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全科醫生把好抑鬱障礙識別關

全科醫生姚彌每天的工作之一是要和患者多聊幾句。劉昶榮/攝

今年4月初,河北省唐山市某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全科醫生劉輝(化名)接診了一位「哮喘」癥狀十分嚴重的高中生,這位患者呼吸急促,臉憋得通紅,無法說話,讓人覺得她馬上要休克過去。劉輝當時被嚇了一跳,馬上給這位患者進行支氣管聽診,然而令他驚訝的是,他並沒有聽到典型哮喘患者應該有的哮鳴音,接下來檢查血壓、心率和血氧也都正常。

根據之前的診療經驗,劉輝意識到這位患者疑似精神障礙。接下來,他又進行了肺功能檢查和支氣管舒張實驗,均沒有發現問題。最後,劉輝讓患者進行了運動激發試驗。在該試驗中,這位認為自己連50米都跑不了的「哮喘」患者,在劉輝的督促下,跑了四五百米,患者跑步過程中全程由護士拿著血氧儀跟跑,進行實時監測,以免發生意外,沒想到,跑完之後,患者的哮喘癥狀居然消失了。

「抑鬱症的診斷通常是困難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抑鬱症患者通常表現為軀體癥狀而不是心理癥狀。」6月29日下午,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梁英在一場題為《全科醫學中抑鬱障礙的識別與管理》的講座中說。

正是這個講座,讓台下聽講的劉輝立刻想起了自己的這位患者。課後,他和梁英溝通了這位患者的情況,並將整理好的病例和患者的其他資料發給梁英,梁英肯定了劉輝的判斷——這位患者非常有可能是一位精神障礙患者。

梁英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抑鬱症患者對於自己的軀體癥狀是沒有判別能力的,他們只會單純地以為自己肚子疼、胃疼或者是哮喘,所以這些患者會去找社區的全科醫生就診,如果全科醫生有相關能力識別的話,那麼對抑鬱症患者來說,將是莫大的福音。

此外,梁英還補充說,抑鬱症患者會有病恥感,他們不願意去精神疾病的專科醫院就診,相對來說,社區醫院反而更讓他們有「安全感」。

然而,目前我國全科醫生的水準參差不齊,精神類疾病的診斷能力更是如此。劉輝說自己在這方面「只是掌握了點皮毛」,他之前曾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韓小軍門診見習過兩個月,自己又找了《軀體化癥狀自評量表》《抑鬱自評量表SDS》等精神疾病量表來輔助門診確診。

對於抑鬱症等精神類疾病,劉輝說自己目前基本上可以做到篩查,他在門診中很少用藥。對於癥狀比較輕的患者,劉輝會推薦運動療法,而比較重的患者則會推薦到比較權威的專科醫院就診。

現代醫學發展的趨勢是將疾病越分越細,這對於隱藏在軀體癥狀後面的抑鬱症等精神疾病而言,被漏診的幾率反而越來越大。劉輝的這位「哮喘」患者也曾去北京協和醫院的呼吸內科、中日友好醫院的重症呼吸科就診,但是都沒有診斷出發病原因。如果不是劉輝的推薦,這位患者可能還會在錯誤的就醫方向上繼續走下去。

梁英根據自己的門診經驗介紹說,相對於其他年齡段,30歲左右是抑鬱症的高發期,然後會在更年期左右迎來第二個小高潮。而且隨著年輕人工作、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抑鬱症的發病率有增高的趨勢。

讓人欣慰的是,我國全科醫生的水準也在不斷提高。北京大學醫學部(以下簡稱「北醫」)於2011年創辦了全科醫學系,並開始招收全科醫學專業學位的三年製碩士研究生,這些全科醫生會在「北醫體系」裡的眾多科室進行輪轉學習,而梁英所在的北醫六院會為這些學生提供6個月的指導學習。梁英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6個月的學習基本上可以滿足全科醫生在社區的需求了。

現在在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的全科醫生姚彌是北醫全科醫學系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他門診中大概有1/3的患者有精神或心理障礙,其中一位60多歲的女士腹部經常疼痛,經過診斷,發現她是一位軀體化障礙患者。

這位女士此前8年一直照顧患腦梗癱瘓在床的老母親,這期間,她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覺,老母親生氣時還會罵她。等到老母親去世之後,她反而適應不了,除了腹部疼痛,身體其他地方也常常覺得不舒服。

診斷清楚病因後,姚彌對其進行了藥物治療和心理乾預,兩三個月左右,她就恢復得差不多了。姚彌對記者說,全科醫生因為和社區的老百姓很熟悉,有時候就是陪這些患者聊聊天,然後再進行些心理疏導,常常有患者對姚彌說:「姚大夫,光和您聊聊天,我覺得自己的病就好了一半了。」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