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請回答1959,家門口的博物館對話童年記憶

60年前的小學生是怎麽上下學的、放了學愛玩什麽、平時愛吃什麽?如今孩子理想中的胡同和社區到底是什麽樣子的?什麽是兒童友好社區?這些問題,在史家胡同博物館都能得到解答。

6月11日,籌備已久的展覽“對話童年——難忘史家·兒童友好社區”主題展在史家胡同博物館開幕。該展覽以朝陽門居民們畢業60周年聚會為契機,由朝陽門街道主辦,史家胡同博物館、北京市城市規劃研究院與多方攜手策劃。展覽以年代為主線,包括“難忘史家”和“兒童友好社區”兩部分,分別講述了史家小學1959屆畢業生的兒時記憶與當代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將60年前後兩代人的童年串聯成為一場穿越時空的奇妙 “對話”。

去年10月,住在附近胡同的一位居民找到史家胡同博物館,提出今年恰好是他們畢業60周年,想尋找昔日的同學,一起辦個慶祝儀式。於是,史家胡同博物館就發起了“召集令”,沒想到短短半年的時間,就湊齊了40多名當年的史家小學“老同學”。

本次展覽還與史家小學家長自發組織的“三代童年看變遷”項目團隊合作,在展覽中,史家小學的學生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和調研,分別將50至60年代、70至90年代、00年代的三段童年物品以繪畫的形式呈現給觀眾,更為本次展覽增添幾分童趣。

走進第八展廳,一幅對比鮮明的主題宣傳圖便呈現在眼前。畫面中,左邊的孩子們來自1959年,他們和同學們一起,有說有笑地走在放學的路上;右邊的孩子來自2019年,他們在母親的催促下準備離開,眼神裡充滿了對曾經孩子們的羨慕和嚮往,生動地展現出“對話”的主旨意涵。

在“難忘史家”部分,展覽通過對居民們的口述史訪談和資料收集、整理,將老人們對童年生活的記憶和情誼以“祖國的花朵”“最憶放學時光”“夢回校園生活”“友誼地久天長”等四部分呈現在展廳中,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述說了五、六十年代發生在東四南街區的童年故事。

展櫃中陳列著畢業證書、畢業照、羊拐、手繪地圖等老物件兒,牆面上懸掛著花籃,裡面擺放的紙花工藝質樸,惟妙惟肖。據介紹,本次展覽采取策展團隊與社區居民合作的方式,在展覽中,老人們的回憶成為了展覽主體,這些展品和紙花也都來自居民們。老物件兒向觀眾訴說著真實的故事,紙花則複刻了老人們記憶中的1959年國慶典禮,同時也代表著博物館對新中國70歲生日的獻禮。

此次展覽特意提出了“兒童友好社區”的理念。策展團隊聯合北京交通大學路上觀察團、路見PINstreet,通過實地調研和資料數據分析,對應60年前的童年,呈現當代小學生的日常上下學路情況,反映當代社會環境的變化對青少年行為模式與成長方式的影響。比如,社區中要實行人車分流,設立家長無遮擋看護區,設置親子共同玩耍的遊戲設施,提供感統訓練的活動場地和設施,設計沙坑、親水空間等自然遊戲場等。

未來在對史家胡同及周邊社區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博物館希望能夠將“兒童友好社區”的理念融入其中,期待從社區規劃視角出發,思考何為適合兒童成長的社區,並以“小小社區規劃師”工作營為契機與孩子們共同開展探索。

此次展覽對於保存街區記憶、推動口述史工作、凝聚社區居民、探索街區更新具有積極意義,“對話童年”展講述了朝陽門地區居民記憶與社區故事,他們在胡同的經歷和情感對於發掘社區故事、推動社區更新而言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展覽將於6月22日結束,觀眾可免費參觀。

整編自史家胡同微信公眾號、人民網、千龍網

圖片來源於史家胡同微信公眾號

編輯:miyagi#小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