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馬嘎爾尼訪華,祝壽是假刺探國情是真,這幫外國人實在太雞賊

1793年,英國使團以祝壽的名義來到中國。這是中國第一次接見來自英國的外交使團,不僅開啟了中英早期的一次重要互動,還是中西關係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

那時的英國,國內的資本主義經濟相當發達,中國開放的廣州通商口岸,已經不能滿足其胃口了。於是,到了1787年在東印度公司的請求下,英國國王派出凱斯卡特準備和中國商談通商事宜,以及雙方建立外交關係。但豈料,這位使臣卻在途中病逝了。

到了1792年,英國再次派出以馬戛爾尼為特使的代表團,代表英王喬治三世出使中國,慶賀乾隆皇帝的83歲壽辰。其實,他們這次是想通過出訪和清政府的最高層商談,以取消對外貿易的各種限制和禁令,謀求中國市場。另外,也想通過此行,搜集更多關於中國的資訊,為以後做準備。

因此,對於這次出訪,英國政府做了精心的準備。領隊的馬戛爾尼,不僅有著豐富的外交經驗,還是一位殖民主義老手。他曾是駐俄公使,和俄國簽訂了“一邊倒”的商務條約,此後,任格林納達總督和英屬印度馬德拉斯總督。他的副手,也是他的好朋友,同樣有著豐富的殖民外交經驗。

而隨行的其他成員,都是各自領域的專家,涵蓋機械、植物、航海等專業,還有東印度公司的職員以及軍事人員。此外,他們乘坐的“獅子號”炮艦也是特別挑選的,有64門大炮,是當時英國一流的軍艦。隨行攜帶的禮物,除去部分迎合皇帝的愛好外,更多的是展示英國的“實力”,這其中,有樂器、鍾表、武器等。

可以說,這是一次聲勢浩大的出訪活動,身兼商務和政治兩個目的,是英國向東方進行貿易和殖民擴張一次重要行為。

鑒於當時的中國是東方大國,所以,英國方面行事小心,以試探的姿態和中國加強交往。但不管如何行事,都產生了以下兩方面衝突:

一、禮儀之爭的傷害;

其實,對於英國使團的造訪,清朝廷一開始的態度是“歡迎”的,且表示出格外的重視。因此,乾隆皇帝認為,對方不遠萬裡來到中國,並向朝廷“納貢”,是好事一樁。於是,一連頒布了數道諭旨,親自確定了優厚的接待政策。

之後,他破例允許他們從天津入境,並下令讓沿途各省的地方官員,做好接待事宜,向他們提供豐富的免費餐飲。當時,使團中就有人感慨道:“這樣的招待規模,實在太慷慨了。”據說,乾隆皇帝在接見特使時,西方畫師還將這場景描繪了下來。

但是,乾隆帝卻認為,自己的身形和西方人相比,略顯單薄,不符合中國傳統中的“帝王高大”。聽後,這位畫師不敢“忤逆”,立刻按照皇帝的意思做了修改。

使團到達天津時,皇帝正在熱河行宮避暑,欽差大臣徵瑞接見了他們,並護送他們去見皇帝。在這期間,由於,雙方對“禮儀”的“理解”不同,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清朝廷這邊堅決要求覲見時,執行“三跪九叩”大禮,英國方面卻認為這有辱尊嚴,堅決不從。

因此,乾隆皇帝聽聞後,一氣之下,降低了接見規格。

其實,那時的中國,還是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其它國家都是蠻夷。當時,他們對歐洲的經濟和社會情況一無所知,還是按照朝貢禮儀,要求英國使團必須遵守“規矩”,這才能真正的表明其“臣服”之心。

然而,作為當時西方的第一強國的使者,當然不會將自己看作是“貢使”。因此,雙方就“禮儀”問題互不相讓,使得談判幾乎無法進行下去。最終,皇帝在避暑山莊宴請了他們,接受了國書和禮品清單,同時也回贈了禮物。

那麽,這個禮節問題是如何達成妥協的呢?

雙方的記載完全不同。

英國方面說,特使他們按照覲見英國國王的禮儀,單膝下跪,沒有叩頭。

但在和珅記錄的文字中,卻寫著他們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

其實,不管真相如何,單就這一事件,已經對雙方的首次外交產生了“傷害”。

二、拒絕和英國使團談判;

清朝廷本以為,這些“蠻夷之人”,完成進貢和祝壽後,就可以回家了。

可是,看到英國國書的翻譯件後,他們才懂,祝壽只是一個借口,這幫人要的是建立外交關係,以及拓展貿易。

所以,馬戛爾尼內心很急,便一口氣提出了“六個要求”:

第一,英國商人可以到寧波,舟山和天津開展貿易;

第二,英國商人應和俄國商人同等待遇,允許在北京設立商館;

第三,舟山附近的一處海島,要讓給英國商人居住,以及存放貨物;

第四,要在廣州附近劃出一塊地方,作為英國人的自由活動區;

第五,從澳門出口廣州的英國商品,應該享受免稅或者減稅政策;

第六,明確船隻的關稅條例,按規定上稅,不得額外加征。

其實,這六個要求中,有部分是為了改善貿易關係而提出的,有部分則帶有明顯的“殖民主義色彩”。因此,清廷應該區分對待,不至於激化矛盾,有助於雙方的合作和增進交流。

但是,清朝廷卻一口回絕了,斷了談判的路子。

於是,在清朝廷的斷然拒絕下,這行人只好離開了北京。之後,在軍機大臣松筠“陪同”下,沿著運河南下,到達廣州,從廣州離境。

但是,這個沒有進行談判,沒有完成使命的使團,並非沒有收獲。在出訪期間,他們和中國負責接待的一些官員建立起了“友誼”,且沿途還收集了中國大量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情報。此外,通過對清王朝各方面的“觀察”,特使得出了結論,清朝其實“不堪一擊”。雖然,這次出訪沒有讓中國開放對英國的貿易,但卻讓英國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僅在40多年後英國就用武力撬開了中國大門。

其實,這本是一次極好的機會,但是,當時的清朝廷卻沉醉於“唯我獨尊”的“麻痹”狀態,不了解外圍世界的發展,也不想了解外面世界的進步,只是一味地守著自己的“統治”。因此,他們不僅關閉了自己通往世界的大門,還關閉了推進自身進步的大門,使其越來越落後。

參考資料:

【《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英使馬戛爾尼訪華檔案史料匯編》、《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衝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