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胸部CT體檢發現肺小結節之後,立馬就想知道是不是腫瘤,要不要切掉。對此,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陳曉峰教授坦陳,臨床上對於肺結節的處理相當複雜,這個問題很難用「是」或「否」回答,不是所有的肺結節病變都需要手術治療。
肺癌在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排行中高居首位。肺癌有兩個「80%」更是觸目驚心:發現肺癌時80%已進入晚期,80%肺癌患者活不過1年。因此,人們對肺癌心存恐懼和焦慮。
肺癌和肺結節有一定相關性。隨著CT等影像學檢查方法的普及和發展,體檢中經胸部低劑量螺旋CT,肺部結節很容易被發現。肺部小結節除人們所擔心的肺癌外,尚包括良性疾病,曾經肺炎或肺結核後留下的陳舊性瘢痕,這部分人只需定期隨訪即可。
發現了肺結節大可不必過度緊張,雖然肺癌早期有相當部分表現為結節,但並非肺部結節一定是肺癌。體檢人群中約有20%會發現有肺結節,絕大多數為良性,僅1%-2%真正需要手術。一旦發現肺部結節,可以按照結節不同的大小和密度進行隨訪。肺原位癌、微浸潤腺癌這樣的早期肺癌患者,及時進行手術治療,術後堅持隨訪,5年生存率可達95%以上。所以,腫瘤大小和分期與預後具有明確的相關性,所以快速明確肺部結節的良惡性,切除惡性病灶、並避免不必要的良性病灶切除,以及減輕患者精神負擔是目前肺癌診斷和治療的熱點。
臨床上規定直徑在2cm以下的稱為小結節;直徑小於1cm的叫微小結節;直徑小於等於8mm的叫亞厘米結節。結節大小只是確定結節性狀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結節的CT影像學特徵。判斷良惡性時,經常會提及一個詞:磨玻璃樣變,是指無一定形狀的密度增高影,如同毛玻璃。一般CT檢查會提供結節周邊的變化情況,當結節周邊出現毛刺征、分葉征、結節內有血管或氣管進入、結節周圍胸膜有牽拉時,往往說明結節惡性的可能性比較大。尤其當周邊情況不穩定,即便結節直徑在1cm以下,也要考慮手術。從影像學可以初步判斷結節病變的性質,組織病理檢查才是確診的金標準。而如果結節周邊是比較規則的,或者出現完全鈣化,即便結節體積再大,也沒有必要手術,甚至不需要觀察。
肺癌和肺部結節的發生,與病人吸煙、被動吸煙、接觸三手煙以及受封閉環境空氣汙染等長期因素明確相關。戒煙和遠離汙染環境,是陳曉峰教授對每一位患者的勸告。另外,中醫有軟堅散結的理論,但是在消除肺結節方面無臨床研究和數據證實,因而,勸誡大家不可依賴中草藥「吃掉」肺結節。
外科治療是對症處理肺結節的有效手段,並不能去除病根。陳曉峰教授指出,臨床上尚有肺結節複發的病例,好在目前的手術方案是單操作孔胸腔鏡技術下的微創治療,不會造成多次手術的不利後果。一次單孔胸腔鏡肺結節手術平均半小時完成,病人耐受性好,術後三天即可出院,不會發生術後肺功能損害。
隨著肺癌篩查研究的開展和CT的廣泛應用,將會有更多的肺結節被發現。陳曉峰教授強調,肺結節大部分為良性,隨訪後發現病灶會縮小或消失,而惡性磨玻璃樣結節影仍會持續存在。對於初次發現的磨玻璃樣結節影,專業諮詢、及時治療和定期隨訪十分重要。近幾年醫學發展突飛猛進,除了外科微創手術外,還出現了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的方法,人們不用再害怕了。(新民晚報記者 潘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