒有明顯的癥狀,很多人有大腸息肉自己都不知道,那麼怎麼做才能及時發現病情呢?大腸息肉一定要手術切除嗎?

大腸息肉是指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的總稱,包括腫瘤性贅生物和非腫瘤性贅生物,前者是癌前期病變,與癌發生關係密切,後者與癌發生關係較少。通俗地說,大腸息肉就是腸道上長了一些肉疙瘩。

?

產生大腸息肉的誘因有哪些?

1. 遺傳因素:

某些多發性息肉的發生與遺傳有關,患者由於遺傳了父母生殖細胞內有缺陷的抑癌基因APC等位基因而誘發大腸息肉或大腸息肉病。

醫生建議

如果有家族腺瘤樣息肉病(APC基因)的人群,建議在40歲之前進行大腸切除。

2. 飲食習慣:

膳食中脂肪類成分超過40%是形成大腸息肉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攝入不超過膳食的15%,發病率就會顯著降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腸道中的膽酸,膽酸與細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礎。

醫生建議

減少紅肉、熏肉,包括豬肉、牛肉、狗肉、羊肉等的攝入可以預防息肉的惡變。

3. 吸煙:

吸煙也與腺瘤性息肉密切相關,吸煙史在20年以內者多發生小的腺瘤,而吸煙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發大的腺瘤。

4. 炎症刺激:

腸粘膜的息肉多由炎症刺激引起,受炎症刺激後,腸粘膜充血、腫脹,形成息肉狀。腺體阻塞也可由慢性炎症刺激引起,患者需注意。


患有大腸息肉會有哪些癥狀?

大腸息肉的癥狀有便血、腹痛、大便習慣改變、便秘或腹瀉等,其中便血和反覆腹瀉是大腸息肉的典型症。

1. 便血:這是結腸息肉的主要癥狀,容易被誤會為痔瘡。很多人飲食起居不規律,發生大便秘結或常有大便帶血,經治療後仍有便血,或癥狀反覆,則需高度懷疑大腸息肉,需及時來醫院,必要時行腸鏡檢查。

2. 便秘或腹瀉:有長期腹瀉便秘的患者,經藥物治療後效果不佳,就需腸鏡進一步檢查。

3. 腹痛:對於某些長期腹痛的人,也會發生腸息肉的可能,這類人群應及早進行腸鏡檢查,在排除息肉、腫瘤後,予以相對應的治療。

4. 大便習慣和性狀發生改變:如果平時大便正常,突然發現大便變細,有粘液,或原本一天一次的,變成兩三天一次或一天兩三次,就需要加以重視。

醫生建議

建議出現以上癥狀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一旦確診,要接受積極的治療。至於是否需要進行息肉切除手術,取決於息肉的大小、形態及病理特點。其中,病理檢查可以有效反映息肉是否產生惡變。

這些大腸息肉的誤區你有必要了解

誤區一

沒有癥狀的患者不必要進行腸鏡檢查

醫生觀點:有部分患者沒有任何癥狀,只是體檢發現息肉的也不在少數,這可見腸鏡檢查的重要性,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無論有無癥狀,應該每隔5年做一次腸鏡檢查,這樣可以及早發現大腸息肉。

誤區二

癌化療後複發和化療無效,不如放棄治療

醫生觀點:大腸息肉或者大腸息肉相關的結腸癌變,在所有腫瘤裡存活率屬於比較高的。腫瘤的治療是綜合性的治療,這些治療都是有一定療效的,至於需不需要放棄治療,需要綜合評估,不能一概而論。

誤區三

中藥可以消除息肉,不用做手術

醫生觀點:這是錯誤的。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以明確具有消除息肉的作用,而藥物只能起到改善癥狀的作用。對於治療息肉,99%都是在鏡下手術摘除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