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消費更新到消費降級:消費金融是否曇花一現?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李奇霖 常娜

  消費金融的崛起和金融機構資金成本的上升是幾乎同時的,所以可以理解為這是利率市場化過程中,“雙規並行”利率機制和嚴監管環境下,金融機構出於風險、流動性和收益綜合考慮後進行的選擇。

  消費是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借貸消費”卻是近些年來開始興起的一種現象,隨著西方“提前消費”思想的深入,我們國家對借貸消費觀念的接受度也在逐漸提高,消費信貸就隨之增長起來。

  相比對公和住房抵押貸款,消費金融的明顯特徵是小額、分散,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風險,根據大數定律,消費金融根據客戶群體的特徵,總體的違約率和逾期率都是可控的,所以在企業信用風險較高、住房抵押貸款佔用額度較大的情況下,消費金融以風險分散、收益高的特點快速發展起來。

  盯上消費金融這篇藍海的除了傳統的銀行,還有消費金融公司和各種小貸平台,同時隨著資產證券化的發展,作為一種能夠幫助金融機構回流資金、騰挪額度的工具,消費金融資產證券化和消費金融形成一種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進一步助推了我國消費金融的發展。

  下面我們就從定義和分類開始講起。

  從分類上來看,消費金融可以大概等同於消費類貸款,是個人貸款下面的一個子類。

  個人貸款按照用途可以分為兩類:消費類和經營類,經營類是和工作有關的商用房、經營、農戶和失業失業小額擔保貸款,和生活有關的就是消費類,簡稱消費金融,就是給居民提供用來消費的貸款,這些消費包括耐用品、旅遊、汽車、教育、裝修和醫療等方面。

  近年來,我國消費信貸增速較快,根據金融機構信貸收支表的統計 ,如圖【1】所示,2015年以來我國居民貸款的增長主要就是消費貸款(短期貸款中的消費貸款+長期貸款中的消費貸款),從2015年1月的15.7兆增加到2018年5月的33.9兆,增長了116%,月同比增速28%。

  因為央行的統計口徑把住房貸款也被歸入了消費類,但是鑒於住房抵押貸款大部分是中長期貸款,所以我們將消費類貸款進一步拆分成短期和中長期,從增速來看,2017年短期消費貸款和中長期消費貸款開始呈現明顯的分化,短期消費貸款快速走高,長期消費貸款(主要是房貸)迅速下降。

  關於這種趨勢的原因,從供給端來看是經濟“L”型築底和銀行額度收緊的雙重作用導致的。

  隨著經濟的“L”型築底,非金融企業的經營壓力較大,這種情況下放貸給企業端有較大的信用風險,金融機構就有動力轉向非企業的居民端。

  從居民端各細分類別來看,住房抵押貸款雖然不良率較低,但是隨著房地產泡沫增大,這個領域存在一定的風險,且房地產抵押貸款佔用銀行信貸額度較高、佔用期限較長,流動性和收益情況都一般,所以住房抵押貸款也不是最優的選擇。

  那麽零售端就剩下消費信貸了,憑借單筆額度小、分散的優點,消費信貸風險可控,流動性好,收益高,逐漸成為眾多機構的選擇。

  本文我們主要從供給端進行分析,看一下我國消費金融的發展和未來的走向。

  一、消費金融機構:消費金融是高資金成本和嚴監管環境共同作用的產物

  銀行“躺著賺錢的日子”一去不複返,急需既不違規,風險又小,同時維持高收益的盈利模式,這時候以小額、分散、利率高為特點的消費金融進入機構的視野,幾乎與資金成本增長的同時,消費金融迅速發展起來,可見資金成本是促進消費金融發展的重要原因。

  然而不同機構對他們自己目標客戶的定位也有所不同,根據客戶的特點和市場的主要參與機構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汽車金融和信用卡用戶,是職業穩定、違約率低的“優質客戶”,他們基本上被銀行和實業企業的金融部門(比如汽車公司的汽車金融業務部門)瓜分。

  在傳統的金融系統中,銀行參與消費金融的主要形式是信用卡、汽車金融和其他消費信貸,然而銀行作為金融系統的壓艙石,在風險把控方面要求較為嚴格,對消費者的門檻要求較高。

  但是根據信用卡客戶的數據顯示,信用良好、還款及時的“優質”客戶只能貢獻很少的利潤,銀行甚至入不敷出,那些保持較高欠款餘額,持續繳納利息和滯納金的“不良”客戶才是利潤的真正貢獻者。

  不過,銀行的不良率是有嚴格的紅線要求的,銀行不太容易為了盈利來放低門檻來服務長尾客戶,根據《商業銀行風險監督核心指標(施行)》中的要求一般是怎5%以下,根據銀行披露的情況來看,我國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大多在2%以下,根據2017年年報數據統計,平均是1.53%,中小銀行大多在3%以下,根據中國貨幣網450家中小銀行同業存單發行公告中的資訊披露,平均是2.28%。

  所以發展消費金融對不良率要求較高的銀行來說壓力較大,根據某股份行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信用卡貸款的不良率是1.11%,其他類貸款(包括消費貸款、汽車貸款、商用房貸款、住房裝修貸款、教育貸款等,可以算作消費貸款大類)的不良率是1.43%,都高於總的零售貸款(算上信用卡和其他類貸款)的0.89%,所以擴大信用卡貸款會惡化零售貸款的不良率,對銀行來說壓力比較大。

  然而消費金融(包括信用卡貸款)雖然不良率不低,但是同樣利率也相對較高,根據當前市場的基本情況,利率平均大概在20%左右(以日息萬五計算,年利率是18.25%)。資產的不良率越高,信用風險溢價也就越高,利率就越高。

  所以對金融機構來說不良高的資產未必不賺錢,但是對風控嚴格的銀行來說就會踩線,所以銀行除了在表內展開汽車金融、信用卡等客戶素質較高的消費金融業務以外,還間接參與其他消費金融業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投資成立消費金融公司。二是,與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小貸公司合作,為他們提供信貸資金,同時借助他們的大數據進行風控。

  所以資金就從銀行流向了下面兩類平台和客戶。

  第二類,有大數據和線上消費場景的信貸客戶,比如在某網站上購買產品可以選擇先用該網站的授信額度支付,然後等到每月結算日統一支付,還支持分期,這部分客戶主要是大型互聯網公司BATJ爭奪的戰場。

  第三類,其他長尾客戶,包括3C、醫美、旅行、教育等線上或線下消費的客戶,這部分主要是小貸公司、P2P平台的目標客戶。

  所以從消費金融市場來看,銀行是最大的生產商和原材料(資金)供應商。下面我們將分開闡述各機構是如何從事消費金融的。

  (一)銀行

  銀行是消費金融的主力,在發展消費金融方面主要存在幾個優勢條件:

  一是,有覆蓋較全的獲客管道,消費金融發展過程中獲客成本已經成為重要的製約條件,銀行由於網點和公信力等在獲客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

  二是,有低成本的資金,目前來看市場中較低成本的資金主要是降準和儲蓄,從降準來看,降準讓部分法定存款準備金(1.62%)變為超額存款準備金進入市場,機會成本只有1.62%。從儲蓄來看,銀行是可以吸收公眾存款的金融機構,平均資金成本在2%左右。

  三是,2017年消費金融快速發展的時期,產生了一系列行業亂象,在17年底監管連續頒布政策後,小貸、分期平台和P2P平台上的消費金融已經開始受到限制,消費金融有走向正規的傾向,這時候銀行如果稍微放低門檻,原來是小貸平台的部分目標客戶就會轉移過來,再結合銀行的風控優勢,消費金融就會迎來快速發展期。

  所以這個部分我們先從銀行直接參與消費金融說起。

  銀行的表內資金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大的方面:存款、同業資金(同業拆入、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賣出回購)、發行債券(本質是同業資金)、資產證券化(本質也是同業資金)和向中央銀行借款。我們通過查閱2017年上市銀行年報得到銀行計息負債的資金成本如下:

  從基本情況上來看國有行的資金成本是1.74%,是所有銀行中最低的,其次是農商行2.2%,農商行2.45%,成本最高的是股份行2.48%。

  資管新規意見稿公布以後,2017年9月開始社融規模同比增速呈現顯著下降的趨勢,今年5月從10.51%下降到10.27%,下降了24個百分點,其中除了外幣貸款和企業債券出現小幅上升,人民幣貸款保持基本平穩,略有下降,非標顯著下降,這表明部分銀行“非標”無法回表就萎縮了。

  “非標”不能回表,銀行的業績壓力會增加,他們更急需風險小、收益高的資產,那他們會怎麽配置呢?

  作為比較穩健的金融機構,銀行配置資產首先考慮的是風險和流動性,然後才是收益,用不良貸款率代表風險,期限代表流動性,加權平均利率代表收益,以某銀行為例,從這三個角度上來看銀行各類資產比較情況如下:

  按照這些不同資產在風險、流動性和收益三個方面的情況進行排序,排名最高的5分,第二名4分,以此類推,得到這五種信貸資產在風險、流行性和收益方面的得分表如下:

  我們給風險、流動性和收益這三個因素分別賦權,計算出各種信貸資產的最終得分,如下:

  綜上來看,銀行信貸業務的配置順序是:信用卡>其他消費貸款>住房抵押貸款/小微貸款>對公貸款。當然這是從風險、流動性和收益的角度上考慮的,沒有考慮成本問題,正常情況下銀行重視對公主要是有成本優勢,因為相比零售業務的小額,同樣一套流程和人員參與下,對公可以完成的業務量是遠遠超過零售和小微的。

  但是銀行各類業務的人力成本是不容易衡量的,而且人力也是可以根據業務需求進行轉移的,在目前企業經營增長趨緩和存在信用危機的情況下,銀行又有重新開發零售業務的動力。

  綜合來看,對銀行來說零售貸款是優於對公貸款,對公貸款中小微貸款也開始受到重視。

  對收益更加看重的部分中小銀行來說,利率高的消費金融因為高的收益可以適當彌補高昂的人力成本,也未必不是一門好生意,如果銀行有穩定且優質的客戶資源那優勢就更加明顯了,所以小微金融和消費金融成為許多銀行的重點業務,迅速發展起來。

  從各銀行的實際情況來看,銀行發力消費金融的幾個方向:

  信用卡:信用卡的收入分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包括分期手續費、滯納金、商戶傭金、年費和取現收入。自2010年以來上市銀行的信用卡收入佔營業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銀行卡手續費尤其增長明顯,其中主要就是信用卡手續費的增長,以某銀行為例信用卡非利息收入286億,佔零售銀行非利息淨收入的85.2%,成為零售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以來各金融機構大力推行信用卡的發行,從數據來看,我國大行信用卡的流通卡數是千萬級,比如某以零售聞名的銀行信用卡流通卡數是6千萬,遠超盈虧平衡點的300萬,同時大行的信用卡貸款餘額在2017年底在千億規模,該銀行是5千億。

  另外2017年某銀行發行了我國首單銀行間信用卡不良資產證券化項目,處置信用卡不良債權本息21.3億元,這樣銀行可以通過發行信用卡不良資產證券化處理部分不良資產,降低不良率的壓力。

  各大銀行推廣信用卡最重要的就是信用卡APP,通過一個先進的APP可以提高客戶活躍度和信用卡的使用頻率,當前大部分大銀行的信用卡APP都已經做的比較完善,內容從申請信用卡、到信用卡線上應用場景的購物、旅行、餐飲、電影、購車、理財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務。

  汽車金融:汽車貸款不良率低,是適合銀行的消費金融類型,某股份行汽車貸款的不良率是0.54%,僅高於住房抵押貸款。

  以該股份行為例,該行的汽車金融業務發展較快,2017年貸款1200億,同比增長44%,通過產品創新、授信流程優化、風險量化模型和大數據等等提高效率,實現自動審批率65%以上,除了買車過程中的信貸消費,將業務延伸到買車、用車、養車和換車整個生命周期的各消費場景,打造的B2B2C模式將銀行账戶與線上平台的場景鏈接,實現互相引流和交叉銷售的目的。

  消費信貸:作為一種重要的銀行個人貸款業務,目前許多銀行都在發展線上業務,線上消費信貸,目前各銀行的消費信貸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需要公積金、社保等基本資訊的小額個人消費信貸,一種是需要資產證明的消費信貸。

  小額個人消費信貸的特點是1、採用線上管道,成本低:官方網站、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等進行傳播。2、快速:一般線上自動審核放款、最快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可以放款。3、額度小、分散:一般在20萬-30萬以內,具體金額是根據個人的征信、公積金、社保和納稅等資訊進行分析。

  從這個特點可以看出這種小額消費信貸的目標人群多是年輕人,他們容易接受小額、頻繁的信貸模式,並且一般的年輕人出於買房等因素的考慮,不能在征信上留下汙點,所以他們可能發生逾期但是很少發生違約,而一定程度內的逾期既可以提高滯納金、手續費等收入,也不會增加銀行的不良率,對銀行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業務。

  但是這些年輕人的用戶粘性往往不夠強,因為互聯網上獲取資訊的成本不高,所以他們在不同銀行之間選擇產品的時間成本不高,如果他們看到其他銀行出現各有競爭力的產品,比如利率更低、贈品更多等,很有可能就會轉移去其他銀行。

  需要資產證明的消費信貸,區別於資產抵押貸款,這種消費信貸一般是在客戶有一定資產證明的基礎向銀行申請的無抵押、免擔保的信用貸款。比如某人目前急需用錢,同時有一筆大額的銀行理財還有一段時間才到期,如果當前取出就要損失不少利息,所以可以用這個銀行理財為資產證明向銀行申請一筆信用貸款。

  另外我們還看到有銀行為了交叉銷售提供一些專屬客戶的優惠產品,比如辦理消費信貸的客戶可以享受利率較高的專屬理財。

  銀行在信用貸款方面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審批流程長,耗時久,並且不同地區由於管理部門的不同可能相似的客戶、相似的貸款需求但是審批流程和時間也不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某銀行將貸款審批集中到全國的零售信貸工廠中進行,通過標準化、流水線的作業提高貸款審批效率,目前零售貸款2天就可以審批完成。

  (二)消費金融公司

  根據規定,消費金融公司的業務主要是為居民個人提供以消費為目的的貸款,比如購買家用電器、電子產品等耐用消費品,以及用於個人及家庭旅遊、婚慶、教育、裝修等消費事項,但不包括房貸和車貸。

  從2009年國務院同意設立消費金融公司試點以來,我國消費金融公司在2016年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有8家公司獲準成立。根據銀監會公布資訊統計,目前我國有25家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其中19家是銀行系,而且多是中型銀行,百億規模的小銀行不能達到主要出資人的門檻(2014年新版《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要求金融機構作為出資人年末的總資產不得低於60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的可自由兌換貨幣)。

  消費金融公司接受銀行資金的方式主要有幾種:一是,資本金,二是拆放資金,三是貸款授信。比如某銀行為其參股的某消費金融公司增資6億元,共投資23.2億,授信150億額度(授信期限1年),拆放資金27億。

  根據銀行年報數據顯示,該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2017年累計核批客戶1662.1萬戶,增長136%,累計發放貸款2268.04億元,增長300%,淨利潤12億,是2016年的將近4倍。

  消費金融的資本金最低限額是3億元人民幣,同時要求同業拆入資金餘額不高於資本淨額的100%,資產損失準備充足率不低於100%。這意味著如果消費金融公司的資金主要來自於資本金和同業拆入的話,最多能配一倍的杠杆,就是一個資本金3億的消費金融公司,最多拆入3億,總共6億。

  消費金融公司的目標客戶主要是不夠銀行資質、或者在銀行額度之外需要更多額度的消費者,根據風險溢價的原理,這部分消費信貸的逾期率、違約率都比銀行高,利率相應比銀行高。

  而且這類公司在不良率方面的限制較少,他們甚至更喜歡有一定逾期但是不違約的客戶,這樣他們除了可以賺取利息,還可以賺取滯納金和手續費等收入。

  以某消費金融公司為例,消費金融公司的產品主要分為:商品貸和消費現金貸。

  商品貸是指消費金融公司與實體商店(一般是金額較大的耐用消費品)合作,在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時候,可以選擇該消費金融公司提供的分期付款來買單。

  消費現金貸主要是針對個人用途的小額貸款,金額一般不超過10萬元,期限一般不超過5年,可以通過消費者持有個人身份證、社保、公積金或者資產證明等資料,交給消費金融公司審核後發放,這裡的資產不需要進行抵押,只是消費者證明自己有一定償付能力的一種手段。

  從盈利能力來看,該公司在資產是470左右的時候,淨利潤是9億,粗略估計的資產利潤率是2%。

  (三)互聯網系小貸公司

  互聯網系小貸公司的資金來源主要有:第一是來自股東的資本金和存款,第二是和其他銀行進行合作獲取同業資金。第三是將信貸資產通過資產證券化盤活,流轉起來。

  互聯網的優勢在於有線上獲客場景,借助大數據的風控能力,缺點是資金較少。互聯網系小貸公司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自有資本金、同業資金和資產證券化。

  和銀行合作的基本模式是互聯網公司借助自己的獲客場景和大數據風控系統吸引銀行的同業資金,發放消費貸款,然後將通過資產證券化打包出售,資金回流後繼續發放消費信貸。

  與一般銀行或者消費金融公司只是把資產證券化做為一種融資方式相比,部分互聯網系小貸公司的資產證券化佔比較高,幾乎已經從“存貸利差”變成“ABS發行價格與同業資金差”的盈利模式了。

  以某互聯網公司旗下的消費金融平台為例,他們的資金來源除了自有資金,還通過自行成立的民營銀行和合作的20多家銀行融資,與其他銀行合作的部分相當於有償為這些銀行提供獲客管道,根據網絡數據顯示,該平台每天發放的貸款中自家民營銀行佔比20%,賺取年化利率,其他合作銀行發放80%的資金,該平台收取6.25%的手續費,風險各自分擔。

  以某互聯網系小貸公司為例:該小貸公司主要為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務,成立第三年放款餘額就達到48億元,收入主要是淨利息收入、手續費和投資收益,在資產是2億左右的時候,淨利潤是750萬,粗略估計的資產利潤率是3.8%,從粗略估計的資產利潤率數據上來看,互聯網系的小貸公司比消費金融公司的體量小,但是盈利能力強。

  二、另一種資金來源:消費金融ABS

  消費金融ABS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實現“輕資產運營”,將同一筆錢通過“放貸——證券化——放貸”的方式循環起來。除了互聯網系的公司,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也在做,比如某城商行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來實現資金回流,將信貸資產出售給特殊目的實體,再由特殊目的實體向投資者發行資產支持證券或基金份額,鑒於增信的考慮,該銀行的集團會自持部分次級檔,保留了部分風險和報酬。

  根據wind數據顯示,從消費金融ABS的發行時間來看17年12月是發行的高峰期,今年我國消費金融ABS的發行一直都相對平穩,總數和去年同比相對持平,4月份和6月份出現了兩次小高潮。

  從底層資產類型來看,目前我國現存汽車貸款ABS 29例,消費型貸款7例,小額貸款111例,信用卡貸款15例,其中小額貸款的發行規模最大,2369億,消費性貸款最小230億。

  從發行方來看,其中汽車貸款ABS的發行方主要是汽車企業的金融公司,還有少量財務公司和銀行。消費性貸款的發行方主要是消費金融公司,其次是銀行,小額貸款ABS的發行方主要是地區性小貸公司和互聯網系小貸公司。信用卡的發行方主要是銀行。

  發行機構為了獲得投資者的信任、保證投資者的權益,一般會自持次級部分,我們按照時間順序將所有項目的次級佔比進行平均,主要有消費金融公司參與的消費性貸款ABS的次級佔比最高(12%),次級佔比最低的是銀行參與的信用卡貸款ABS,平均7%。

  發現次級佔比的趨勢上來看,我國消費金融ABS的平均次級佔比是在穩步下降的,今年6月以後呈現上升趨勢主要是因為發行的都是次級佔比較高的消費信貸ABS。

  另外還有一些小貸公司、分期平台和P2P平台從事一些消費金融方面的業務,在2017年經過一輪“爆發式”增長後,2017年12月1日銀監會下發《非銀部關於轉發〈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的函》(以下簡稱《通知》),將消費金融中的“四無產品”——無場景依托、無指定用途、無客戶群體限定、無抵押等特徵的“現金貸”進行了規範。

  《通知》主要從資金來源、機構資質和業務規範上進行了規定。

  資金來源方面,禁止以任何方式非法集資或吸收公眾存款。禁止通過互聯網平台或地方各類交易場所銷售、轉讓及變相轉讓本公司的信貸資產。禁止通過網絡借貸資訊中介機構融入資金,以信貸資產轉讓、資產證券化等名義融入的資金應與表內融資合並計算。

  機構資質方面,強調準入管理,未依法取得經營放貸業務資質,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經營放貸業務。

  業務規範方面,規定利率上限,各類機構以利率和各種費用形式對借款人收取的綜合資金成本應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間借貸利率的規定。不能誘導借款人過度舉債、多次展期(上限2次),不得暴力催收,泄露客戶隱私資訊。

  目前這些平台的發展也逐漸趨於正規,增長趨勢趨於平穩。

  從發行機構來看,還是根據我們上面的分類,銀行發行的信用卡ABS、汽車金融ABS和消費信貸ABS,消費金融公司的消費貸款ABS和互聯網系小貸公司的小額貸款ABS,我們分別來舉例說明。

  銀行在發行消費信貸ABS(包括信用卡、汽車金融和消費貸款)方面已經有所布局,現存項目中有23例銀行作為原始權益人發行的消費信貸ABS,總額1677億,其中信用卡貸款總額最大1417億,汽車貸款144億,消費性貸款115億。

  發行機構主要是股份製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我們以某城商行發行的個人消費性貸款ABS為例,按照基礎資產、交易結構和增信措施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該城商行2017年發行該消費性貸款ABS,總規模30億元,期限2.83年,其中優先A檔26.4億,AAA級,利率4.1%,優先B檔1.2億,AA-級,利率5.3%,次級檔2.4億,無評級。

  在消費金融公司中,某外資公司發行消費性貸款ABS的經驗較為豐富。以其中一個產品為例,發行總額23億,其中優先A檔16.5億,AAA級,利率4.1%,優先B檔3億,AA+級,利率5.3%,次級檔3.5億,無評級。

  互聯網系小貸公司是近年來發展勢頭非常迅猛的一種消費信貸ABS,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尚處存續期的消費信用ABS中,互聯網系有94個,平均規模25億,以某互聯網小貸公司的小額貸款ABS為例:

  發行總額36.8億,其中優先級A1檔18億,AAA級,利率4.1%,優先級A2檔16.24億,AAA級,利率4.1%,次級2.56億,未評級。

  從投資機構來看,消費金融資產證券化,總體來看是一種資質不錯的投資品:

  從風險上來看:資產證券化是有明確的底層資產,以資產能產生的穩定現金流為還款保障的債權憑證,相比一般的信用債風險相對更小。

  從流動性上來看:雖然當前我國ABS的流動性還不太好,但是作為一種期限較短且利率較高的投資品,消費金融ABS是適合持有至到期的。

  從收益上來看:資產證券化是高於其他一般債券的收益的,所以投資者配置資產證券化有助於提升收益率,近來隨著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息差有所下降,大概在0.1%左右。

  綜上來看,消費金融的崛起和金融機構資金成本的上升是幾乎同時的,所以可以理解為這是利率市場化過程中,“雙規並行”利率機制和嚴監管環境下,金融機構出於風險、流動性和收益綜合考慮後進行的選擇。

  消費金融以其小額、分散的特點,是一種風險小、流動性好、收益高的資產,加上資產證券化受政策支持,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籌資,所以消費成為金融機構重點發展的方向,我們認為,後續消費金融的發展重點將在:拓展消費場景,降低獲客成本,提高風控能力(尤其是大數據風控)幾個方面。

  (本文作者介紹: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