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作業系統20年,一場剛剛開始的遠征

1999年3月24日,科索沃戰爭爆發,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到北約軍隊的轟炸,就發生在這場戰爭,成為中國人永遠無法忘記的傷痛。

而這場戰爭對中國的警醒遠不止此,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軍隊大打信息戰,癱瘓了南聯盟幾乎所有通訊系統,當時南聯盟使用的計算機作業系統100%是微軟和其它外國公司的作業系統。

據美國《新聞周刊》披露,克林頓批準了一項旨在巔峰南聯盟米洛舍維奇政府的絕密計劃,該計劃指示中央情報局出動電腦黑客入侵米洛舍維奇在外國銀行的账戶。

一群有遠見的中國人開始意識到全盤接受國外的作業系統會有多麽可怕的後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就極力主張發展自主作業系統。時任科技部部長徐冠華主持召開了“發展中國自主作業系統座談會”,並一針見血指出中國信息產業缺芯少魂”,芯是處理器,魂是作業系統,倪光南參加了這次會議。

時年60歲的倪光南在經過5年的“柳倪之爭”後離開聯想,之後再無擔任企業要職,為中國的芯片和作業系統事業奔走20年。在倪光南和一幫仁人志士的主張下,中國IT界為能夠擁有自主作業系統奮鬥了整整20年。

20年前,個人電腦作業系統(OS)幾乎100%被微軟壟斷,之所以要說幾乎,是因為在1997年,微軟用1.5億美元拯救了瀕臨破產的蘋果,Mac作業系統才活了下來。倒不是微軟對蘋果的憐憫,而是在遭到反壟斷訴訟後的無奈之舉。

微軟不想重蹈AT&T被拆分的覆轍。事實上被稱為PC作業系統鼻祖的Unix就來自AT&T的貝爾實驗室,但是當時AT&T被美國反壟斷製裁,貝爾實驗室不能銷售Unix。於是開放源代碼供所有人學習研究。

70年代,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Bill Joy為Unix加入TCP/IP協議,完成了BSD版本,靠BSD賺了不少錢,Bill Joy創辦了全球知名的SUN公司(Java發明者)。當時跟風做Unix的還有微軟,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做了一個叫XENIX的Unix,但是賣得不好。

直到1978年,艾倫的同學Tim Paterson打算寫個東西用來測試的Intel 8086微處理器(x86架構的鼻祖)界面,花四個星期寫了個作業系統。當時蓋茨馬上就花5萬美元買下,Tim Paterson四個星期就能賺5萬,當然很樂意。

這個系統被蓋茨命名為DOS(Windows前身),沒過多久,微軟就迎來了它的貴人——IBM。

1980年,IBM為了與蘋果在個人電腦市場競爭,計劃推出一款廉價的計算機,所以他們找到了微軟,其實當時DOS系統談不上多好,IBM選擇它的原因只是便宜。

在處理器上,IBM選擇了同樣便宜的Intel 8086,當時主流生產CPU的是摩托羅拉,在技術和設計上都要比Intel先進很多,Apple電腦用的就是Unix+摩托羅拉的組合。

出人意料的是,IBM將兩個二流產品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款強大的產品,DOS系統和Intel的芯片完美適配,IBM PC憑借極高的性價比壓過蘋果一頭,成為風靡世界的個人電腦。

在蓋茨的建議下,IBM開放架構允許其他計算機制造商仿製和改進,使得IBM PC成為世界標準,這就是IBM兼容機的由來。

蓋茨十分擅長捆綁銷售,每台IBM兼容”機都捆綁一個DOS,就這樣微軟DOS成為最主流的作業系統。80年代,微型計算機進入中國時安裝的系統幾乎都是DOS。

事實上微軟在崛起過程中還有一件不太光彩的事。80年代中期,蓋茨從賈伯斯那裡要到了一份GUI(圖形化用戶界面設計),這是賈伯斯在1979年從施樂公司買下的技術,能夠大大提升人機互動體驗。

蓋茨得到GUI的條件是微軟的所有研究成果都是蘋果的,如日中天的賈伯斯答應了,蓋茨得到了蘋果的原型機,馬上組織團隊研發。

但是蓋茨並沒有遵守當初的諾言,1990年微軟推出Windows 3.0並一炮而紅,蘋果什麽也沒得到。

賈伯斯大罵蓋茨是小偷,蓋茨卻不以為然,反而譏諷賈伯斯說,“我們有一個富鄰居(施樂),他家有一台電視。當我們想偷的時候,發現賈伯斯早就偷走了,可他卻說我們是小偷。”

成王敗寇!從這時起,蓋茨和他的微軟扶搖直上,開始了在作業系統上的壟斷地位。

整個90年代,PC硬體價格大幅度降低,Windows作業系統價格不降反升1992年時Windows版權費僅佔整機的0.5%,到1998年時Windows版權費佔整機的3%。

在CPU領域,Intel還有AMD這樣的對手,而在OS領域,微軟幾乎找不到對手。“天下苦秦久矣”,一位芬蘭小夥揚言要做Windows的“終結者”。

當時Unix對Windows的威脅並不大,80年代貝爾實驗室眼看Bill Joy拿著Unix賺了大錢,開始對Unix商業化,而後將Unix進行了閉源,但因為價格極其昂貴,無法與Windows競爭。基於Unix的蘋果Mac OS同樣存在這個問題。

到了1991年,22歲的芬蘭小夥Linus Torvalds基於Unix開發出了Linux系統,才讓Windows感受到了真正的威脅。

其實Linus開發Linux的初衷特別簡單,學生時期的他買不上PC作業系統,乾脆就自己寫一個系統。於是Linus在六個月裡敲了一萬多行代碼,Linux在1991年8月25日誕生了,標誌是一隻叫Tux的企鵝。

Linux最大的特點就是開源,Linus把Linux內核的源代碼公布在互聯網上,任何人都可以免費獲得源代碼,並對Linux進行改進。當然,採用Linux也要遵守普遍公用許可證制度(GPL),對Linux內核的任何改進,源代碼都必須開放、返回Linux群體。

而90年代正是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期,全球無數程序員通過互聯網對Linux進行改進、調試,在規模空前的協同開發下,Linux很快變成了一個高性能、高穩定性的作業系統。

Linux出現之後,桌面作業系統的格局並沒有太大變化,但是伺服器端市場的變化卻是翻天覆地。

Linux衝擊了微軟在伺服器作業系統的布局,通俗地講,伺服器作業系統指的是安裝在大型計算機上的作業系統。1998年,全球前500台超級計算機中還只有1台運行Linux,到了2011年,全球前500台超級計算機中,有413台選用Linux。

在1998年時,倪光南就認為Linux將在我國自主的作業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採用Linux不僅可以節省數以十億元計的版權費,更重要的是擁有了源代碼,可以保證網絡及信息安全。

1999年1月,40多家部委聯合發起的“政府上網工程”在北京啟動,一家叫實達朗新的公司展出了由50余台工作站和伺服器組成的大型Linux網絡,並演示了各類Linux操作平台。

但是很遺憾,由於國產作業系統的空缺,“政府上網工程”採購的作業系統仍以Windows為主,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留給國產作業系統的時間不多了。

90年代末,中科院軟體所收到領導指示要做中國人自己的作業系統,於是很快啟動了紅旗Linux項目,由副所長孫玉芳擔任負責人。在孫玉芳的帶領下,軟體所在1999年8月發布了紅旗Linux 1.0版。

孫玉芳認為紅旗Linux 1.0並不是一個成熟的作業系統,建議成立一個公司來專門做系統研發和市場銷售。於是2000年6月,中科院軟體所和上海聯創以6:4的出資方式,共同成立了中科紅旗,由孫玉芳擔任董事長。

中科紅旗可謂生逢其時,2000年6月國務院正式發布《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乾政策》(18號文),在採購國產軟體的大潮下,中科紅旗一度是政府採購的主力,獲得了很多國企、政府訂單。

另外,中科紅旗還獲得了很多OEM訂單。在保護知識產權、打擊盜版的大背景下,監管機構禁止上市電腦“裸奔”,必須裝有作業系統。為了降低成本,聯想、戴爾、惠普等公司的電腦都曾預裝紅旗系統。

不久後,2001年4月,倪光南和李德磊合作研發的“方舟1號”芯片問世,標誌著中國人已具備自主研發CPU的能力。芯片和作業系統雙劍合璧,意圖衝破Wintel聯盟的封鎖線。

當時微軟為了遏製國產作業系統,縱容大量中國用戶使用盜版Windows,以犧牲短期利益為代價換來了對中國市場的壟斷。實際上,哪台電腦上裝了盜版Window,微軟都一清二楚。

電腦銷售商為了迎合用戶習慣,即使廠家已經預裝了紅旗系統,他們也會悄悄卸載然後裝上盜版Windows,以至於普通用戶都不知道紅旗系統的存在。

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生態系統的缺失,圍繞Windows開發的配套軟體,根本不能被Linux兼容。就拿辦公軟體來說,紅旗系統無法兼容微軟Office,兼容紅旗的辦公軟體也不能打開和編輯Office文件。

事實上,國產作業系統是有機會構建生態的。早在1988年求伯君就開發出了WPS辦公軟體,這個被認為是山寨Office的軟體,比正版Office的誕生還要早兩年,90年代初期幾乎佔據了90%的辦公軟體市場。

1996年,微軟主動上門找到求伯君,提出收購金山公司或者高薪挖走求伯君,但是都被拒絕了。於是微軟退而求其次,提出WPS格式與Office的共享,並且二者互相兼容,金山同意了。

但這樣一來,WPS用戶都可以用微軟Office打開和編輯WPS文檔了,由於Office與Windows完美適配以及微軟放任Office盜版橫行,微軟不費吹灰之力就搶佔了大部分WPS用戶。

微軟十分擅長捆綁銷售,從90年代開始,微軟就是捆綁Windows賣給中國政府Office的,如果不買Office軟體,作業系統的價格會高出許多。

微軟步步緊逼,金山公司幾乎到了倒閉的邊緣。雷軍臨危受命,他選擇推翻之前所有的WPS代碼,重新設計WPS,反過來去和微軟兼容,必須跟著Windows更新。為了企業的生存,WPS在Windows和Linux之間選擇了前者。

當時還有一款叫永中Office的辦公軟體,開發者是2000年成立的永中科技,和中科紅旗一樣有國資背景,但是技術是海歸曹參帶來的。永中科技獲得了國家給予的巨資支持,所以項目進展很快。

2002年底,神州數位發布的基於方舟1號的網絡計算機(NC),就是紅旗Linux和永中Office的組合。2003年初北京市政府的軟體採購,國產軟體悉數入選,微軟铩羽而歸。曹參興奮地喊出了那句響亮的口號——超越微軟。

但是喊著“超越微軟”口號的永中,卻想方設法要和微軟Office兼容。當時政府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個人和企業發來的Office文件沒辦法打開,所以溝通成本非常高。

於是2003年北京市搞了一個“啟航計劃”,召集中、日、韓三國的Office高手一起破解微軟的文檔格式,以期能讀能存。但是效果不好,用戶體驗極差,紛紛要求換回Windows。

從2003年底開始,NC在政府採購中銷聲匿跡,方舟、紅旗、永中三方接連遭受打擊。

方舟科技在2004年被曝出挪用1538萬科研基金,接受調查並停止CPU開發。中科紅旗則在2005年孫玉芳去世後陷入混亂,到2013年時關門清算。永中科技在國家1.4億的財政撥款之後,卻不得不因負債5600多萬元無力償還而走向破產的命運。

倪光南院士為中國的IT事業操碎了心,在完成方舟1號的研發後,便馬不停蹄為一款國產作業系統——銀河麒麟月台。

銀河麒麟也是一款開源作業系統,它的來頭可不小,是國防科技大學牽頭的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課題,與中軟公司、聯想公司、浪潮集團和民族恆星共同研製。早在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我國第一台億次巨型電子計算機,就被命名為“銀河”。

這個項目啟動於2002年,歷時整整4年,863課題驗收組組長倪光南院士稱銀河麒麟“目前來講是國內安全等級最高的一個作業系統。”但是2006年漢芯騙局敗露,讓銀河麒麟背負了巨大壓力。

2006年1月17日,一位神秘人在清華BBS上發帖《漢芯黑幕》,匿名舉報陳進和其製造的漢芯CPU造假,所謂的自主研發芯片,不過是將摩托羅拉芯片上的logo換成“漢芯”。

曾幾何時,漢芯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優秀代表,政府先後撥款上億元作為漢芯項目的科研經費,知名院士為其月台,它的“發明人”陳進名利雙收,上海市科委授予其上海市科技創業領軍人物稱號。

漢芯事件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立即成立專家調查組,經過兩個月調查取證,最終認定陳進在負責研製漢芯系列芯片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造假和欺騙行為。

造假不僅衝擊了蒸蒸日上的國產芯片事業,還嚴重傷害了中國人的民族感情,業內對於所謂的“國產自主”的懷疑態度越來越強。

微軟前高管劉潤曾直言道:“‘中國自主”是民族感情的春藥。這些企業實質上是把‘中國自主開發’的噱頭當成‘春藥’賣給政府,換取政策、課題、資金等扶持,而不是把‘功能體驗’當成‘產品’賣給市場。”

幾個月後,銀河麒麟也陷入了輿論漩渦,4月27日網友Dancefire的一篇技術分析文章中聲稱,麒麟作業系統與美國開放源代碼的FreeBSD作業系統5.3版本相似度在90%以上。

更多的證據指出,麒麟作業系統僅僅是對開源的FreeBSD進行了一定的修改,而不是新聞媒體所說的“中國獨立研發成功”和“擁有完全自主版權的內核”。

這件事很快讓銀河麒麟背上了“抄襲”的罵名,尤其是頂著863計劃的神聖光環。但也有人認為,大部分基於BSD內核或Linux內核的作業系統都不會對系統內核做多少修改。真正的汙點是基於FreeBSD進行二次開發/深度定製後宣稱自主知識產權。

而麒麟開發人員回應稱,“類似於所謂‘完全自主版權’和‘挑戰windows’這些話語其實並非我們提出來的,許多媒體宣傳在其中起到了誇大其詞和誤導的作用。

這位開發人員認為,中國做作業系統,期望完全具有自主版權,每一行代碼完全自己開發,在現階段是意義不大的,新一代網絡環境下的作業系統,必須要走開放和兼容的道路,盲目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有百害而無一益。

所以整件事的爭議就在於有些領導或媒體熱衷於宣稱自主知識產權,基於FreeBSD進行二次開發,銀河麒麟實際上是承認的。

但在當時的輿論環境下,銀河麒麟已經無力回天,出於未知的原因,國防科大逐漸放棄了BSD內核版的銀河麒麟的繼續開發與完善,轉而研發Linux內核的麒麟。

2010年,民用的中標Linux作業系統和國防科大研製的銀河麒麟作業系統在上海正式宣布合並,從此誕生了一個新的作業系統——中標麒麟。

直到今天還存活的國產作業系統廠商仍有十幾家之多,包括深度Linux、中標麒麟、優麒麟、中科方德、普華、StartOS等經常出現在政府的採購名單中,但是離開了政府的庇護,這些作業系統在市場上均難獨當一面,普通用戶的桌面仍是微軟一家獨大。

國產自主作業系統走過20年,看起來很長,但卻一直陷在死循環裡,騙取科研經費的項目層出不窮,就算正經搞出了有技術含量的作業系統,也過不了市場這關。而這樣的事,最近十年仍然經常發生。

2007年,iPhone橫空出世,賈伯斯用iOS系統和iPhone手機這樣的完美組合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幾乎在同一時間,Google發布了安卓系統,高通發布了第一代驍龍芯片。作業系統的戰爭也隨著手機市場繁榮與3G和4G一起,進入移動端市場。

如果說在國產PC作業系統中的遺憾,是因為晚於微軟近20年的時間差,那麽移動時代的來臨,國產作業系統將迎來一次新的機會。

彼時,在智能手機作業系統中,蘋果iOS、谷歌Android、微軟WP都在爭奪著未來。這三方恰好是主流作業系統中的三大陣營,蘋果iOS是基於Unix的閉源系統,谷歌Android是基於Linux的開源系統,微軟WP則沿用了Windows技術。

這三類作業系統,中國在Linux上的優勢最大,而且那時的Android並沒有明顯優勢,當年HTC推出的全球首款使用Android作業系統的智能手機產品,因卡頓、當機問題顯著,銷量平平。可以說,國產作業系統追趕Android並非不可能。

中國首個國產手機作業系統隻比Android晚了一年,2008年,中國移動開發的OMS(Open Mobile System)系統上線,號稱要與Android並駕齊驅。但是現在看來,強調是自主系統的OMS,實則是一款“四不像”的產品。

OMS基於Linux內核、採用Android源代碼進行開發,去掉Google搜索、郵件等服務,集合中國移動的飛信、139郵箱等,並首批搭載於聯想的移動定製機OPhone上。

然而,當時的安卓成熟度較低,經修改後的OMS體驗更差。很多用戶購買聯想OPhone的第一件事是手動刷機,換成其它系統。由於市場反響慘淡,幾年之後,中國移動的定製機不再搭載OMS系統。

有意思的是,OMS為了強調自己是自主系統,甚至在初期選擇不兼容安卓應用。但事實上,OMS仍對Android高度依賴,並需要跟隨後者的升級而升級。其實,不論是OMS還是後來的小米MIUI、華為EMUI,本質上都是一款Android作業系統。

嚴格意義上,中國首款國產自主作業系統應該是2010年中國聯通發布的沃Phone系統,“沃Phone與Android沒有任何關係。沃Phone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沃Phone系統也得到了國家級的多項支持,被列為國家“核高基”重大科技專項支持的課題成果。

但是沃Phone系統生不逢時,當時聯通正在依托iPhone的銷售追趕移動,並沒有全力推廣沃Phone。

而且手機系統市場格局已是天翻地覆,OMS上線時,安卓尚只有5%市場份額,然而,伴隨著三星Galaxy S的大獲成功,Android系統迅速成長,到2011年,市場份額已超50%。沃Phone不能兼容Android應用的缺點被無限放大。

在Android一路碾壓的過程中,沃Phone一路潰敗,2014年,其研發團隊被同洲電子以2983.31萬元全資收購。

同一時期,還有一款作業系統同樣被列為“核高基”專項課題,那就是打著“中國”旗號的COS(China Operating System)作業系統,2014年由上海聯彤和中科院軟體所聯合發布,同樣號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可應用於個人電腦、智能掌上終端、機頂盒、智能家電等領域。

但這卻是一款最富有爭議的作業系統。有人說COS是上海聯彤剽竊HTC的技術,然後賣給中科院,騙取國家經費。北大教授袁萌則表示,HTC故意將技術提供給上海聯彤,目的是提升HTC在大陸的銷售業績。總之,無論哪種說法,COS都擺脫不了與HTC的瓜葛。

另外,COS系統依然採用了Linux內核,宣稱完全自主研發引起了不少爭議。而採用了Linux內核的COS還是個閉源系統,有可能違反了GPL協議。更有人懷疑COS是否照搬了Android系統,但是由於其不開源,無從查證。

當年COS系統剛剛發布,就宣稱已支持超過10萬個應用,包括微信、QQ、支付寶等,還和華為、中興、酷派等多家手機合作過。但是很快COS就銷聲匿跡了,好像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樣。

2014年時,上海聯彤將公司域名www.china-liantong.com改為www.china-cos.com,但是如今進入該網站卻顯示無法訪問。

說起國產手機作業系統,還不得不提到一家公司,那就是BAT中的阿里巴巴,中國作為APP王國,作業系統怎麽可以沒有互聯網巨頭的參與。

不過阿里巴巴的起步晚了一些,2011年7月才推出基於Linux的阿里雲OS。當時Android系統已是勢如破竹,但是阿里雲沒有選擇做Android的再開發,而是從頭開始。就這樣,阿里雲OS成為第一款由互聯網企業打造的自主作業系統。

但是阿里雲OS很快就被谷歌盯上了。2012年9月13日,原定與宏碁聯合推出搭載阿里雲OS的A800新手機發布會開始前一小時,由於受到谷歌施壓,宏碁取消了這次合作。“如果在新產品上搭載阿里雲作業系統,谷歌公司將會解除與其安卓產品的合作和相關技術授權。”

不過阿里巴巴對作業系統頗為重視,2012年9月20日,集團宣布阿里雲OS將獨立於阿里雲事業群運行,並投入2億美元將阿里雲OS上升到戰略級產品。

為了突破Android聯盟的封鎖,阿里雲OS選擇了當時與谷歌聯繫不甚緊密的魅族手機進行合作,並戰略投資了後者。在2014年、2015年,憑借與魅族合作,YunOS曾一度佔據國內手機作業系統份額的7%,是全球第三大手機作業系統。

但是之後手機市場格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華為、小米、OV、蘋果等品牌佔據中國市場份額近90%,魅族等小眾手機市場萎縮,YunOS日漸式微。後來YunOS改名AliOS,定位是面向IoT領域的輕量級物聯網嵌入式作業系統,不再強調這是一個“手機作業系統”。

儘管阿里作業系統已經淡出手機領域,但它已經是最成功的國產作業系統了。可惜YunOS起步還是晚了,當阿里做出來時,圍繞Android構建的生態系統已經完成,APP開發者也只針對iOS和Android進行開發,更何況IT巨頭微軟也在這場戰爭中敗下陣來。

十年前移動時代剛剛開始,中國人就在暢想如何在作業系統上實現彎道超車,但是十年過去了,我們眼看微軟跌下神壇,也眼看蘋果和谷歌崛起。

智能手機和4G時代,蘋果、谷歌、高通都是勝利者。當然還有華為,既是第一大電信設備廠商,也是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甚至自主研發了麒麟芯片。

但是華為並非完美無缺,麒麟芯片是基於ARM架構,系統採用的是Android,對高通芯片的需求同樣不小。然而隨著高通、谷歌、ARM分別停止與華為合作,做國產作業系統的責任也落到了華為的肩上。

事實上2012年任正非就開始未雨綢繆,“我們現在做終端作業系統是出於戰略考慮,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Android系統不給我用了,WP系統也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

華為今年公布的備胎計劃,除了海思芯片以外,還包括作業系統。網上流傳的來自上海交大的一份PPT顯示,某教授領導華為作業系統團隊開發了自主產權作業系統——鴻蒙。

5月21日下午,余承東在微信群透露,“最快今年秋天,最晚明年春天,我們自己的OS將可能面世。我們願意繼續用谷歌和微軟,但沒有辦法,被‘逼上梁山’啊!”

幾天后,“華為鴻蒙”已在國內完成商標注冊,鴻蒙海外版“ARK OS”也在歐洲成功注冊。據余承東介紹,鴻蒙OS將打通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汽車、智能穿戴,統一成一個作業系統。且該系統是面向下一代技術而設計的,能兼容全部安卓應用的所有Web應用。

如果鴻蒙OS能夠順利發布,華為所有終端缺少作業系統的窘境將得到改善,但是究竟能否擺脫谷歌和微軟的製約,關鍵還是看生態的搭建。

過去為什麽搭建不了生態,主要是因為缺少芯片、軟體、終端以及運營商的支持,過去我們做不了芯片,軟體、終端出於公司利益的考慮,大多選擇了Windows和Android,實際上華為也是這樣選擇的。

但是當前的形勢完全不同,不是華為不想用,而是谷歌和微軟不讓用,逼得華為要做自己的作業系統。現在的華為,有芯片、有終端,特別是華為手機市場份額已是全球前三,可以給予華為作業系統非常大的支持。

過去幾年,華為手機在中國的銷售量比蘋果的兩倍還要多,而中國人習慣使用的APP基本上是國產軟體,只要華為手機裝上鴻蒙OS,那麽中國的APP肯定會跟隨開發鴻蒙OS的兼容版。

去年5月,馬化騰在一次論壇上表示,作為應用開發商,希望可以支持更多服務,“在國產芯片上能夠運行、包括國產作業系統上也能夠運行。

過去二十年中國在作業系統上折騰了無數次,當然有客觀因素的製約,但是根源在於初心的缺失。“許多國產作業系統廠商的出發點在於國家補貼,而不是商業化角度。”曾有業內人士這樣表示。

華為則始終堅持自己的初心,“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賺錢,是要拿下上甘嶺。拿不下上甘嶺,拿下華爾街也行。”在任正非看來,“我們不能有狹隘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會害死我們。

“我們不要狹隘,我們做作業系統,和做高端芯片是一樣的道理。主要是讓別人允許我們用,而不是斷了我們的糧食。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備份系統要能用得上。”任正非說。

中國作業系統走了二十年的彎路,這場沒有退路的遠征將從華為鴻蒙開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