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鯰魚入水,波瀾不驚:外資評級機構入華簡評

1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發布公告,對美國標普全球公司(S&P Global Inc.)在北京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予以備案。同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也發布公告稱接受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債券評級業務的注冊,標誌著首家國際評級機構全資子公司獲準在國內債券市場開展信用評級業務。

全球三家主流評級公司——穆迪、標普和惠譽,其實早已涉足中國市場,通過合資等方式與本土評級機構合作:穆迪2006年入股中誠信,2007年惠譽入股聯合資信,標普也與上海新世紀在2008年建立了合作關係,在技術和培訓方面提供一定的幫助。

標準普爾的入華是第一家,但不會是最後一家。早在2017年,央行就已對境外依法設立的信用評級機構法人開展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業務明確了準入條件。2018年3月,交易商協會明確了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業務注冊評價規則。

市場上對於外資機構進入中國的影響眾說紛紜,此事影響深遠,但結果如何短期內難以見識,我們更傾向於以積極的視角看待這一變化,標普等外資信用評級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可為國內債市帶來諸多益處。

首先,外資評級機構可帶來海外成熟的評級經驗,促進市場競爭。國內的評級行業,自誕生以來,就是在評級牌照的保護下成長起來的溫室花朵。客觀地說,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評級機構的管理水準和技術水準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與債券市場的期望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從幾十年改革開放的經驗來看,大多數開放競爭的行業,經過競爭和淘汰,總能生長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企業,而封閉保護的行業,則缺乏足夠的外部刺激來完成自我進化。外資評級機構入華,無疑能給國內市場帶來新鮮的技術、觀點和視角,從而倒逼國內機構更加積極地審視自身弱點,完成自我革新。

其次,外資評級機構入華,將有助於提升評級機構整體技術水準和公信力,落實信用評級的風險揭示功能,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我國債券市場起步較晚,信用評級體系相比海外成熟市場仍有一定差距。成熟市場上的評級機構為獲得公信力,必須盡可能披露風險,保護投資人利益。目前國內的評級市場由於種種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還存在信用級別向高等級集中、區分度不足的問題。

第三,債券評級市場的逐步開放,有助於國內企業獲得海外投資者的認可,提升我國債券市場的國際化水準。外資評級機構進入中國市場,除了有助於國內投資者的決策之外,也有利於吸引國際投資者進一步配置國內發行的債券,提高我國債市的國際化程度。自2017年下半年以來,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便已進入“快車道”。內地債券市場與中國香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債券通”)的正式運行更是成為資本市場開放的重要里程碑。但我國債券市場開放程度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此外,境外機構所持有的債券以國債為主,投資結構也有待進一步優化。

外資評級機構在國際市場上具有遠超國內機構的影響力,更為海外投資者所認可。而國內的發行人獲得外資評級機構的評級,也有利於國內企業走向國際金融市場,多元化融資管道。

引入國際評級機構有諸多好處,但究竟效果如何,還取決於以下問題能否得到合理的解決:

第一,國際評級機構的分析方法體系是否適用於國內的特殊市場環境,“洋和尚”能否念好本土經,外資機構能否盡快了解和適應中國市場,建立符合中國市場客觀規律的信用評價體系,或是高高在上,水土不服,仍然有待觀察。

第二,如何與國內債券市場的現有評級體系對接。如前所述,國內評級市場的現狀與國際評級體系差距甚大,國際評級機構進入後,面臨兩難的選擇:如果選擇“削足適履”,與國內現有評級體系完全對接,則很可能失去引入其的意義;如果另起爐灶,則需要解決使市場盡快接受的問題。

第三,評級機構間競爭愈發激烈,究竟誰能夠成為競爭的勝出者,還需要評級市場形成良性競爭機制。

綜上所述,在外資評級機構真正開始提供本土評級前,市場對於國際評級機構和“定製”化評級體系是否會水土不服的確存在諸多猜疑,但這是中國債券市場國際化必須要邁出的一步。中期來看,國內外不同的信用評級與披露方式可以擴大投資人的資訊獲取管道,提升透明度,豐富對發行人的信用風險揭示,促進解決國內信用評級區分度較低以及公信力不足等問題,協助投資人進行科學合理地決策。長期來看,隨著本土評級機構與國際評級機構之間的良性競爭有助於市場改善資訊不對稱,正確衡量信用風險與價值,通過合理的風險定價,促使市場形成獎優罰劣的機制,真正優秀的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融資環境也將得到改善,從而推動中國債券市場實現良性均衡發展。

(作者系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研究部總監 信用研究主管 張馳,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研究部研究員 吳凡)

(經濟日報 責編:胡達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