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比悲傷》豆瓣評分僅為5分,催淚不等於好電影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截至19日,《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以下簡稱《比悲傷》)上映6天總票房已超5億,單日票房超過漫威大片《驚奇隊長》。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女性觀眾看該片哭倒一片的視頻,與此同時,《比悲傷》豆瓣評分僅為5.0分。短評排在首位的是:“因為笑了而被旁邊的觀眾歧視……”長評首位標題則是:《無病呻吟的悲傷》。這一幕,似曾相識:2017年票房黑馬《前任3》也曾以豆瓣5.5分的低口碑斬獲超15億高票房。豆瓣評分更低的《比悲傷》被部分觀眾稱為台版《前任3》。

《比悲傷》改編自權相佑、李寶英和李凡秀主演的同名韓國電影,原版在韓國上映時總票房人次只有79萬人次,但豆瓣評分高達7.7分。當韓式催淚彈變成台式小清新後,故事延續“車禍、癌症、治不好”的“韓劇三件套”。在社交網絡上,該片甚至掀起“看電影帶紙巾”的話題,“催淚,好哭”賣點深入人心,又進一步加強對女性觀眾的心理暗示。有影院經理告訴筆者,電影結束後,不少場次都能見到年輕人抹著眼淚往外走。此外,抖音等短視頻產品又進一步進行“情緒行銷”,平台上各種與電影相關的催淚主題視頻,還有人拍下電影結束後整排女觀眾都在哭泣的情景。

正在上映的新片中,口碑高於該片的正宗文藝片《過春天》和《陽台上》都並未贏得好票房。所以是內地觀眾欣賞水準不夠嗎?《比悲傷》去年年末在台灣上映時成為本土片票房冠軍。影片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上映後也迅速創下新紀錄,成為三年來最賣座的台灣電影。對於某些觀眾來說,電影許多戲份都過於生硬刻板,對白不夠自然、情感轉變突兀;但對於淚點低的觀眾來說,有可能在這場聲勢浩大的社交浪潮中,還沒真正看到影片就已提前被感動。電影或許並不是一部好電影,但卻是合格的催淚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