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鍾南山:醫生不是救病,是救病人

本期人物

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現任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廣州醫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越秀區社區健康節大使。

每周四下午是鍾南山的例行問診時間,如無特殊情況,他會兩點半準時出現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門診三樓1號診室,問診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患者。

他們通過專家熱線預約,提交病例後由鍾南山的助手們篩選,緊急的病症有可能優先安排。每周只有十幾人能坐在鍾南山面前,獲得和鍾南山一對一的至少半小時。現在病人平均要等三到六個月。名聲最盛時,約他看病的人甚至排到兩年後。

門診被鍾南山視為“必要的事情”,同樣必要的事情是周三上午的查房,他的學生、護士、護士長、主治醫生、主任醫師緊隨其後。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張挪富教授回憶,1992年剛到醫院時,大查房就已經開始了,至今未曾間斷過。“他主要是看一些診斷和治療有困難的疑難病人,解決我們沒有解決的問題。”

鍾南山自認是“臨床醫學家”,門診發現的疑難病症,他會當作學術研究的挑戰,回到實驗室突破。在他心中,疑難病症是課題。“實踐醫學就是一邊實踐,一邊科研,不能只是搞研究,最重要的還是解決病人的問題。”

他已經82歲,早過了退休年齡,但從未停下,已經很多年沒休息過了。“我有周六和周日,但我要乾活。”

67歲那年發生的事情是鍾南山人生眾多轉折點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筆。2003年,“非典型肺炎”(以下簡稱“非典”)來襲,在疾病最先爆發的廣東,作為廣東省乃至全國呼吸科的代表人物,原本只在行業內享有盛名的鍾南山被推到了台前。

在這次新中國成立後最嚴重的疫情危機中,當疫情一度被瞞報、人心惶惶時,擁有準確的資訊、有依據的治療措施,主張無隱瞞披露的鍾南山迅速成了抗擊非典的“領頭人”,他的每一句發言都能佔據媒體醒目的版面,他的一舉一動成了非典疫情的風向標。他被貼上“敢說真話”的標簽,同時也成了非典時期醫療工作者的最佳代表。有關他的傳記《勇敢戰士——鍾南山傳奇》排在非典時期暢銷書前列。

對於鍾南山所展示的形象,媒體多用“鬥士”或“戰士”來描述,《人民日報》形容他擁有“大無畏的獻身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拯救生命於死神的博愛精神”。

非典之後,他的生活和工作沒有太大變化。每周三周四,查房問診雷打不動。下午下班後快走或跑步20到25分鐘,雙杠、仰臥起坐、單杠,一套流程下來大約一小時,每周三到四次。十年前的一次心髒手術讓他告別了籃球場,“現在不太能做對抗性的運動。”

這些年,他一直忙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工作,大力推動肺癌篩查居民健康服務,建成廣東呼吸中心依然是他最大的追求。2010年,他擔任越秀區社區健康節大使;2016年,他所在的廣州呼吸研究所與越秀區開展了肺癌初篩的合作,進一步推廣“早診早治”的醫療理念……在越秀生活多年的鍾南山,正不斷將健康知識和健康理念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早診早治,是控制疾病的有效路徑

近年來,鍾南山的業餘時間增加了一個使用方式:在越秀區開展肺癌初篩工作。

鍾南山在臨床工作中發現,最近幾年全國城市的肺癌患病率明顯增加,特別是在大城市,尤其是北方,廣州也特別明顯。“我們發現很多肺癌病人都是出現症狀以後才去檢查,已經是晚期了,治療的效果比較差,五年存活率不超過15%。但是通過大量國內國際的研究,我們發現,通過早期篩查——主要用影像學CT技術,這個技術已經推廣,而且用低劑量的CT,我們可以想辦法降低它的成本——可能就會有一個早期的發現。”

“大概在四年前,我覺得肺癌初篩獲得廣州市認可是好事,是一件民生大好事。”於是鍾南山團隊利用業餘時間,從廣州越秀區開始,給50歲以上的老人做肺癌篩查。這個事情得到了廣州市民政局、越秀區政府和廣醫一院的支持。到現在為止,已經篩查了將近4500多人,證實肺癌早期的患者超過1%,比例非常高。

“肺癌的早期治療,病人隻做一個小手術就好了。到了中晚期,不但他自己、家人、部門都會累及。”鍾南山表示,“肺癌初篩是一個非常好的惠及百姓的舉措,我們準備堅持下去,也希望得到更多支持。肺癌與高血壓、糖尿病不同,是慢性的,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逆了,危及生命,所以這個初篩工作非常有意義。儘管我們力量還比較薄弱,進展還比較慢,但我希望能夠擴大篩查面,惠及更多的人。”

年近七十的鍾伯,看到關於“肺癌初篩免費活動”的新聞後,想著是鍾南山院士推薦的,就趕去居委會谘詢情況。2017年8月20日,鍾伯成為首批參與篩查的55位參加者之一,在進行了抽血和胸部CT檢查後發現肺部有陰影,會診後決定做手術。他做了一個切口僅僅2厘米左右的微創肺癌根治術。第二天,鍾伯便可以下地行走和正常飲食,三四天后出院回家休養。

另一方面,鍾南山還在積極推動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早期乾預治療。

“60多年前的高血壓,早期沒人管,等到腦出血才管;60多年前的糖尿病,早期沒人管,等到出現吃多喝多拉得多,出現糖尿病腳,出現心髒病出現心力衰竭,出現腎功能衰竭才去管。過了這麽多年,我們發現早期控制血壓、早期控制血糖就能夠預防相應的嚴重合並症,但是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到現在,全世界還是非常落後的,發現症狀才治。我們現在已經用了十年的努力,六年的研究,我們增強了對慢阻肺早期乾預的信心。”

關於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研究,很少人願意做。這需要醫生到社區將病人篩查出來,但因為患者早期沒有症狀或者極少症狀,醫生和病人都認為沒必要乾預。“早期的患者佔慢阻肺病人90%以上,如果醫者不關心慢阻肺的早期治療,這部分病人就成為‘沒人管的孩子’。”鍾南山和冉丕鑫、周玉民團隊到廣州市區、連平、翁源等各鄉鎮社區發現病人。在對40周歲以上、有長期吸煙、職業粉塵暴露等危險因素接觸,或咳嗽、咳痰等人員進行細致篩查後,最終為研究提供了841例個案。

“實驗證明,早期少量的行動就會使肺功能有大大的改善,有一些甚至能恢復到正常,所以我們開辟了一條路徑,就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療戰略應該和其他病症一樣,早診早治。”鍾南山說道。

在英國留學時,鍾南山的研究方向就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弗蘭裡教授計算紅血蛋白接力曲線變化對組織利用氧氣的影響時,鍾南山拿自己做實驗,吸入一氧化碳使血液碳氧血紅蛋白達22%,相當於一個人在短時間內連抽六七十支香煙。借助這次實驗的數據,他證明導師的推算只有一半正確。

從1999年開始,鍾南山就帶領團隊提出對慢性阻塞性肺病進行早期乾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國是人群死因前三位的一種疾病,是鍾南山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此前,鍾南山及其團隊相關成果被寫進世衛組織編撰的新版慢性阻塞性肺病全球防治指南。其中兩篇論文分別被評為《柳葉刀》2008年度最佳論文和2014年度國際環境與流行病研究領域最佳論文。

2017年9月7日,鍾南山、冉丕鑫有關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論文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試驗結果顯示:使用噻托溴銨的一組患者和使用安慰劑一組的患者相比,肺功能改善率明顯提升,從一般的50-60ML提高至120-170ML。這引發了全球呼吸疾病領域的轟動,這也被他視為非典後最滿意的一件事情。

鍾南山表示,“我們希望,在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後,百姓在基層做肺功能檢查時,只需要吹一口氣,就知道有沒有肺功能下降。從而在發展成中重度慢阻肺之前,進行早期乾預和治療。如果在我國廣泛地開展早診早治,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的慢阻肺治療水準可以領先全世界。”

“家門口的保健”:探索基層健康保健的“越秀模式”

“我覺得最核心的問題是重視健康,而不是重視醫療”,採訪中鍾南山多次提到了“早防早診早治”這一健康理念,也促成了這位院士對於社區居民的醫療健康有了更多思考和身體力行的參與。為了提高社區居民的健康意識,2010年,越秀區策劃舉辦了“社區健康節”活動。活動特別聘請了鍾南山擔任越秀區健康形象大使,向居民傳遞正確的健康觀念。對越秀區居民而言,當只存在於媒體上的鍾南山真實地出現在身邊時,他的話語具有特別的力量。原本已經普及多年的健康理念,經由鍾南山說出來,更容易讓人信服。

在鍾南山的加入下,健康節成果頗豐。整個健康節期間,全區區屬醫療機構共計舉辦了各類健康宣傳活動、主題講座94場次,受惠群眾達10224人。越秀區衛生部門負責人說,健康節的舉辦,讓更多越秀居民體會到政府對居民健康的重視和健康生活的倡導。

舉辦社區健康節只是對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形式之一,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更為重要的是,建立科學合理的基層醫療保健制度。近年來,越秀區積極優化醫療網絡,探索建立醫聯體,採用“1+3+N”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即以居民的健康為中心,通過家庭醫生團隊、醫聯體專家團隊、街道居委機團部門健康志願者隊伍等三支隊伍,延伸包括越秀健康e站、家庭醫生服務熱線、智慧資訊平台、家庭病床上門服務、醫聯體專家下社區服務在內的N種服務,串聯起對居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讓群眾更健康。截止2018年11月底,越秀區簽約常住居民38.73萬人,重點人群簽約率65.72%,免費包簽約32.86萬人,家庭醫生與居民的簽約服務關係越來越緊密了。

鍾南山表示,越秀區的面積小,人口多,要積極探索建立“越秀模式”,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和資源來成就經濟上、醫療上的成果。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實際上就是“越秀模式”的一個體現,作為全國佔地面積最小的三甲醫院,在今年發表的2018年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上,廣醫附一的呼吸科排名第一、過敏科排名第二、胸外科排名第三。

抓住了關鍵點,小城區也能有大作為。對於越秀區的醫療健康工作發展,鍾南山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越秀區轄內醫療資源豐富,高端醫療資源不缺乏,但基層的健康保健水準還可以再提升。“現在最缺乏的是金字塔的塔體,塔尖有了,塔底有了,要把塔體的短板補上,這樣老百姓的健康就會有保證”。鍾南山認為,在醫療健康領域方面,越秀可以借鑒學習深圳羅湖的優秀經驗,加強基層的健康保健體系和能力,提升醫院學術研究水準,提高基層全科醫生的業務能力,全力推廣促進早診早治,真正發揮一個金字塔醫療模式的積極作用。

對話

登人家沒有登過的峰才叫創造

人物周刊:在採訪中提到自己的定位,您說自己更像一個科學家。在您看來科學家需要什麽樣的特質?

鍾南山:我想現在可能定位我是臨床醫學家會更好一些。臨床醫學家跟臨床醫生有個最大的不同:除了要搞好醫療衛生工作以外,還要懂得研究。有時你可以做一個非常好的臨床醫生——看病非常準確,手術非常漂亮。但光是這樣,中國的醫學永遠只能跟著別人走,不可能超過國際水準。現在醫學離解決人類的健康實在太遠了,做一個臨床醫學家,不光要搞臨床醫療、治療、預防,還應該懂得做研究,研究的時候發現一些未知數,找到一些現在不能解決的疾病問題,只有多在中國發展這樣的研究,中國的醫療事業才能有所突破,中國的醫學水準才能有所突破,才有可能領先國際。

人物周刊:在醫療上超越國際是您的目標嗎?

鍾南山:應該是整個中國醫療的目標。廣東省組織了南方大醫院登峰計劃,我覺得不是說人家登上了一個峰你也必須跟著登峰,你登到一個了不得的峰,充其量也跟別人差不多。我的理解,最重要的是登人家沒有登過的峰,只有這樣才叫創造,只有這樣中國才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醫生不是救病,是救病人

人物周刊:從您的一些學生那裡了解到,您對醫務人員的教育,提到最多的是“醫生不是救病,是救病人”,您以人為本的醫護理念是什麽時候確立的?

鍾南山: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現在對醫患關係所做的調查顯示,病人最不滿意的是什麽?是醫患溝通。這指的是跟患者心靈上的溝通,而不是光治病。人得了病,他的疾病和他的心態關係非常大。所以一方面要解決用藥的問題,一方面也要解決病人對疾病的態度。有些人的態度是不正確的,有些人是過分緊張。要解開他們的心結,再治療將事半功倍。

這是我在學醫在實習在工作過程中,最重要的體會。非典的時候,我記得從其他醫院轉來的醫務人員得重病,到這兒他心態立刻就變了。為什麽?在這兒,護士願意走近他身邊,給他檢查,病人馬上心態就變了。原來充滿了恐懼,到這兒以後覺得沒什麽了不起,心理上的變化對他的疾病治療是非常有好處的。

更多領·秀

版權聲明

專欄圖文版權歸“廣州越秀發布”和《南方人物周刊》共同所有

如需轉載,請與“廣州越秀發布”聯繫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號

文 / 本刊記者 甌江

圖 / 大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