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遺產與國家文化安全緊密相關。全面保護好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真正守護住我們民族文化的根,是我們的使命和職責。

既要保護物質性的文物、建築以及完整景觀,還要傳承非物質的傳統工藝、民俗風情、社區活動等傳統生活方式。為恢復古城風貌,河北正定統籌考慮古城範圍與周邊區域,“登得上城樓,望得見古塔,記得住鄉愁”成為現實。為不傷害“三面雲山一面城”的西湖景觀,杭州轉移開發重心,在錢塘江兩側建起新城,實現梁思成先生當年提出的歷史性城市要保護老城、建設新城,兩者相映成輝的主張。為重現傳統民俗生活,福州三坊七巷引入多項民間手工藝,推動老字號回歸,舉辦節慶活動……正是這些全方位的努力,保存了歷史和文脈。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要注重人居環境改善,兩者其實並不矛盾。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搬遷了10萬戶人家,合理安置使他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近年來,北京推動文物騰退修繕利用,結合綠色生態修複等多項措施,“老胡同新生活”的宜居社區讓人們幸福感倍增。事實證明,將改善民生作為優先事項,保護會更有溫度。

要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以“繡花”功夫做微改造。廣州永慶坊是其中典範,修舊如舊,新舊共融。又如南京小西湖歷史地段,小規模、漸進式建設地下微管廊,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當地的市政服務和維修問題。改造後的歷史街區,增加了公共開放空間,補足了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短板。

無微不至的守護,需要每一個人的力量。以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為例,其本身帶有很強的社區治理屬性,因此,“共建、共治、共享”成為各地普遍倡導的治理模式。廈門建立“共同締造”工作坊,組織居民、媒體、專家等共同參與歷史街區保護工作。重慶成立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隊,每人“認養”一件文物,時常巡查。一些地方還探索建立特色化激勵機制。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這是規劃建設各環節皆應遵循的原則。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還應做好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挖掘和傳播,更好服務公眾。一些歷史建築包括工業遺產重新融入現代生產生活,一些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灌溉工程遺產,成為促進生態農業、鄉村旅遊的亮點。保護是為了延長物質壽命,合理利用則賦予其活態生命。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綻放光彩,同樣是“守護”一詞的題中應有之義。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在世代傳承與發展的漫長歲月裡積澱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每一代人都肩負著繼往開來的使命。讓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發展、技術進步更緊密地結合,將遺產價值最大化地傳播,融入當下美好生活,需要我們持續探索。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19日 07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