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武則天最後為什麽要把皇位還給李家?最後她說了不算

武則天最後為什麽把江山還給了李家而不是留給自家人武三思?

回答如下:

答案很簡單:

武則天已經說了不算了。

在大部分中國人對高層政治的想象中,古代皇權是固定的、確定的,皇權意志是為所欲為的。

但是,事實根本不是這樣。權力運行最本質的規律在於,權力出自於下,而非來自於上,也就是底下人聽你的話,你就擁有權力,如果底下人不聽,你的權力就是空蕩蕩的白紙。

很多人都知道,武則天晚年的失權,最重要的標誌性事件就是“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的主要策劃參與者,可以從唐中宗複位後的封賞看出來,即:

張柬之為漢陽王、崔玄暐為博陵王、桓彥范為扶陽王、袁恕己為南陽王、敬暉為平陽王,稱為五王。

政變的過程,是由宰相張柬之引楊元琰為右羽林將軍,又任命敬暉、桓彥范、李湛為左右羽林將軍,說動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參加密謀,掌握守衛皇宮的北門禁軍。

準備停當後,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等率羽林兵五百餘人,迎太子李顯由玄武門入宮。

注意下裡面的參與人,除了五王之外,還有楊元琰、李湛、李多祚三人。

這八個人的出身完全不同,楊元琰和其余四王,多為地方官轉任升遷,而李湛是李義府之子、李多祚則是靺鞨酋長武官。

唯一可算是共同點的,就是這些人都是宰相張柬之通過自己的權力進行的人事調動和結盟, 他們都是宰相張柬之“個人小團體”的成員。

也正因為如此,這次政變與唐朝歷史上發生的歷次宮廷政變大有不同(類似的要到唐文宗時代的“甘露之變”),可見史書的記載:

及兵發,湛與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詣東宮,迎皇太子(李顯),拒而不時出,李湛進啟曰:逆豎反道亂常,將圖不軌,宗社危敗,實在須臾。李湛等諸將與南衙執事克期誅翦,伏願殿下暫至玄武門,以副眾望。

啥意思呢?就是政變開始,迎立唐中宗的軍隊來到東宮,李顯不敢出門,這些人直接說了,我們這些將領和南衙執事(即宰相)一起出手,請你來參與。

也就是說,這是一次由南衙宰相主導的,由北衙禁軍執行的宮廷政變。

唐朝的制度實際上“宮府分離”,即宰相在南衙三省執政,皇帝在宮中有自己的秘書班子和禁軍保護,這部分專屬皇帝親信的禁軍就稱“北衙禁軍”,包括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等六軍(前身為飛騎、萬騎等部)。

事實上,從唐太宗到唐玄宗,甚至唐代宗、唐德宗,唐朝的歷代君主都對宮廷內的禁軍控制得嚴嚴實實,決不允許旁人染指,而武則天此時已屆80高齡,連禁軍的人事控制權都交給了宰相,可見,皇權之衰弱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換言之,80高齡的武則天,已屬油盡燈枯之年,任何一個高層政治的角逐方,對她的恐懼,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步衝淡,她開出的一切權力“期票”都已經沒有價值。

她之所以不能將政權交到武氏宗族的手中,因為當她死後,他們根本連朝廷都控制不了,就只能讓自己的面首“二張”兄弟和依附於他們的一些進士文學之士來“假裝行使權力”,以維持權力的假象。

說到底,武則天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已經在“等死了”,她最後一次主導政局的嘗試,實際上是詢問狄仁傑,立侄子好還是立兒子好?如果狄仁傑、張柬之等她一手提拔信用的科舉出身的關東寒門官僚,能夠支持她,她還有撲騰的余地,在明確被拒絕之後,她除了過一天算一天,已經沒有任何辦法了,等到“神龍政變”的圖窮匕見,對她而言,甚至已經是種解脫了。

- E N 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