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楊元慶頻陷謠言危機 華為再躺槍的背後:重新“聯想”

講話是門藝術。

聯想集團又辟謠了。

昨日,針對某自媒體號發表題為《聯想楊元慶再惹爭議,寧願放棄5G也不選華為,高通比華為強太多》的文章,聯想在公眾號以公告回應,“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先生從未在任何場合發表過類似言論。我們已完成取證工作,將正式起訴相關造謠自媒體,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聯想在公告中提到,“最近一年,此類無中生有的謠言以極高的頻率不斷出現”。而其CEO楊元慶和聯想集團,經常陷入了“因言獲抨擊”的怪圈,無論與其相關的是謠言,還是被曲解的,或是口無遮攔的言論。

一對CP

不到一年之前,聯想5G投票事件迅速發酵。即便聯想連發兩則聲明,甚至攸關方華為亦發聲感謝聯想在5G標準投票的支持,公眾仍不買账,為這件兩年前的舊事,給聯想扣上“賣國”的大帽。聯想創始人柳傳志為此發布了言辭懇切又激烈的公開信,“誓死打贏聯想榮譽保衛戰”。

此事後來得到澄清,聯想在87次會議兩次投票均支持了華為陣營主推的Polar碼,在86次會議投票支持了高通陣營主推的LDPC方案。但是在前兩次聲明當中,聯想並沒有直面問題。技術層面上來剖析對錯,很難消彌公眾負面情緒。

“對比確實很強烈,華為是另一極端。每次提到華為,必然提到聯想。好像是一反一正一對CP(配對)。”資深行業人士王如晨對時間財經表示,即便聯想也有其獨到之處,“但想扭轉這種言論是不行的,這個已經超越了產業,成為社會話題。雖然很多人對聯想沒有什麽認知,但為批判而批判,根本不考慮事實。”

聯想表白、傳遞自身價值的策略,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時候,因為此前已經積累了太多負面印象。

譬如,對聯想和華為創新力的對比。今年1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華為以113.34億歐元的研發投入,位列全球第五,超過BAT的總和。然而,聯想並未進入榜單。

“一個是電信企業、一個是PC企業,不同產業創新能力的對比,意義不大。”資深行業專家孫永傑告訴時間財經。他認為,聯想所在的PC產業是高度成熟的產業,未來創新空間不大,創新程度就是不如電信行業,至少從3G到4G到5G的升級,都需要高投入,這是產業屬性所決定。

同時,孫永傑也認為跟華為比,聯想欠缺進入新產業的能力。比如,聯想手機品牌要比華為更早。2012年,聯想智能手機依靠全渠道和多產品線的布局,同比增長536.4%,迅速崛起,佔到了市場份額的11% ,直逼當時中國市場第一的三星手機。但後來華為憑借十足的創新力,後勁十足。據IDC數據,在2018年賣出了2.06億部手機,佔據全球市場份額的14.7%,位居第三。聯想手機則進入“其他”分類中。由此說聯想創新能力欠缺也並非強詞奪理。

“別人說它沒技術,它說它有技術,但是大家對技術的理解差異太大。對聯想而言,技術範疇更大一點,是組合了更多其他技術的系統設計。”王如晨認為。

在眾多收購後,聯想靠著整合技術,獲得了系統性的創新。譬如憑借著收購摩托羅拉手機獲得的專利,通過專利的交叉授權,聯想是唯一不需要向微軟繳納安卓專利費用的手機廠商。

另一個常被拿來與華為對比的是,同樣的產品在國內國外的售價不同。面對國內售價更高的抨擊時,楊元慶曾給過一個解釋,“這是國內徵收高額增值稅所致,實屬無奈。”

“這個解釋有道理,但不一定完全說得通。作為本土企業,在中國同樣一款配置的PC為什麽比海外要高,楊元慶的解釋並不充分,也是大家對聯想有很大意見的原因。”孫永傑表示,“多數人,包括業內人士都不認可你的解釋,這是聯想需要考慮的,聯想需要透明化。”

與之反差的是,華為手機在歐洲市場比國內更貴,算上稅率和華為的定價策略,歐版華為手機至少比國行華為手機貴千元左右,2018年的旗艦手機最多差價達到了3000元。

據今年2月21日發布的,聯想集團自然年2018年第四季度財報,區域營收方面,美洲區營收佔聯想總營收的31%,中國區佔比為26%,亞太區佔比為18%,歐洲中東非洲區佔比為25%。海外營收高佔比達74%。

在行業內流傳,聯想“在海外掙營收,在中國掙利潤”的說法。“從營收的構成看,海外市場已經成為大頭。更給人造成誤解,其在中國賺不到錢。”孫永傑認為,“聯想並未把這件事解釋清楚,這個應該好好想的。”

未來思考

今年2月,在接受媒體採訪談到熱議的華為折疊屏手機時,楊元慶表示,折疊屏手機是“PPT產品”。其實,聯想在三年前就已經有折疊屏概念手機發布,現有的產品都沒能超出聯想當時的這款產品。

“謙虛不好麽,這個說法會引起業內的反感,你連產品都沒有時,會適得其反。”資深行業專家孫永傑認為,這樣口無遮攔,恰恰證明聯想對產業沒有連續的判斷和認識。作為聯想的當家人,楊元慶的言論成了很多人對聯想印象曲解的直接因素。

“楊元慶這個人真的不是太會說話。”資深行業人士王如晨說:“很多次表達都適得其反。”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去年9月,英國媒體 The Inquirer發布了名為《聯想CEO:“我們不是一家中國公司”(Lenovo CEO: 'We're not aChinese company’)》的文章,副標題是“楊元慶答關於為什麽聯想能夠擺脫華為和中興的危機(Yang'YY' Yuanqing on why Lenovo escapes the flack that Huawei and ZTE suffer)”。

實際上,楊元慶還有補充“我們擁有全球性的業務,除了市場和銷售之外,還在中國、美國、巴西、德國設有研發團隊和製造業務……公司非常的多元化,中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當時正值“中美貿易博弈,引起了社會層面的悲情。中興通訊被打了,卡了脖子賠錢,說明中國產業內核不夠硬,這是客觀原因,但聯想有這種言論鋪墊,導致它甚至超過中興,成為公眾輿論最好的靶子。”王如晨認為,楊元慶的這種表達,是在很微妙的時刻發生的。於是,報導一推出,便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引發業界又一波爭議。

2004年,聯想收購IBM PC業務,這一被柳傳志稱為“衝天之舉”的事件,標誌著聯想的“楊元慶時代”到來了。聯想從由人情練達、精於體制博弈的柳傳志交遞給了會英文,懂得細化管理、更具工程師色彩的楊元慶手中。聯想的形象也由民族品牌向更適應國際化轉變。

好消息是,聯想集團最新財報顯示,營收140.4億美元(大約945億元人民幣),相比去年增長8.5%,實現連續第六個季度增長,為4年來最高水準。得益於所有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均獲提升,淨利潤2.33億美元(大約15.7億元人民幣),創下聯想有史以來的新高。

尤其是,在這一財季,聯想MBG(移動業務集團)實現了自2014年1月30日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之後,首次實現全球盈利。

但如何適應充滿矛盾的中國市場,重塑整個公司品牌形象,並且撩撥到中國本地的消費者呢?這可能是35歲的聯想需要考慮的問題。(台灣時間財經 梁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