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川口戰鬥,宋軍作戰十分勇猛,為何還是全軍覆沒了呢?

一、“澶淵之盟”後宋遼形勢

1142年,宋遼兩國經過軍事對抗,宋朝以金錢買和平,兩國最後簽訂了“澶淵之盟”。此盟約的簽訂,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

隨著和平環境的到來,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為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條件。

遼國拿到了歲貢,而宋朝這邊,以金錢換取了和平,同時減少了巨額的軍費開支。並且因為榷場的成立,大宋朝廷每年都能收回數倍的歲貢錢幣。所以說這是一個雙方都皆大歡喜的盟約。

二、西夏的崛起

就在宋朝滿足於和遼的關係很融洽的這個階段。宋朝換了皇帝,宋仁宗開始執政;遼國那邊也出現了狀況,也是幼子當皇帝,后宮乾政,所以都在為自己的國事忙碌著,不顧其他。

就在宋遼兩國視覺的盲點處,突然的崛起一個國家。這就是由黨項族成立的“大夏國”。但是史書由於是漢人書寫的,宋朝廷始終不承認這個稱呼,於是史書上都記載為“西夏”。

1038年十月十一日,被宋朝廷冊封為平西王的李元昊,在興慶府南郊築壇,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國號稱大夏(史稱西夏)。

西夏成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創置了黨項政權的年號,而拋棄了宋朝的年號。

依照宋製設立百官。李元昊設蕃、漢兩個官僚系統。蕃官系統職號有:寧令、漠寧令、丁盧、丁弩、素貴、祖儒、呂則、樞銘。這個官職不容任何外族人插手,純種黨項才能擔任;漢官系統基本上是照搬宋朝的官製內容。

為百官定朝服,以別等級,文官戴噗頭,穿靴執笏,穿紫衣,緋衣,基本為宋朝的樣式。武官按等級戴鏤金、鏤銀和黑漆冠,穿紫衣,系塗金的銀束帶。民庶衣青綠,以別貴賤。

同時,又創建了西夏自己的文字。

李元昊專稱,是“兀卒”二字。黨項語裡的意思就天子可汗,是遊牧民族所能想象出的最尊貴崇高的稱謂!

一切工作完成後,便遣使給宋仁宗上表,追述和表彰他的祖先同中原皇朝的關係及其功勞,說明其建國稱帝的合法性,要求宋朝正式承認他的皇帝稱號。

三、大宋朝廷的態度

李元昊的上書送到後,宋仁宗十分生氣。一個原來偏遠的臣屬小部落,現在要和大宋平起平坐,宋仁宗當然不能答應。除了拒絕西夏人的要求外,還撤了延州知州郭勸的職,代之以范雍,理由是郭勸未曾事先察覺元昊欲稱帝的圖謀,坐情報失察之罪。

這個後換的范雍是進士出身,為官以敢言恤民著稱。因在渭州治理水患有功,提升為樞密副使。

宋仁宗任用范雍基於兩點考慮,一是他體恤百性,是賑災有功的好官;二是范雍研究過國防軍事,感覺他能帶兵打仗。

范雍接任延州知州,同時還有另一個頭銜:振武軍節度使。也就是說范雍是當時陝西前線官職和“軍銜”最高的領導,所以,延州如果有急,他有權從周邊各州調兵。

四、李元昊備戰

李元昊在摸清了宋朝的態度之後,頻繁派出細作到邊境刺探軍情,煽動誘惑宋朝境內的黨項人和漢人歸附大夏。

與此同時,向宋朝送去“嫚書”,在“嫚書”中指責宋朝背信棄義,挖苦宋軍腐敗無能。 向宋朝遞“嫚書”意在激怒宋朝,把圖謀對宋朝發動的戰爭責任歸之於宋朝。

除了這一系列的行動外,西夏的重點工作,還是積極備戰。

李元昊非常重視情報工作。公元1033年和1039年,宋仁宗為了顯示顯示其仁德,共遣散470名宮女。李元昊得知後,花重金把她們買到西夏,通過這些曾在皇宮工作過的人,了解宋朝宮廷內的制度、皇帝與後妃、諸大臣間的關係,以及政治、軍事決策過程。

他們還經過多次試探性的進攻和派人偵察,終於摸清了宋朝整個西北邊防的情況,然後尋找突破口。

宋朝境內陝西環州、慶州一帶,邊砦排列甚密,且有宋宿將劉平、趙振等把守,很難打開缺口;涇州、源州一帶壁壘堅固,屯兵頗多,以此為突破口,也沒有勝券。

唯有陝西鄜州、延州一帶,寨柵疏遠,士兵至少,無宿將精卒,加上延州知州范雍怯懦無謀,延州外圍金明寨守將都巡檢李士彬性情暴躁,部下怨聲載道。相比之下,這裡是比較理想的突破口。

就這樣,目標確定了。

五、大宋朝廷的邊防概況

宋軍雖然號稱在宋夏邊境部署有三十萬大軍,從總人數上看,那是大大超過了西夏全國的軍隊。

但是這些部隊卻分散部署在從陝西北部到甘肅東部,長達上千公里的戰線上,每個“寨”中多則三、五千人,少則一、兩千人,就是最大的州府城市如延州,慶州,渭州等,駐兵也不過萬人。

李元昊則有十萬人的主力機動兵團,打個比方,宋軍就像是一口鐵鍋,四面都在布放,而李元昊就是一把錘子,隨變攻擊哪一點,都能形成絕對優勢。

一旦發生戰事,宋軍要調集附近的增援部隊,以當時的行軍速度,沒有個十天半月,根本做不到。就算是部隊聚集齊了,敵軍早跑沒影了。

延州的范雍也沒有意識到邊境可能要打大仗了。在他給朝廷發回的奏章中,還只是擔心保安軍的防守問題,根本沒有考慮自己的延州城有被圍的可能。

六、李元昊大戰前施展計策

金明寨位於延州城北約30公里處,是延州北面最重要的防衛要寨,鎮守金明寨的都監李士彬,三代都是金明寨的鎮守使,是土生土長的沙場老將。

李士彬治兵嚴格,作戰勇敢,對朝廷忠心耿耿,素有“鐵壁相公”之稱。

李元昊派人,帶著大筆金錢,試圖招降李士彬,結果人被李士彬一刀砍掉腦袋,錢卻都留下了。誘降計就這樣失敗了。

後來又用“反間計”,想讓宋方自己除了李士彬,但范雍根本就沒有上當。

兩招不行,再換招數。他派人散布謠言說,李士彬的威名如何如何大,西夏士兵一見他就嚇得逃跑,以驕其志;其次,他派了一些人謊稱受李士彬的感召要投靠大宋。

對於前來投靠的人,李士彬很歡迎,但別想進我家。他準備把所有投降的人都遷進內陸去,再分散安置,化整為零,這樣無論裡面夾雜著什麽人物,也不會影響到自己的金明寨。

但是過來的人太多,後方也不好安置,范雍讓李士彬將這批假投降來的西夏人安排在他的寨子裡,李士彬只能遵命了。當時他也沒看出有什麽異常來。

由於李士彬平時治軍嚴格,難免有些受過責罰計程車兵或下級軍官心懷不滿,李元昊又派人花重金,暗地裡收買這些人作為內應。

七、三川口戰鬥

公元1040年正月初二,李元昊親率10萬大軍,入侵宋境。首先突襲的目標是塞門寨,塞門被破,寨主高延德被俘。塞門寨在金明寨西北約40公里處。

塞門失守的消息傳到延州,范雍將塞門寨之失判斷為一次常規的邊境小衝突。他調集了總共一萬人的兵馬,試圖以這些部隊,收回塞門寨,要求劉平、石元孫、黃德和三部在保安軍匯合後,北上執行這項任務。同時命令已經成為前線的李士彬提高警惕 。

當時,延州城內的主力部隊五千人由石元孫帶領正駐扎在延州西北80公里的保安軍,在保安軍稍北的一個寨堡碎金谷中,還有鄜延路駐泊都監黃德和率領的一支兩千人的部隊,其中有萬俟政、郭遵等勇將。

這三支部隊中,劉平距離最遠。他是正月十五日接到的命令,當即率所部三千人出發,正月十八日到達保安軍,與石、黃部會合。從慶州到保安軍,距離約有100公里,他帶部隊以三天的速度趕到,這肯定是以強行軍的速度行進才可以做得到的。

三支軍隊匯合後,劉平等率兵出行,準備北上,收復塞門要寨,在行軍途中,傳來消息說,李元昊已經攻破了金明寨。

由於事先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李元昊攻破金明寨幾乎沒費什麽力氣,他先以優勢兵力白天陳兵寨前,李士彬等緊張了一天,進行防禦準備。夜裡,他突然發動夜襲,寨內早已潛伏好的內應打開寨門,李元昊大軍蜂擁而入。

李士彬起來想騎戰馬,不想連馬韁繩都被那些事先潛伏的奸細割斷,李士彬被俘。其家屬在幾個忠心衛士的保護下跑了出去,到延州報信兒。

接到金明寨失守的消息後,范雍是大吃一驚,金明寨的失守,使延州城失去了前沿要塞,直接暴露在敵軍面前。

這時的延州城只有幾百名士兵,主力遠在離城近百公里的由保安軍向塞門寨行軍途中。城防形勢空前嚴峻,范雍親披甲胄上城頭巡視。

在這危急關頭,他無暇去考慮李元昊的作戰意圖,只是匆忙地下達命令:劉平、石元孫、黃德和部火速回援延州。

劉平他們在奔赴塞門的路上,接到回防延州的命令。可是這時天降大雪,再加上連續的行軍,部隊已經人困馬乏,走了三天,在天黑時到達了三川口外圍。

寒冬時節,人困馬乏,劉平決定在這裡休息一下,營址選在了三川口以西10裡,第二天一早趕路。就在這時,他突然接到了范雍的第二次急報。命令他們不準歇息,火速開拔,不惜一切代價趕赴延州。

使者告訴劉平,為了防止西夏人黑夜裡乘機混進城,要他把隊伍化整為零,一批批分開進城。劉平先後發了50隊2500名士兵,這時發現先前的使者不見了,發現有詐,先前的小股人馬肯定被敵人各個擊破了!立即號令部隊結成戰鬥隊形。

這麽一耽誤,天已經大亮。

沒走多遠,在三川口地區的五龍川,距延州城僅2.5公里處出現了李元昊的主力兵團,已經整齊地列陣,等在那裡了。宋軍只能就地停下,也列陣迎戰。

西夏軍約10萬人,宋軍處於明顯劣勢,有部下向劉平提出雙方實力過於懸殊,劉平平時為人俠直,又有點輕敵,道"義士赴人之急,蹈湯火若平地,況國事乎!”

西夏軍首先開始進攻,劉平立即下令大將郭遵和王信帶騎兵半渡而擊。

大將郭遵,手中鐵鞭,鐵槍,一共有90多斤;王信也是有名的勇將,聽得命令當即殺了過去。

李元昊見郭遵一馬當先,下令麾下一名勇將前去阻擋,郭遵一鞭就把敵將腦袋敲得粉碎,宋軍大呼,郭遵帶兵奮擊,西夏人死傷慘重,當即被擊斃數百人,更有近千人溺水身亡。

但是李元昊的兵力,佔據著絕對的優勢,他很快又組織起了第二波進攻。宋軍抵擋不住這第二波進攻,開始向西南潰退。

應該說這支宋軍的戰術素養還是很不錯的,在敵軍優勢兵力的攻擊下,基本上還能維持住陣形,在黃昏時分,退到河西方向的一個山坡上扎營。

經過這次的挫敗,宋軍由原來的近萬人馬減至數千人了。入夜,李元昊的部隊包圍了劉平、石元孫的臨時營寨,並派兵向西側迂回。夜間,元昊曾派人招降劉平等將,被劉平殺了。

黎明時,完成合圍的西夏軍發起總攻,敵軍從側、後兩個方向突破宋陣,戰鬥很快結束,劉平、石元孫被俘,郭遵戰死。

在殲滅劉平、石元孫部後,李元昊再度揮師東進,包圍延州,圍攻了七天七夜沒有拿下。

此時宋將許德懷偷襲李元昊得手,再加上連降大雪,西夏軍隊被迫撤離,延州之圍才得以緩解。

八、戰後總結

1、縱觀整個三川口戰鬥的過程,李元昊最主要的成功,就是十分重視情報工作。在宮女口中把大宋朝廷的動向掌握的一清二楚;在邊境和宋軍試探性的進攻和派人偵查,又把宋軍的邊防兵力布置情況摸了個清清楚楚。而宋軍就根本沒有做這方面的防備。

2、戰鬥準備階段,李元昊各種計謀層出不窮,無論是針對李士彬的誘降計、反間計,還是後來的“摻沙子”。針對劉平的分兵之計還是對范雍的圍城打援,最後都取得了成功。

3、集中優勢兵力來打圍殲戰。以10:1的比例來打仗,有絕對取勝的把握。

4、整個戰鬥,西夏軍隊始終掌握著戰鬥的主動權。宋軍則由於消息閉塞,戰將有勇無謀,屢屢上當。以至於最後全軍覆沒。

5、反觀宋朝這邊,對西夏的軍事動向一無所知。邊關主將雖然意志堅定,但他不懂軍事,作戰沒有全局規劃。這其實還是當年宋太祖限制使用武將,重用文官造成的後遺症。

6、在戰術上根本就沒有重視,不相信西夏能組織起這麽龐大的軍事力量。所以根本就沒有做戰爭的準備工作,只是等西夏來攻打時,才倉促應戰。

三川口戰鬥把宋軍給打疼了,這時他們再也不敢小瞧李元昊了,而把他當成了真正的對手。緊接著宋和西夏又進行了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兩場戰鬥,但都是以宋軍的完敗而告結束。

參考資料:

《宋史》元·脫脫

《遼史》元·脫脫

《西夏書事》清·吳廣成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