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年「問診」萬名腫瘤患者,Watson腫瘤系統將再次更新

進入中國一年的Watson腫瘤解決方案,已經為腫瘤診療賦上AI之能;不斷更新與進化後,將更加適應中國醫療的臨床使用場景。

5月22日,有「亞洲超級醫院」之稱、擁有64家醫院的印度阿波羅醫療集團,宣布與IBM合作,引用後者開發的Watson腫瘤解決方案(Watson for Oncology,下稱Watson腫瘤)和Watson基因解決方案(Watson for Genomics,下稱Watson基因)。

在中國,IBM Watson Health中國總代理商百洋智能科技近日宣布,Watson腫瘤預計將在2018年6月份迎來一次系統更新,此次更新將針對中國醫療臨床應用場景進行技術迭代。

Watson腫瘤,是美國IBM公司開發的人工智慧腫瘤診療系統,於2011年開始在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腫瘤中心(MSKCC)受訓,2015年開始進行商業化。

2017年3月,百洋智能科技成為IBM Watson Health中國地區的戰略合作夥伴,獲得Watson腫瘤在中國市場三年獨家總代分銷權。2018年3月,百洋智能科技與IBM的合作協定從3年延長到8年。

據百洋醫藥集團董事長付鋼介紹,進入中國一年多以來,Watson腫瘤已經在中國22個省39個市的66家醫療機構落地,截至目前,已經為近2萬名腫瘤患者提供診療方案。「目前Watson腫瘤已覆蓋肺癌、乳腺癌、直腸癌、結腸癌、胃癌和宮頸癌等13個癌種的規範化治療方案,2018年預計將有四到五萬患者使用系統。」付鋼說。

醫生助手

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不少國內癌症患者,會動一下去美國尋找「第二診療意見」的念頭,可遙遠的路程與文化差異,往往會讓這種念頭瞬時打消。Watson腫瘤出現後,「尋找頂尖腫瘤治療方案」的想法,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

如今在中國的醫院裡,便可用Watson腫瘤找到最優治療方案,同時可以對比同樣的病情下,美國醫生是如何治療的。不僅如此,所有的決策建議,都是基於全球頂級腫瘤專家提供的真實案例和臨床文獻。

腫瘤醫生是人工智慧的第一批受益者。

醫生給患者制定治療方案,是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和過往經驗來制定的;不僅如此,多個學科、科室的醫生在面對同一名腫瘤患者時,往往缺乏綜合的診療視角,化療科醫生側重化療、手術科室醫生就側重於手術。

「在不同層次的醫院,醫生的知識結構和臨床經驗有所區別;即便是同一醫院、同一專業級別的醫生,也會有對同一患者得出不同治療方案的情況發生。」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李娜說,Watson腫瘤的引進彌補了治療方案不一致的遺憾,「Watson閱讀並學習了目前發表的所有與部分癌症相關的重要文獻、臨床研究等材料,制定的方案是比較綜合的、不帶個人感情色彩的,是一個綜合的診療系統,能輔助醫生做更好的決策。」

李娜所在的醫院,已經有100多名患者採用了Watson腫瘤。「大部分來體驗的患者都是到處求醫無法下定決心,才選擇Watson的。」李娜說,「Watson的方案與頂尖專家的方案吻合度很高,提供了很多循證依據,比如使用此方案的有效率是多少,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是多少,具體劑量、防範措施等,病人看到之後心裡更有底,更一目了然。」

據付鋼介紹,目前的Watson腫瘤給出的治療方案與MSK專家給出的方案相比,有90%以上的符合度。

「知識淵博」的Watson腫瘤,已經從超過300種醫學期刊,和250多本醫學書籍上,閱讀到1500萬頁腫瘤相關研究論文。在MSKCC的四年訓練中,Watson腫瘤吸納了MSKCC的最佳臨床實踐和大量歷史腫瘤治療案例。

曾經「碾壓」人類頂尖圍棋選手的AlphaGo,讓人們見識到AI的超強智能與深度學習能力;Watson則讓AI直接與人類最難攻克的癌症正面交鋒。

Watson中國化

「醫療領域的主要產品是藥品,它一旦進入市場便是一個靜止的、穩定的狀態;而人工智慧產品不同,永遠是一個漸進、進化的狀態。」付鋼說,Watson腫瘤一直在「進化」,僅在2017年便新增4個癌種,6類治療適應症,無論在廣度和深度方面都取得了極大進步。

自2015年7月,Watson腫瘤進入商用以來,全球的業務規模不斷擴大。截至目前,Watson腫瘤在中國累計服務病人數近2萬人,預計今年將增加到4-5萬人。

「現在8000多位腫瘤專家、科學家,在美國對Watson進行完善。」 付鋼說,「下一版本的Watson腫瘤,將超出MSKCC的數據,並且更加適合中國本土醫生使用的習慣。」

此前的Watson腫瘤,對於臨床最大的輔助是給出治療方案,這對於基層醫生與年輕醫生是絕對「剛需」——由於缺乏豐富的腫瘤診療經驗,這些醫生更需要AI的輔助。

更新版的Watson腫瘤,在幫助上述醫生的同時,也能俘獲「高冷」的頂尖腫瘤醫生的心。「頂級的腫瘤醫生,不僅可以將推薦方案與自己的診療意見作對比,還可以看到全球範圍內的前沿趨勢與治療方案,激發醫生的國際視野,並且輔助進行科學研究。」 付鋼表示。

而隨著越來越多中國患者使用Watson腫瘤,中國病案將豐富Watson的智能「大腦」。「2018年下半年還會有一個增量,現在人工智慧在臨床上的應用,還處於一個發端期,未來一兩年技術更加成熟後,會出現臨床應用的猛增。」付鋼說。

儘管如此,Watson腫瘤已經在臨床上、科學研究上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僅僅在文獻閱讀方面,就已經讓腫瘤醫生大飽AI之福。「每個醫生對於文獻的理解帶有自己的解讀,會有人為的偏向;人的閱讀量相對於人工智慧還是相當有限的;再加上人腦很難把閱讀到的所有資訊系統的、有條理的在短期內整合併呈現出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乳腺疾病診治中心主任陸勁松說,「人工智慧它可以把上千個臨床試驗、上千個病案,在很短的時間內整理歸納,生成建議,為醫生提供參考。」

哪些患者最適合體驗Watson腫瘤?

據陸勁松介紹,有兩類患者可以考慮使用Watson腫瘤。一種是想了解一下同樣的疾病在美國可能會用什麼治療方法的患者,可以嘗試下顧問、使用Watson,不用浪費時間和精力,在專科醫生指導下使用Watson可以便捷、高效地找到可能的治療方案,然後再考慮下一步處理方法。

另一種是對癌症充滿恐懼的患者,也可以用AI的智能給自己吃一顆定心丸。「很多患者不管醫生怎麼說,都始終覺得自己病情很嚴重,對自己沒有信心。在Watson聯合醫生的情況下,有最新的指南和醫學文獻的支撐下,患者對於自己的病情有更多的機會,這樣可以增強對於治療的信心。」陸勁松說。

為全場景化醫療方案「賦能」

與IBM簽約後,百洋智能科技並沒有大肆推動Watson腫瘤在中國醫療機構的廣覆蓋。付鋼看重的,是同時帶著醫療和互聯網基因的Watson腫瘤,在中國的醫療環境中,能扎多深。

「人工智慧最大的價值,不是銷售、使用了多少設備;引進Watson到中國,也不是圖短時間內能賺幾十個億、創造多少市值。」付鋼說,「從人工智慧開始在深度學習技術下起飛,我反覆問的就是AI到底有沒有用,到底能為醫療帶來什麼,到底對醫生意味著什麼。這是根本問題。」

付鋼眼中的人工智慧醫療疆場,不再遵循以往互聯網行業的競爭模式——一個APP、一個互聯網工具便可以改變一個行業。在付鋼看來,醫療與互聯網相結合時,醫療始終是放在第一位的。「我們這是一個關乎健康、甚至生命的行業,傳統互聯網行業常見的『顛覆』,在我們這不常見;人工智慧對於醫療是『賦能』,這也是我們的初心。」付鋼說。

在付鋼看來,Watson腫瘤對於醫療最大的進展,是讓AI與醫療之間結合的現實場景越來越清晰了。

過去人們簡單地以為,AI跟醫生平行的,就是用來給病人看病,甚至還會擔心是否有一天會搶了醫生的飯碗;而Watson腫瘤在臨床上應用,讓人們清晰地認識到,AI最大的能量,不是給患者看病,而是給醫生作參考,幫助醫生培訓、進化,以及在醫生會診時,讓資訊的溝通更加標準化、格式化。

付鋼認為,Watson要變成一個場景化的解決方案,才能釋放價值;Watson腫瘤要融入到醫生培訓和醫生會診的過程裡,Watson基因必須要更新成一個系統醫學評估的解決方案。

據了解,Watson基因,是由IBM針對腫瘤高通量測序(NGS)檢測數據臨床注釋、解讀而開發的人工智慧雲平台。基於腫瘤患者樣本的測序(NGS)生物資訊學檔案資訊,Watson基因可以窮盡資料庫內的參考文獻等海量資訊內容,進行最高效、最準確的臨床解讀,並根據循證等級作出推薦排序的靶向藥物使用建議。

在付鋼的醫療場景中,Watson只是百洋智能科技全場景醫療解決方案中的一個組件。

「現在還不存在一個完整的AI解決方案,每一個人工智慧都不是全部,都是一個組件。」付鋼說,人們原來往往期望於只要叫人工智慧的,就是一輛會跑的車,其實絕大部分人工智慧,都是車上的一個零件,「實際上並不存在一個整體的智能。現在是一個方案競爭的時代,方案裡的組件很重要。」

在付鋼看來,作為組件之一的Watson,需要與其他智能組件進行整合,形成一個系統的、完成的整體解決方案,被醫生接受、並形成使用習慣,才能最終彰顯其價值。

百洋智能科技確是按照付鋼的全場景醫療構想進行布局。百洋打造了涵蓋世界頂尖醫療人工智慧產品的智能醫生雲平台——BSmartD。BSmartD不僅有智能決策(Watson腫瘤)、還擁有智能解讀(Watson基因)、智能影像等解決方案。

付鋼對於人工智慧的理解,對於AI在醫療上應用的詮釋,獲得了IBM的認可。

2018年3月,百洋智能科技與IBM的合作協定從3年延長到8年,雙方將整合優勢資源,建立全方位、深層次的戰略合作關係,共同為中國智慧醫療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精彩回顧—

點擊上圖閱讀文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