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了老年不癡呆,你應該這樣做……

6405.jpg

我是誰?我在哪?我將到哪裡去?

這三個哲學基本問題不僅可能來自哲學家,同樣可能來自有癡呆傾向的老年人。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重,老年期癡呆患者的數量也隨之上升。

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老年癡呆類型,據統計,我國在2010年已有569萬人患病,而到2050年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人數有可能是2015年的3倍。

阿爾茨海默病起病隱匿,緩慢,並且進行性加重。病人主要表現為認知功能減退,最早期以近記憶力損害為主,逐漸加重並累及遠期記憶、語言、時間、邏輯思維等能力,最終可能出現失語、失用以及執行功能障礙,患者將逐步喪失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阿爾茨海默病發病後不可逆轉,疾病如橡皮擦一般將人類的大腦慢慢清空,照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也會給家庭帶來經濟和心理上的沉重負擔,病人自身的生活質量隨著記憶損害也難以保證。

更加令人恐慌的是,目前尚無根治方法,臨床上多採用綜合治療手段延緩疾病進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既然無法治療,那麼是否有方法預防這類疾病呢?

undefined

科學家發現學習是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手段

美國的一項人口隊列調查發現,經常參加思維活動的人群會明顯的降低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瑞士科學家通過對107對癡呆患病程度不同的同性雙胞胎的休閑活動進行調查發現,休閑活動中與知識文化、自我能力提升以及家務勞動相關活動是降低老年癡呆的積極因素,參加大量的文化知識相關活動能顯著降低患老年癡呆的風險。

許多研究發現,在老年期有豐富社會活動的老人患癡呆的風險更低,這些研究證據充分提示了腦力活動可助益於降低癡呆風險。其實,不僅僅在老年時期,一生中的腦力活動、學習都是降低癡呆風險的有效因素。

7月14日,JAMA neurology在線發表了天津醫科大學學者的研究,以知識儲備來作為評價癡呆風險的因素。知識儲備包括教育、職業成就、社會和認知活動,這些活動伴隨一生。

而研究的結果表明知識儲備最低的人群,知識儲備中等人群,以及知識儲備高等人群的患病風險比為1:0.77:0.61。教育、早年認知活動、中年認知活動、晚年認知活動和晚年社交活動積累的知識儲備能夠降低老年癡呆風險,且這種作用呈現出劑量依賴性。

undefined

不僅如此,即使是有患阿爾茨海默病危險因素的人群,較高的知識儲備依然有利於降低他們的發病率。

其實,在癡呆患者認知功能障礙出現之前,癡呆相關的潛在神經病理學機制已經開始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Front Aging Neurosci的研究甚至顯示老年癡呆的潛伏期可長達34年,患者在認知障礙癥狀出現34年前,腦脊液tau蛋白水準已經升高,在發病13年前修飾後的p-tau蛋白水準增加,在3-9年前影像學檢查就能發現與記憶相關的大腦內側顳葉的變化。

由此可見,阿爾茨海默症在出現癥狀前有一個緩慢病變的過程,而知識儲備可以通過提高大腦網路效率、能力以及靈活性來增強大腦對年齡相關的生理變化以及疾病相關的病理變化的適應能力。

真可謂,活到老,學到老,癡呆不會找!

除了學習,還有什麼方法能夠預防癡呆呢?

科學研究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遠離癡呆的重要途徑

最近,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發表在JAMA上的研究表明,即使遺傳風險高,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將癡呆風險降低32%。

研究選擇了近20萬名60歲以上的志願者,研究員對志願者的生活方式進行評分,包括飲食、身體鍛煉、吸煙量和飲酒量。

undefined

表格一項計1分,總共4分。0-1分為不健康生活組,2分為一般生活組,3-4分為健康生活組。

最終,研究人員發現,高遺傳風險志願者患癡呆的比例相對於低風險者增加了91%,不健康生活組相比於健康生活組患癡呆的風險增加了35%。

兩個因素結合,答案便是:與生活不健康的志願者相比,生活健康的志願者癡呆風險降低32%,這說明無論遺傳因素如何,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夠有效降低癡呆風險!

2017年發表的癡呆防治決議報告指出,避免兒童教育水準低、聽力損失、吸煙、高血壓、肥胖、缺乏身體活動、社會孤立、抑鬱和糖尿病等9種因素可降低35%的癡呆發生率。

在中國,可預防的癡呆高達39.5%,其中僅控制兒童期受教育水準、高血壓、體力活動不足、肥胖、吸煙、聽力損害這6項因素就可預防37%的癡呆症。

癡呆並非衰老的自然結果,也不是命中注定的「絕症」,健康的生活方式,持續的學習提高認知儲備會成為遠離阿爾茨海默症的有效手段。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許琦敏

來源:梅斯醫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