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俠客島:互聯網大廠為啥盯上造車?

最近,“造車”成了互聯網巨頭們的“香餑餑”。

這不,華為與傳統車企合作打造的首款電驅轎跑SUV已上架官網;小米在春季新品發布會官方宣傳造車;百度宣稱要以整車製造商身份進軍汽車業,另有消息稱滴滴也有望加入造車大軍。

都說互聯網愛扎堆,哪個生意好,容易一擁而上。這次,巨頭們為何又競相盯上了造車?

現在國內的智能電動汽車賽道,稱得上百舸爭流。領跑的新貴,有蔚來、小鵬、理想;積極轉型的傳統車企,也有上汽等。若再算上準備入局分一杯羹的互聯網企業,競爭即將肉眼可見地激烈。

難道智能電動汽車真那麽好造?非也,門檻還真不低。

首先是“燒錢”。研發費用自不必說,銷售、行政、購買廠房等,也是不小的支出。

以蔚來為例,2020年度,研發支出24.88億元,市場、銷售和管理費用39.32億元。換電站建設也需要大量資金,若蔚來按照其計劃宣稱的那樣、在2021年底將全國換電站總量擴至500多座,更意味著巨大的資金投入。

就算燒了足夠多的錢,量產交付也是一道不好跨越的坎。2014年成立的蔚來,第一輛車ES8的量產交付是在2018年,歷時4年;小鵬汽車量產交付的第一款車G3,花了3年;理想汽車的第一款車Li One2019的量產交付,也是在公司成立4年之後。

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曾說:“以前看別人做車,覺得100億太誇張了。現在自己跳進去,才知道200億都不夠花。”

看這光景,互聯網企業得做好充足的準備。資金方面,小米宣稱預計前期投入100億元人民幣,10年投入100億美元,華為表示“一年花10億美元、未來保持30%左右的增速”。量產交付方面,百度、小米都表示,已做好3年量產交付首款車的準備。

小米創始人雷軍更是公開放話,稱“小米不差錢、虧得起”——他的底氣,來自小米账上截至2020年底的1080億元現金餘額。

即便如此,業內仍將小米入局造車視為一場豪賭。畢竟,1080億元的現金不是穩如泰山的固定資產,可能有進出波動;10年投資100億美元,更是一筆龐大支出。

但至少,大廠們真金白銀地大手筆砸錢,看上去是認準這賽道了。

不僅資金投入巨大、生產周期長,智能電動汽車還面臨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質量保障體系有待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等挑戰。以配套設施為例,不少消費者想買電動車,但又擔心充電樁少、不好充電,打了退堂鼓。

對此,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化中心主任劉永東稱,近年充電設施建設和發展的優惠政策很多,包括財政獎補、充電電價優惠、充電設施建設運營等。截至2020年底,中國公共充電樁已超80萬台。

又燒錢、周期又長,互聯網大廠們卻搶著入局,到底是圖啥?

首先是新能源汽車的大市場。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6年穩居全球第一,累計銷量已超550萬輛;今年1-3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53.3萬輛,同比增長3.2倍;售出51.5萬輛,同比增長2.8倍。

大市場、高增長,且仍有空間。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有望突破18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則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要佔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

還有政策支持。除購置補貼政策延長至2022年底外,最近新能源汽車也搞起了“下鄉”。相關部門發布的文件明確,今年3月至12月,山西、吉林、河南、湖北、湖南、廣西、重慶等11個省區市都將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想想當年的“家電下鄉”就知道,市場的潛力空間仍在。

對企業來說,賺錢才是終極王道。百度方面就表示,“智能汽車賽道是人工智能技術落地和惠及社會的重要方式之一,存在廣闊的商業空間”。賣車、賣服務、賣系統、賣生態,整合造車方面積累的數據和技術,由此衍生更大生態和回報——這可能是互聯網企業最看重的東西。

互聯網企業扎堆入局造車,無疑將使市場競爭更激烈。

相較於傳統車企,互聯網公司自帶“智能”基因,能令電動汽車的智能化程度實現更大進步;也有人指出,互聯網入局造車,關鍵是思維上帶來的顛覆性變化。

例如,華為智能汽車總裁蘇菁日前稱,傳統車廠的看法是把車作為基礎,試圖把計算機嵌進去;華為則認為,基礎是計算機,車是計算機控制的外室,“本質看法不一樣,會導致所有事情看法都不一樣”;

百度稱,當電動汽車時代真正來臨,用戶關注的事情會從電動汽車的加速、續航問題,慢慢向無人駕駛、智能化水準等方面轉變,當一輛車的數字化、智能化程度足夠豐富時,實際上可以被視作一個智能機器人,這也是百度希望定義的智能汽車方向;

小米稱,公司“擁有業內最豐富的軟硬體融合經驗”,“有業內規模最大、品類最豐富、連接最活躍的成熟智能生態加持”。

有種說法是“軟體定義汽車”,這或許是互聯網公司入局後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的新方向。有業內人士認為,未來,軟體將是汽車的靈魂,汽車甚至可能成為“自學習”“自進化”“自成長”的智能化終端,是會行走的“智慧新物種”。

在業內看來,造車基本功底和規模化是傳統車企的獨有優勢,互聯網公司的優勢則在於數據和智能技術、注重用戶體驗等。這場競爭的最後,不僅看誰跑得快、誰的規模最大,還得看誰的生態更豐滿。

當然,用戶買不買账,安全也是關鍵——畢竟,技術再怎麽高大上,萬一在基本功能上出現刹不住車、失控致傷致死等問題,消費者恐怕還是會望而卻步。

所以,且行且看。

文/清風徐徐

編輯/雲歌、綾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