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河北遷安:一個會“呼吸”的城市

對於熟悉河北省遷安市的人來說,它的一個“新身份”更讓人自豪,這就是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2015年3月,遷安被納入試點,而且是首批試點中唯一的縣級市。經過三年的努力,如今的遷安,已經與之前大不相同,正在逐步成為一個綠色水城,一個會“呼吸”的城市。


所謂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的表述,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意指城市像海綿一樣,有降雨時,能吸收、存蓄、滲透、淨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乾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並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這個過程與“吸氣” “呼氣”有些相似,因此,海綿城市也被稱為會“呼吸”的城市。

近日,作為遷安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翔在對遷安“海綿化”後的社區、路線、廣場、學校等進行實地考察和現場指導之後,做出了這樣的評價。“結合海綿城市建設,遷安在小區整體環境、生態廊道、城市排水系統基礎設施等建設方面又有了更好的提升。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遷安確實發揮了‘試點建設’作用,現階段也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秋日的遷安,陽光明媚,風朗氣清,大湖美景碧波蕩漾、三裡河水流潺潺,街頭公園池水碧綠淙淙,海綿城市建設以來,遷安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不斷加強、城市內澇得到有效根治,粗放消耗型生態向綠色低碳型生態跨越更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變成了現實,“自然、生態、綠色治水”的美好圖景正在加速實現。

作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中唯一一個縣級市,遷安在三年內,秉承“無處不精細、無處不精致、無處不精品”的理念,從湖泊水系到公園綠地、從城市主乾路到街頭巷尾、從公建區到社區,遷安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因為海綿城市建設而發生變化,“海綿城市”已經從一個陌生的詞語,漸漸融入遷安城區建設發展的方方面面,悄然改變著遷安人的生活。

以人為本,海綿城市建設引領遷安城市建設提質更新

“力爭利用三年的時間,打好海綿城市建設攻堅戰,將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融入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將民心工程乾好,提升城市外部形象和城市內涵,努力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遷安市委書記張淑雲一語道破遷安建設海綿城市的初衷。

遷安“海綿城市”試點區共計21.5平方公里,其中老城區7平方公里,新城區14.5平方公里,涵蓋了老城區、新城區和三裡河流域等典型區域,計劃總投資24.56億元,實施城市低影響開發、內澇防治、水質改善、供水保障與能力建設五大類共189項工程,力爭通過這些項目的建設實現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6%,排水防澇保證20年一遇暴雨不成災,同時城市水環境得以明顯改善,三裡河水質達到Ⅳ類水準,最終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次對遷安整體城市建設、老舊城區修複、改造、更新的過程,歸根結底是一件民生實事,通過對建築小區、城中村、公建區、路線廣場等138項的改造項目,解決了內澇積水、雨汙合流、基礎設施老化等問題,補齊不同區域之間的基礎設施短板,提升城市綠化景觀,通過源頭改造實現了可控制雨水約24萬立方米,消除內澇積水點41處,大幅提升了遷安的城市品質。

遷安在對社區進行“海綿化”改造的過程中,很多“海綿+”都來源於對民意的征集。針對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民生問題,遷安以“海綿”改造為核心,與城市更緊密結合起來,補齊了不同區域之間的基礎設施短板,讓人們的獲得感來自於耳聞目睹或切身體驗的可喜變化。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的夏天,遷安經歷了多次強降雨,經過海綿化改造的各小區、公園綠地、市政路線、公建區效果良好,試點區沒有內澇,市民順利出行,特別是各小區、綠地效果顯著,小區內沒有形成積水,小區路面的雨水能夠順利排出,經過透水鋪裝的路線,在降雨過程中不存在積水現象,得到了廣大市民的稱讚和認可。

精益求精,打造縣級海綿城市建設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各部門及建設部門要高度重視,不惜一切代價,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科學安排施工,確保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工程任務。”在海綿城市建設調度會上,遷安市市長韓國強多次強調。

作為唯一入選的縣級城市,缺人、缺錢、缺技術、缺思路……三年來,在專家把脈、系統治理,求同存異、精誠團結,以民為本、共建海綿,嚴把品質、狠抓進度,緊密溝通、協調聯動的總基調下,遷安因地製宜,堅持堅持頂層設計、堅持生態優先、堅持安全為重、堅持統籌建設,遷安海綿城市建設始終行進在“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征程上。

為當好全國縣級海綿城市建設的開路先鋒,遷安海綿城市建設深刻總結逾三載規劃、建設歷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最終在海綿城市理念、縣級城市建設路徑、可供兄弟城市借鑒的經驗與教訓四個方面,成功總結出一套適用縣級城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4185”建設模式。

“4”為必須堅持的海綿城市具有的“政治使命、民心工程、科學實踐、改革創新”4種建設理念。“1”為遷安海綿城市探索的“政府主導、項目公司推動、專家指導、部門統籌、公眾參與”的1條建設路徑。“8”為遷安海綿城市形成的“政府怎麽組織、技術怎麽確定、社會資本怎麽合作、工程怎麽管理、資金怎麽安全、民眾怎麽參與、效果怎麽評價、長效機制怎麽建立” 8個建設經驗。“5”為遷安海綿城市建設在“項目方案設計、工程招投標、施工過程控制、社會資本選擇、緊急狀況處置”等5個建設教訓。

通過先行先試、理論引導、科研實踐、摸索總結,遷安最終將形成了京津冀缺水地區水生態修複典型示範、新興城市水資源保障示範、新老城區整體海綿推進示範,為我國北方縣級城市海綿建設貢獻“遷安模式”,打造京津冀缺水地區、新興工業城市、新老城區整體海綿城市建設典型示範。

內外兼修,“生態傑作”讓水城自由“呼吸”

“海綿小區建設的理念是‘綠色為主,灰綠結合’,綠色即自然生態,如通過雨水花園等對小區景觀進行提升。灰即蓄水模塊、管道建設等地下隱蔽工程。針對小區海綿設計,我們在生態保護和建立方面均做了充分考慮。”遷安市政府副市長李強說,生態優先恰恰是“海綿城市”建設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

300立方米的蓄水箱涵掩蓋在花花草草之下,遍布君和廣場小區,每當降雨來臨,部分雨水流入下沉式綠地,經過滯、蓄、滲,更多的雨水通過植草溝匯流至雨水花園以及雨水收集回用系統,存水經淨化後,隨時等待被循環利用。日前,在首屆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創新典範項目“中國特色海綿樣板”確認名單發布,君和廣場小區成為全國11個“小區樣板”中的一個!

行走於遷安的大街小巷、廣場社區、公園學校,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等LID設施隨處可見,“小橋流水”景觀也已成為遷安社區“海綿化”水體收集利用的一個典範。這些綠地系統的背後大多隱藏有蓄水箱涵,存水經淨化後,隨時等待被循環利用,雨水因此活了起來,這正是“海綿城市”建設的“生態傑作”。

“經過一場場的暴雨,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遷安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經受住了考驗。”遷安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局長張小彬介紹到,遷安從構建城市生態格局出發,經過的三年多的扎實推進,城市湖泊水系、公園綠地等“海綿體”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實現了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對約50公里排水管網進行雨汙分流改造,保障了“清”水入河,開展生活汙水廠提標改造與工業汙水廠新建、沿河截汙乾管建設、沿河雨水排口淨化等系列治理,保障三裡河達到Ⅳ類水質,提升“魅力水城”的水環境品質。

歷時逾三載,全市21.5平方公里的試點區範圍內,對130余個建築小區、城中村、公建區、路線廣場進行了海綿改造,因海綿城市建設,遷安城市發生了新的變化,徑流控制全面達標,雨汙管網全面改造,內澇積水全面根治,黑臭水體全面消除……城市魅力因海綿而彰顯,城市治理因海綿而科學,城市氛圍因海綿而和諧,城市效率因海綿而提升,城市承載因海綿而厚重。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