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民日報:讓中醫藥走向世界是當代中醫人的歷史考卷

導 讀:

▲《人民日報》11月15日07版

中醫藥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讓中醫藥走向世界,是習近平同志在廣東考察時提出的振奮人心的號召。這不僅是全體中醫人的時代使命,而且是擺在當代中醫人面前的歷史考卷。

讓中醫藥走向世界,目的是讓中醫藥優質的健康醫療服務惠及世界、造福人類。目前,中醫藥服務已遍及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醫藥逐漸為五大洲的民眾所接受,尤其是針灸、氣功、太極受到越來越多國際友人的喜愛。這說明,中醫整體醫學、整體健康的觀念和方法是有效的,大眾是受益的。中醫將生命看成臟腑經絡相貫相連的整體,將人看成與天地相通相應的整體,通過日常生活中飲食、起居、運動、情志的調節,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從而達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和不得大病的目標。

讓中醫藥走向世界,需要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中醫藥是我國先民在天人合一哲學理念指引下,經過長期實踐而形成的偉大發明創造,幾千年來一直護佑著中華兒女的健康繁衍。據《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統計,從戰國至1949年,存留於世的中醫藥圖書共計12124種。加上陸續發現的中醫藥出土簡帛文獻和傳世的孤本、秘本,中醫古籍數量相當可觀,深入挖掘大有可為。同時,要挖掘傳統文史哲和科技典籍,特別是《道藏》中與醫藥養生相關的寶貴資源。這些都是「物」的資源。此外,還要重視「人」的資源。關注健在的國醫大師和各級名老中醫專家,做好口述史研究和人類學田野調查。

明確從哪裡挖掘,更要明白挖掘什麼。這可以從「道」和「法」兩個層面下功夫。在「道」的層面,應挖掘中醫藥寶貴的價值觀念和原創思維,如天人合一、調中致平、順應自然、整體和諧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中醫藥注重人體自身形神的和諧統一,注重人的內穩狀態和抗病潛能的激發,注重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注重疾病預防的「治未病」思想。這是中醫藥的「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在「法」的層面,應梳理歷代中醫藥行之有效的中藥方劑,以及針灸、推拿、導引等技術方法。歷代中醫的方劑數量是驚人的,《中醫方劑大辭典》收方近10萬首,需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讓中醫藥走向世界,需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成果。中醫藥形成發展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吸收先進科技成果的過程。例如,西漢中期成書的《黃帝內經》就吸收了當時天文、曆法、音律、物候的知識。在當今社會,中醫藥如果排斥現代科技、與現代社會相隔離,那就不可能發展創新,不可能走向世界,其結果必然是為時代所拋棄。對中醫藥一定要有文化自信,但這種自信不是畫地為牢、固步自封,而是立足自身,勇於運用現代科技成果,不斷開拓創新。事實證明,越是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越能創造出重大成果。屠呦呦受到《肘備份急方》的啟示,利用乙醚提取技術發現青蒿素,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就是最好例證。

中醫藥走向世界,還需要實現產業化和現代化。我們要清醒看到,雖然近年來中醫藥國際化取得很大成績,但目前仍只有部分國家承認中醫藥的合法地位,而且大部分隻認可針灸而不認可中藥。這就需要改革中醫藥體制,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加快中醫藥產業化進程。讓科研先走出去,讓數據說話,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醫藥機理。將傳統中藥優勢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加大研發投入,促進中藥現代化。只有研發出既符合中醫理論、作用機理又確切的中藥產品,才能讓外國人從心存猶疑到心服口服。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過程就是文明交流互鑒、共建共享的過程。這就需要弄清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特質,摸清閱聽人需求,多用閱聽人能理解、好接受的方式來展示中醫藥發展成果。應利用好海外的孔子學院和中醫中心等平台機制,加強與海外各類中醫藥團體平台的整合,藉助新媒體手段,不斷提高中醫藥國際傳播的文化認同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