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南山律丨受三歸五戒時如何正式納受戒體,如何隨誓發心作觀

第七課 正式作法-甲四、作法差別-乙二、正納戒體

前面講解了許多理論,包括受戒功德、預習發戒、簡人是非、懺悔業障等等,其目的都是為了使我們在正式納受戒體時,生起菩提心相應之量,而能夠納受上品的戒體。所以正納戒體這段儀式,是整個三歸五戒儀軌當中的核心,前面都是為了在此時,生起菩提心相應之量。

《事鈔》雲:“作法者: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形壽為五戒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這段是“歸誓”,歸依時所發起的誓言。

第一句:“我某甲”,這裡要稱呼自己的名字,稱法名或俗名都可以。如果不自稱己名的話,是不能夠成就的。

第二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念誦這段三歸依文的部分,就是正式納受戒體的時候。若只是單純地受三歸依,不受戒,稱為“翻邪三歸”;若受五戒、八戒,則是受三歸依的同時也受戒,就稱為“五戒三歸”、“八戒三歸”。本體都是三歸依,都是祈求三寶的救護,只是受戒的深淺不一樣而已,所以都是在三歸依時納受戒體。

此外,我們念三歸依,也是希望未來成就三寶的功德,不只是求救護而已。

第三句:“盡形壽”就時間上來說,受戒的時段是“盡形壽”,也就是這一輩子,到生命結束為止。

第四句:“五戒優婆塞(夷)”,是說明所受戒的內容。

第五句:“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為何要加上這一句呢?根據《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所說:“如來等,結歸正本也。以三寶名通九十六種,後須顯正,非同前濫。由此勝號,外道無故。”這說明我們所歸依的境界,是佛陀所安立的三寶,不同於外道的三寶。

那為什麽不直接說佛陀就好了呢?因為在此要凸顯佛的三身:

“如來”:是乘如實道而來,千江有水千江月,為了度化眾生而隨緣顯現的,這是化身。

“至真”:是指佛的智慧契入真實、實相,智慧圓滿,也就是報身。

“等正覺”:就是等同於十方三世諸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是同一味的,這就是法身。

所以,在此具足歸依佛的法、報、化三身。念完歸依的誓言之後就拜下去,開始觀想,如表:

若約受五、八戒言,即三說三歸誓而納戒體,如下文所載:

一共做三次的觀想,來成就戒體。

講解時,似乎誦念誓言、禮拜、觀想是分開的,實際上這兩件事是同時進行的,我們在念三歸依文時,就要同時憶念、發起菩提心,只是拜下去時,再把這菩提心具體、強化而已。

第一遍拜下去時觀想:“法界善法,由心業力,翻惡為善,悉皆動轉”,由菩提心所推動的業力,將十法界的有情、無情,這些過去是造惡的境界,成為十法界的善法。

此時,我們觀想大地震動、裂開,從大地湧現出無量無邊的雲彩,這些雲彩代表十法界的善法。不過這時候重點要放在發菩提心上,觀想雲彩等等只是輔助,以幫助我們緣十法界的善法。不要很努力地觀想雲彩如何如何莊嚴,而心中卻沒有發菩提心,這就本末倒置了。

第二遍拜下去時觀想:由於菩提心的推動,“法界善法,聚集空中,如雲如蓋”,十法界的善法,如雲如蓋般,全部聚集在我們的頭頂上。

第三遍拜下去時觀想:“法界善法,從空中下,注入身心,充滿正報”,觀想法界的善法,透過我們菩提心力量的引導,灌入我們的身心,這時候就正式地納受了五戒、八關齋戒的戒體。

受菩薩戒時的三番羯磨,受比丘戒時的白四羯磨,也是同樣的方式來納受戒體。

在三次觀想完之後,接著是“結歸”: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盡形壽為五戒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結

這時候五戒、八戒的戒體,實際上已經成就了,只是在佛前宣誓,再次的自我砥礪:我已經受戒了,應當以三寶為依怙,無有二意。此時就不用觀想了,只要至誠懇切地宣示即可。

禪林網

公眾平台聲明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注明來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請聯繫本平台及時增補。重編錄用者請注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犯著作權及版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