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9年後,奧斯卡最佳影片《為黛西小姐開車》被翻拍了一遍

要評價《綠皮書》,我們一定繞不開一部電影《為黛西小姐開車》。那是一部在1989年上映的影片,摩根弗裡曼的經典之作,贏得了第6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影片的亮點就在於一個黑人司機和一個白人婦女在一次旅程中逐漸的建立起來了友誼。而那個時候,我們大都被那種特殊的友誼所感動。人們都覺得,這樣的一部電影,應該獲得好評。不僅僅是因為摩根弗裡曼精湛的演技,更是因為,它為了廣大黑人同胞發出了反種族歧視的聲音。

沒錯,政治正確的作品,我們是需要的,我們很喜歡,但是我們不能經常吃啊。不過最後這個可不在大家的考慮範圍內。

時間一晃過去了大概二十九年。2018年年末,美國上映了一部劇情片《綠皮書》。這部劇情片同樣的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旅行的故事,一位黑人鋼琴演奏家,帶著他的白人司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開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旅程。這個旅程充滿了不友好。但是一路上原本水火不容的兩個人,最終成為了摯友。他們彼此,隨著旅程的臨近尾聲而走的越來越近。

兩部影片相近的地方並不僅僅是故事。這兩部相隔二十九年的作品,無一例外的都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這種巧合並不能抵消本片給予我們的自然而然地好奇心。作為一個電影領域比較至高無上的榮譽獎項。奧斯卡的評審們的口味,現在開始成了我們好奇的源泉。

我們一直以來,會認為奧斯卡是正常電影工業領域的一個不可逾越的標杆。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可以說是很多導演畢生的追求。大多數的電影人僅僅是提名奧斯卡,就已經覺得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了。而這個可望而不可即的獎項,幾乎成為了評判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絕大多數標準。我們喜歡的李安導演獲得過兩次,而知名如張藝謀也僅僅是斬獲過提名。因此,在很多影迷心中,奧斯卡金像獎即使不是最高標準,那也是他們心中至高無上的巔峰。然而,這個巔峰卻有點蒙塵了。

不去深究,僅僅是近幾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獲獎作品,很多時候,都會讓我們產生質疑之情。《為奴十二年》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已經淡忘了。但是比較近的那次《月光男孩》戰勝《愛樂之城》就讓人不免產生懷疑。而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更甚。雖然《綠皮書》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但是我們在這麽些年,看過了這麽多的同類型作品之後,卻依舊對其特別青睞,這就難免讓人質疑了。或許我們需要的不是好的電影作品,而僅僅是將政治正確進行到底就行?

毫無疑問,從劇本的完成度上來說,還是說演員的演技以及整個故事的架構來說,本片幾乎可以說無懈可擊。但是越是無懈可擊的作品,在我們看來就越是乏味。很多時候,甚至於你能想到接下來發生的劇情。一部完美的教學片,僅僅是做到了按部就班,然後將那些大家喜聞樂見的元素進行堆砌,就可以大言不慚的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那麽對於那些敢於表達自己的導演們來說,這算不算是一種偏見。

《綠皮書》的故事早已經不新鮮。《為黛西小姐開車》已經將這個架構講述的非常完美。而《觸不可及》也為我們呈現出來了一道非常賞心悅目的美味。本片做了什麽呢?不過是在眾多跟黑人和白人有關的故事裡,找出來了一個特例。而這個特例僅僅是將主人公的角色進行了調換而已。

我當然相信偌大的美國,這樣的故事肯定不止一兩個。但是每一次都用這樣熟悉的架構,僅僅是為了完成一部非常標準的作業而堆砌起來一部電影。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創新。電影或者是故事等等,我們都喜歡推成出新。而對於那些改編原來作品的行為,作為影迷來說,是不願意買账的。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在音樂領域,我們一直演繹前輩們的作品,而不進行任何的創作。那麽即使你將那些作品演繹的非常傳神,即使是你能超越他們本人,那對於你自己,對於你這個個體而言,究竟有什麽意義?好像沒有吧。

當一個人連自己都不了解,僅僅是為了娛樂大眾而成為眾人的提線木偶,那麽即使是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那又有什麽意義呢?我們不能去改變奧斯卡評委會的審美口味。但是我們能改變的是自己的作品不隨波逐流的權力。如果人人都喜歡“種族+合家歡+同性戀”,且將那些比較博人眼球的類型全部堆砌在一部電影裡裡面。毫無疑問,看上去確實是花團錦簇,但是答對了標準答案的我們,今後是否還願意讓自己具備想象的空間?或許這又是一個懸案。

……

歡迎留言

明天再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