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遠離糖尿病,除了控糖、運動,還需警惕這個病因

據疾控中心數據顯示,全球糖尿病病人數量從1980年的1.08億增加到2014年的4.22億。全球18歲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從1980年的4.7%增加到2014年的8.5%。

2012年我國18歲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9.7%)較2002年有明顯的升高,並且隨著人群年齡的增加,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趨勢。世衛組織預測,2030年糖尿病將成為第七位主要死因。

關於患上糖尿病的原因,有的是因為遺傳因素,有的是因為飲食作息不規律,有的是因為酗酒……但卻往往局限於生理因素。其實,糖尿病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你的心理狀況。

1

西方近年來的科研發現,95%的糖尿病,是心理因素與生理因素共同導致的,而純生理性糖尿病隻佔到5%左右。

這種例子,生活中很常見。

住我隔壁的一位老奶奶,她的婚姻非常不幸,中年喪偶,再婚又遭遇出軌、暴力,加上孩子一年外出工作,對她很少關心,種種情況,令她不堪重負。後來她得了糖尿病,並發冠心病。

剛聽到她生病的消息,我沒有感到意外。她的家庭關係一直不太和睦,長期在家庭裡承受的煎熬、抑鬱、傷痛,都會沉澱在身體裡。哪怕你的大腦暫時忘記了,你的身體也會一直記得。

長時間的壞情緒對身體的影響,就如同一枚種子,在身體裡發酵病魔的枝芽。

我朋友的姐姐,家庭幸福、老公貼心、孩子懂事兒。但最近一段時間她發現諸事不順:年近七旬的老母親突然病重、18歲的兒子馬上就要高考、新房子裝修購買材料等讓她心力交瘁。而她又是比較要強的性格,遇到不順心的事就算心裡煩悶苦惱,也不會表現在臉上,也不會找人傾訴,壓力慢慢積累,等她因為全身乏力到醫院檢查時,空腹血糖已達到14.2mmol/L,尿糖顯示三個「+」,必須儘快控制血糖了。

心理狀況不僅影響糖尿病的發病,與糖尿病的發展以及併發症的產生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比如很多糖尿病患者,合理均衡膳食、每天堅持有氧運動、按時睡覺……有的人確實能夠穩定的控制血糖,也有許多人的血糖根本無法很好的控制,甚至還發生了腦血管病、腎病等併發症。

2

導致糖尿病發生、發展的心理因素

糖尿病是典型的心身疾病,對糖尿病的發病和發展有重要影響的情緒主要是焦慮情緒和抑鬱情緒,因為焦慮和抑鬱可以使病人處於應激狀態,引起升糖激素的升高,病人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而激發胰島素抵抗。在臨床上,情緒應激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濃度迅速升高,從而導致病情惡化的觀點已得到普遍承認。

據國外報導,至少有15%的糖尿病病人伴隨抑鬱;據國內報導,26%的糖尿病病人有抑鬱的表現。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的婚姻狀態、病程、併發症、經濟水準、生活壓力等均與抑鬱或焦慮相關。

3

通過心理調節糖尿病

由於糖尿病是慢性病,又帶有很多種併發症,很難徹底治癒。很多人得知自己成為「糖人」後往往會有很大的精神壓力,不良的情緒可能導致糖尿病,並造成惡性循環誘發併發症。因此,要預防和治療糖尿病,除了從身體狀況入手,還要保證正常心理環境,矯正不良個性。

那麼怎麼做到心理調節呢?

1、情緒的調節

壓抑、焦慮、絕望、悲觀、逃避以及委屈埋怨往往與個人的認知模式有著直接的關係。因此,當發生不良情緒時,我們可以嘗試著分析產生不良情緒的事件,看一看什麼樣的事件容易造成自己的情緒波動,下次再發生相同事件時,有沒有更好的認知模式可以替代舊有的認知模式。

2、放鬆療法

常見的放鬆療法有以下幾種:

1

肌肉放鬆訓練

肌肉放鬆訓練是一種減少應激帶來的緊張的很好方法,可使身體達到深度放鬆狀態,可以緩解多種疾病,尤其對焦慮情緒的影響作用明顯,因為放鬆訓練可以達到緩解壓力、身心放鬆、心情舒暢的目的,是一項很好的自我心理調節的方式。

2

心理放鬆

通過心理暗示、心理放鬆向自己傳遞一些對疾病康復有利的資訊,比如告訴自己:我希望我的血糖正常,身體強壯,健康。

3

冥想

冥想可以讓自己的思緒愈來愈寧靜,從而及時緩和各種精神壓抑和情緒緊張狀態。

3、糾正自己心中的錯誤想法

很多糖尿病患者容易產生如「我歲數大了,所以治也治不好了」、「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健健康康的,就我生病」的消極想法,這些想法作用於身體,會加劇糖尿病的病變。

4、音樂放鬆

音樂療法是利用不同的音樂,針對疾病的不同特點 ,有選擇性聽一些樂曲 ,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良性刺激作用,以達到促進疾病康復的目的,是心身疾病的重要康復手段。

俗話說「有什麼別有病,沒什麼別沒錢」,每個人都想要一個健康長壽的身體,可是人體是個非常複雜的機體,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地會生病,而如果不幸患上糖尿病,心理上產生和以前不一樣的感覺是肯定的,但是怨天尤人、悲觀消極也是於事無補,最重要的是調整好心態,積極配合治療,盡最大努力和困難作鬥爭,給自己一個美好的人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