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0億補貼微視:騰訊的反擊,抖音的勁敵?

作者/高慶秀 編輯/鄭道森

“為什麽我們不能做一款像抖音一樣的產品?”在騰訊的一次高管會上,曾有高層這樣嚴肅發問。

不久之後,微視重新上線,背靠QQ、微信等社交資源導流,它崛起的很快,就連共青團中央也已經正式入駐。

幾天前,黃子韜成為微視的第一位代言人。隨後,《創造101》女團中101位成員全部入駐微視,並且向用戶開通投票入口。

再往前推幾天,網上曝出微視30億扶持內容創作者,並在各大微信行業群招兵買馬。一時間,不少媒體開始分析,微視為了對抗抖音而生。

事實上,兩款產品過於相似,且大部分之前入駐抖音MCN機構,包括新片場、大禹等已經全部入駐微視。騰訊與今日頭條之間的針鋒相對已是最顯而易見的表層問題。

我們更關心,作為新入局的短影片“大戶”,微視得到了騰訊罕見的全平台資源支持,它能否在這場戰役中笑到最後?最大的危險又來自哪裡?

騰訊對微視的執念

“微視復活?不存在的,隻保留了名字而已,跟之前的產品完全不一樣。”不久前,一家短影片領域的獨角獸公司高層這樣對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說道。

如今的微視,已是騰訊公司第三款名叫“微視”的產品。

早在2011年,騰訊就做過一款影片通話軟體,名叫“微視”,功能類似於Tango。但由於3G網絡在當時並沒有普及,產品影片畫質不清晰,沒多久,這款名為“微視”的產品就沉寂無聲了。

2013年下半年,一款支持8秒展示的短影片產品“微視”誕生。

通過一些零碎的蛛絲馬跡,可以拚湊一下這款產品原來面貌。簡單說,是一款類似於美拍或秒拍的短影片APP。時至今日,不少此前的微視內容鏈接已經被後台刪掉,隻保留了微視的海報頁面。

當年微視的產品部總經理邢巨集宇,如今已成為58同城CTO;BD負責人徐志斌也成為微博易的VP。

在現在看來,微視的出現和消逝有產品運營的問題,也有一些外部因素。

微視的誕生,是在新浪微博與騰訊微博結束實質性競爭之後。兩家微博的競爭結果,從新浪的角度看,是新浪微博完勝,但從馬化騰的角度看,儘管騰訊微博始終稍遜一籌,但騰訊狙擊新浪微博的使命,早已被微信提前完成了。

當時,Twitter旗下,一款6秒短影片產品Vine誕生,2013年8月,這款產品用戶量達到4000萬。騰訊嗅到了短影片的機會,並打算重新做一個影片版的“新浪微博”。這才有了騰訊微博整個團隊100多人在邢巨集宇的帶領下全部轉移,開發微視。

從2013年到2014年,微視整整做了1年多。當時負責BD的一位朋友表示,微視用戶量最高的時候將近2000萬,短時間內做到這樣,在同類產品中,算是比較好的成績。

如果你注意觀察就會發現,微視是屬於騰訊OMG事業群,網絡媒體事業群。當時出現了一個大環境上的變化:優酷、愛奇藝等長影片平台快速爆發。集中資源應對更大的競爭,才是OMG首要關心的事。

後來的結果,大家就都知道了,微視被戰略放棄。

微視出現的太早,帶有一種先烈的印記。而且,在產品自身和運營方面也有不少缺陷。比如不太好用、不好玩、產品體驗較差等等。

微視粉絲最多的紅人羅休休此前曾經對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回憶,濾鏡、字幕等用戶高級需求都更新的比較慢,但那時注重美拍效果的美拍已經迅速抓住了女性用戶。“我給他們提過這些意見,但是你知道,騰訊太大了。”

2014年年底開始,羅休休影片的播放量和評論量開始下降,這個時候,羅休休及時將自己的影響力逐漸遷移到了美拍、微博、淘寶。

從OMG換到SNG,騰訊補貼30億,傾斜全平台資源

在微視一位資深運營看來,第二款微視產品跟現在的幾款短影片相比,最大的區別在於,當時主要是給大家看的,而不是給大家拍的。它特別側重於讓用戶通過微視看一些明星的生活,所以,當時的運營也是從明星入手。

比如,微博曾專門打造《明星每日微視播報》,包括謝娜、何炅、李易峰、阿雅、金志文、范冰冰等明星都紛紛入駐。

“這樣運營的結果確實很有用戶量,但是拍攝的人比較少,拍攝的精品短影片也比較少,那些能夠推薦到首頁的,一般都是經過剪輯,專業影片團隊做的短影片。所以,大家都沒有找到那種社區參與感。”

更何況,微信剛誕生的時候,用戶拍攝短影片是沒有模板的,很多用戶都不知道拍什麽。這就是為什麽秒拍誕生比小咖秀要早,但卻是後者首先走紅的原因。就像抖音給用戶提供創作的BGM一個道理。

相比第二版微視,如今的微視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首先是換了清晰的LOGO,顏色上比較靚麗,而且,跟影片的三角符號也對應一致。

但更值得關注的有兩點:第一,新的微影片屬於SNG(社交網絡事業群),也就是跟QQ、微信等社交媒體同屬於一個大事業群下,而非原來的網絡媒體事業群。從這點變化就能看出,騰訊真的將微影片作為一個社交產品來打造,並且傾斜了全平台資源。

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獲悉,如今微視的內容創作者篩選都由企鵝號把關。

2017年11月,企鵝號成為騰訊“大內容”生態的重要入口,內容創作者生產的內容可以通過微信、QQ、QQ太空、騰訊新聞、天天快報、QQ瀏覽器、應用寶、騰訊影片、NOW直播、全民K歌等十大平台進行分發,每天覆蓋超過100億的PV。

而上述這些應用都將成為微視導流的入口。你會發現,在黃子韜成為微視代言人之後,騰訊QQ音樂的背景上面都是這樣的硬廣;就連周杰倫的《等你下課》也在微視進行首發。

為了在短時間內找到大量頭部內容創作者,各大微信群廣撒消息,招募紅人和MCN機構。

第二版微視為了扶持紅人,會給了許多“優惠”,比如廣告收入全部由紅人取得,微視並不分成,這對於紅人們非常重要,才運營沒過多久,羅休休就開始盈利了。

新版微視的分成,是直接給予補貼。

從這幅圖上看出,補貼總額共計30億元,時間為今年的4月到8月。具體的補貼標準分為3個等級,S級補貼標準為1500元/條,A級補貼標準為500元/條,B級補貼標準為140元/條。

都說這張圖是傳聞,但騰訊官方一直沒出面否認,反而對這張截圖被各大媒體引用而樂見其成。

另外,在小娛的微信朋友圈還看到,這樣的消息:

單獨找優質藝人進駐微視影片,有抖音粉絲超過100萬,微博粉絲超過30萬的藝人偶像,最低結算政策如下:1、最低:2500元/條,每月至少12條,不設上限;2、最高:7000元/條,每月至少10條,不設上限;推薦朋友,有額外獎勵。

在直接招募中大概有19個一級分類和將近100個二級分類。根據騰訊官方公告,全球已經有超過100多個原創內容創作機構跟微視取得聯繫,單個達人账號最高月收入突破12萬。現在已經有不少明星,開始從新浪微博上導流,邀請微博上的粉絲去關注自己在微視APP上的账號。

這次騰訊微視作為《創造101》官方指定短影片APP,將全程記錄和支持選手成長,微視不僅邀請了所有101選手入駐,還設立了《創造101》 微視專屬點讚通道,用戶每天可為喜愛的選手點讚11次。

此外,MCN機構方面也在去年年底和今年1-2月份全面入駐。

抖音自己想做平台上紅人的MCN機構,跟其他MCN存在一定競爭關係。因此,對那些入駐抖音的外來MCN機構比較強勢,甚至規定,不允許MCN機構跟抖音紅人有接觸。但微視不一樣。

雖然現在微視的數據不怎樣,但只要邀請,MCN機構一定會入駐。畢竟,誰都不會錯過流量,多一條管道就意味著多一份收入。

“看起來,騰訊下的決心還挺大。希望能夠起來。”一位MCN機構的朋友表示。

這是一次完全的反擊!

打開微視,你的第一反應是,傻傻跟抖音分不清楚。不管是微視的內容,還是頁面設計,點讚、評論等按鈕的位置,甚至產品理念,微視都跟抖音極為相似。

(左:微視;右:抖音)

有人評價,微視就像當初的騰訊微博,只是一款防禦性產品。通過模仿,超越,最後狙擊對手,一直是騰訊的長項。在幾天前,騰訊文檔上線,獲馬化騰點讚,石墨文檔回應:我們被長期研究和重點參考。

騰訊一位技術工程師表示,(微視)這是一次完全的反擊,而且勝算極大。他的信心並不來自於騰訊在這場戰役中投入多少錢,而是認為,抖音本身的護城河並非牢不可破。

正如此前有人評價,抖音的好看,千篇一律。不少短影片的人都覺得,抖音的模式並沒有很難複製,只要有紅人,給一個BGM,給予補貼,開放流量入口,完全可以爭過來,正如現在很多入駐抖音的MCN機構同樣入駐微視一樣。

前一段時間,相關部門對今日頭條旗下幾款短影片以及快手進行多次整改,不僅永久關停內涵段子,還讓快手APP在安卓以及IOS系統下架一周,政策從未如此之嚴。

新版微視的推出,雖然沒有趕上一個很好的政策環境,但卻趕上了一個很好的成長環境。畢竟,短影片已經是大勢所趨,微視相當於順勢而為,而是其他競爭對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監管和整改,一度受挫。對於微視來說,這恰恰是機會。

這麽說,微視絕對安全麽?不見得。

一位互聯網分析師稱,抖音能做的事情,快手能做,騰訊也能做。所以,這件事情,隻取決於騰訊的決心。而騰訊無非面臨兩種選擇,要麽就是把快手拿過來做大,要麽就是把自己的微視做大。

“微視的團隊在騰訊內部不一定有話語權。騰訊的邏輯是,誰能做好我就把誰扶起來。之前就有過這樣的情況,比如某事業部做了一款產品,投資部就立刻找到總部說,我們已投了一個類似的產品,前面做產品的團隊立馬就被砍掉了。”

再比如,騰訊某高層說,遊戲直播很重要,所以,就把遊戲直播中的前三名全都投了,而且,自己又做了一個。所以,對於騰訊內部孵化的產品來說,不一定說做好就能做好,高層的決策,內部策略轉移風險還是很大。

更何況,進入2018年之後,新的技術在快速迭代。不久前,前蝦米音樂、酷狗音樂高管創業項目動次短影片就開始支持多格呈現,且多人同時創作的短影片。再往長遠一點看,微視的競爭對手其實遠不止抖音、快手這些同行對手,任何能夠爭奪用戶時間的產品都是競品。

“2018年短影片會死一大片,純內容模式太重了,現在早就已經過渡到電商模式,甚至到新零售的模式了。說不定來自跨界產品一個神龍擺尾,就把現在這幾個短影片巨頭給滅了。”一位音樂短影片創始人表示。

所以,在短影片這條路上,鹿死誰手,現在都還很難確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