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英特爾四面楚歌,一場大變局將至?

來源:21Tech(News-21)

作者:倪雨晴

編輯:李清宇、劉雪瑩

在中美科技摩擦的過程中,關於半導體行業、關於美國市場的規則,可以說都在國內進行了一次大普及,大眾對半導體全球市場的關注度得到了提升。

近期更是熱點不斷,8月4日晚,國務院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乾政策》,涉及財稅、投融資、國際合作等多方面措施,對於集成電路的設備、材料、封裝測試、製造、設計全產業鏈都有利好,同時還可以看到,政策加大了對於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

再放眼全球市場上,前有五大半導體公司的市值變動(NVIDIA市值超越英特爾),英特爾7nm延後、或外部代工,後又傳出NVIDIA或計劃收購ARM、但軟銀似乎不願意放手。

政策頻出、角逐激烈的市場是要迎來新格局了嗎?我們從英特爾說開。

四面楚歌:英特爾怎麽了?

首先,英特爾依然很強大,有銅牆鐵壁卻不再那麽酷,它已經成為一家傳統科技公司。這也是英特爾尷尬的境遇,實力猶存,關注度卻開始降低,隨著PC整體市場的下滑、自身錯失移動市場,“疲軟”的新聞不絕於耳。

在傳統的電腦和手機時代,系統和芯片更多是合作關係,芯片甚至更加佔據主導地位。比如在電腦市場上,英特爾在算力領域完全製霸,橫跨PC和蘋果的Mac機。而系統方面,Windows和iOS各有千秋,無法代替對方,但他們共同的英特爾卻無法代替。到了手機時代,雖然算力的主角從英特爾變為了高通,但是芯片依然處於核心的地位,其重要性和作業系統平分秋色。

而最近1-2年,形勢變化很快,曾經在舞台中央的英特爾似乎四面楚歌。

蘋果多次釋放自己研發和生產Mac處理器芯片的口風,直到2020年最終宣布野心,要逐步替換英特爾,英特爾股價已經多次聞風下跌。在人工智能領域,這樣的趨勢更加明顯,由於計算場景的需求差異化極大,谷歌、特斯拉、華為等公司根據自己的需要研發成熟的芯片變得必要,技術上也更可行。

英特爾如果要為不同的場景定製芯片,意味著英特爾將全面轉入2B領域,這幾年來英特爾確實在B端持續投入發力,2020年上半年,圍繞著數據、雲計算相關的業務,已經超越了PC,成為最大的營收來源。

和之前的2B2C模式相比,純2B的業務顯然會更像乙方,業務線的複雜度會急劇增長。而歷史上來看,一家公司從2C轉向2B總體來看往往都是因為失去了在行業中的核心統治地位而不得不退而求次。

然而,近期英特爾一度大跌超過16%,卻並不是因為蘋果的“拋棄”,而是7nm芯片量產遇到困難,繼續延期到2022年。

一位從事半導體行業的資深人士指出,其實主要的問題不在於量產時間點,而在於英特爾不能掌控新技術的量產時間點,10nm就已經一拖再拖,7nm延期是可以預期的,說不定還得延。在他看來,英特爾7nm的延期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良率不行,背後主要問題是執行力不行;二是10nm不能為高主頻優化。

反觀AMD(市值超900億美元)和NVIDIA(市值超2600億美元),近日股價和市值均達到新高。英特爾的老對手AMD早在2018年就使用了台積電生產的7nm芯片,並且一直搶奪英特爾市場份額,NVIDIA在AI領域一騎絕塵,在數據中心市場也攻入英特爾腹地。

而英特爾和兩者在模式上並不相同,一開始英特爾就走IDM道路(芯片設計、生產主要都自己做),有自己的晶圓代工廠;而AMD、NVIDIA都是芯片設計公司,是Fabless(沒有晶圓代工廠),需要依靠台積電等專業的Foundry(專門製造芯片的廠家)。

現在,英特爾透露出一點偏向Fabless的風聲,在近期的財報溝通會上,英特爾CEO Bob Swan表示,公司會根據產品的需求水準決定產品是否交給第三方代工廠,這個決定的靈活性可以優化公司的資本支出,獲得更高的資本支出回報。

根據媒體報導,英特爾已與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達成協議,明年開始採用台積電7nm優化版本的6nm製程量產處理器或繪圖芯片。要知道,今年台積電的5nm芯片即將量產,研發的進程已經延伸至2nm,英特爾還聚焦在和台積電7nm相當的10nm上,7nm一再延遲。

因為看到了英特爾或採用更多第三方代工廠的可能性,導致了不少報導驚呼:英特爾就此潰敗了!這就大可不必,事實上英特爾原本就和台積電有業務往來,台積電成立後拿到的第一個訂單正是來自於英特爾,雙方保持著競合的關係。

前述資深人士就向21Tech記者表示:“一方面不用大驚小怪,英特爾一直是台積電的客戶,當年Wi-Fi筆電電腦的Centrino(英特爾迅馳平台)滿天鋪開,其中就有台積電生產的Wi-Fi芯片。另外英特爾買下的幾家公司,從Altera(FPGA芯片龍頭)到 Mobileye(自動駕駛視覺龍頭)都愛tsmc(台積電)超過愛英特爾自己的fab(代工廠)。

但是另一方面,還是挺傷感的。當年一家獨大推動半導體產,甚至扶持tsmc打敗umc(聯電)的公司現在需要被扶持了。Swan(現任英特爾CEO)本來就不是英特爾內部成長的人,沒有歷史自豪感但是也沒有包袱。他也許能把英特爾帶到另外一條路上,反正永遠不再是以前的英特爾了。”

盛宴已過:變局還是僵局?

英特爾誕生於1968年的矽谷,創始人是大名鼎鼎的戈登·摩爾和羅伯特·諾伊斯,他們都是半導體的頂尖科學家,從仙童半導體出走後開啟了新的輝煌。那時候,英特爾還掙扎在微處理器的低端市場,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英特爾公司生產出了著名的十六位8086處理器。緊接著到了80年代,英特爾承包了IBM的個人電腦訂單,一舉成名,伴隨著PC市場的爆發,英特爾開創了x86架構的處理器時代。

在英特爾走向巔峰的一路上,果斷放棄日本擅長的記憶體市場、堅持複雜指令集、擊敗了摩托羅拉、擊敗同樣出自仙童的AMD……半個世紀以來,英特爾書寫過太多故事。

而五六十年代集成電路技術的積累,為70、80、乃至90年代半導體企業的騰飛奠定了基礎,全球產業鏈風起雲湧,英雄輩出。

回顧業內熟知的故事,1985年,加州的另一個城市中,退休的艾文·雅各布召集了6位前同事成立了高通,多年後打造了移動端的芯片帝國;

1987年,台積電在中國台灣成立,開創了晶圓代工的新商業模式,到了2020年8月,其市值已經高達4158億美元,在半導體市值排名中位列首位;

1991年,ARM成立於英國劍橋,主要出售芯片設計技術的授權,多年以來ARM架構的陣營鍥而不捨,2020年,對陣x86的勢頭更加猛烈;

1993年,常年披著黑夾克的黃教主聽罷分析師勸阻,轉頭成立了NVIDIA,如今,其市值達到2700多億美元,首次超越了英特爾(約2089億美元),甚至有意收購ARM。

外部,英特爾面對的多層次競爭變得激烈,內部,英特爾仍在摸索應對路徑。

現任CEO Bob Swan正在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作為英特爾少有的財務背景的領導者,一邊在為英特爾“止損”:退出手機5G基帶芯片市場、出售基帶芯片部門;一邊繼續往數據業務、雲計算業務探索,堅定地執行PC往“雲”的遷移;同時對技術部門機構進行調整,也伴隨著人員變動,今年以來,已經有4位重要高管從英特爾離職,最新宣布的是其硬體負責人和首席工程師MurthyRenduchintala於8月3日離開英特爾。

於是,關於英特爾市值的變化、人員架構的變動,又引發新一輪討論:這真的意味著半導體市場迎來大變局嗎?

從營收來看,2019年英特爾仍位居全球半導體之首,2020年預計全年營收750億美元,這也將刷新英特爾的營收記錄。

再看AMD們猛攻的x86處理器市場,AMD二季度總收入為19.3億美元,Ryzen(銳龍)和EPYC(霄龍)處理器的收入同比增長了一倍以上,筆電電腦和伺服器處理器創下了銷售紀錄。

根據調研機構Mercury Research的數據,2020年第一季度的x86處理器市場上,包括嵌入式、IoT物聯網領域在內,英特爾佔比85.2%,AMD為14.8%;僅桌上市場上,英特爾佔據81.3%,AMD佔比18.6%,威盛佔比0.1%;筆電電腦市場上,英特爾佔比83%、AMD為17.0%。

另外根據2019年四季度數據,伺服器處理器市場上,英特爾市場份額為95.5%,AMD佔比4.5%,AMD市場份額同比提高了1.4%,數量增長率為63.5%。

不得不說,AMD的勢頭仍凶猛,並且還在奪取更多CPU市場份額。但是在短期內,仍無法超越英特爾的壁壘。

毫無疑問,市值下滑的英特爾仍躋身半導體前列,只是,曾經風起雲湧的盛宴已過。從整體來看,戈登·摩爾提出的“摩爾定律”魔法棒如今面臨瓶頸、算力的成本高企、新的應用需求還在醞釀,或者說,這是半導體整體的科學瓶頸,英特爾也是其中一個縮影。

眼下還有一個不確定因素是中美在科技領域的摩擦,並且博弈的時間還將持續。種種舉措也影響到了半導體行業的運作,這樣的僵持、對抗也無法在短期內解決。美國欲穩固半導體高端製造業地位,中國的半導體市場還在推進當中。

固然市場上暗流湧動,但也不禁讓人發問,這是通向未來的大變局?還是持續性的僵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