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知否》裡的小公爺為何會落榜?看看宋代科舉制度就明白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滄海明月生

正在熱播的大劇《知否》,講述了官宦庶女盛明蘭的勵志傳奇,劇中俊男靚女雲集,感情戲也頗令人矚目。其中,盛明蘭的初戀小公爺齊衡,靠著溫潤如玉的人設,一經出場,便吸粉無數。

齊衡的母親是平寧郡主,他既是齊王府的二公子,也是汴京城有名的才俊,素有人中龍鳳的美譽,妥妥的富二代加癡情美男加超級學霸的綜合體。

但這樣高端的配置,也無法回避小公爺在第一次科舉時落榜的尷尬。

在劇中有這樣一幕:小公爺、顧二叔、盛家的兩位少爺,都去參加了科考,但到了放榜那一天,小公爺和顧二叔都落榜了。

顧二叔是因為替人打抱不平,而小公爺為什麽也會落榜?

一、歐陽修的改革

《知否》原著是歷史架空劇,沒有明確交代時代背景,不過根據東京汴梁、老皇帝無子被群臣逼立太子等劇情,基本可以確定小公爺參加科舉那年,是在宋仁宗當政時期。

宋仁宗是北宋的第四任皇帝,也是一代賢君。其朝中的文臣燦若星辰,而這批人裡,能直接給小公爺的成績造成影響的,就是一代文宗歐陽修。

歐陽修任科舉考官時期,倡導言之有物平實厚重的文風。

這種文風偏哲理思辨,思想性大於觀賞性。而小公爺之所以有人中龍鳳的美譽,多半是憑著文章中的辭藻音律見長,遇到這類考官,也會一籌莫展。

果然,劇中對小公爺文章的評就論是辭藻華麗卻缺少筋骨。

二、科舉製的變化

此外,宋代的科舉制度,較此前也有相當大的變化。

科舉制度首創於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經過近400年的演化,到了宋太祖趙匡胤統治時期,在原制度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對考試的程式和形式予以了完善。

1.防考場作弊

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朝廷下詔廢除唐代的公薦製,所有考生通過科舉應試,不得作弊,違者“重置其罪”。

2.防閱卷徇私

到了宋太宗時又新出一招:考試完畢後,將試卷上考生的資訊全部用紅紙糊起來,使閱卷者不知考生的身份,以避免徇私。(直到今天,高考還沿用這種方法,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

隨後發現有考生在試卷中作標記、暗語等,閱卷者還可以通過事先約定的暗號來識別考生。

到了宋真宗時期,朝廷直接放出大招:由專人依據試卷原文謄抄一遍,交由校勘官核對,確認無誤後再交由副考官核定。

最後,朝廷還煞費苦心的增加了禦前殿試環節。即中榜者匯集於殿前,由皇帝親自出題,隨機應對皇帝的提問,中選者方能晉級為進士,進士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

不過這些對於貴族出身的小公爺而言,基本可以忽略,除了文風套路不符,穿越回宋朝,如果真有小公爺落榜,應該歸結於下面這個原因。

三、抑製政策

隋唐時代的科舉還遺存著門閥之風,即政治上的人事任免幾乎被世家壟斷。

宋太祖立國後,鑒於前朝衰亡的教訓,有意在錄取時抑製世家子弟:“食祿之家,有登第者,禮部具姓名以聞,令複試之。”,凡是官員的孩子,考中者還要重新登記名冊,再考一次。

一方面朝廷對世家予以壓製,另一方面又為寒門子弟打開了方便之門,當時天下戰亂方定,一些地域偏遠的農村學子因為沒有路費,不得已放棄了考試。

針對這種現狀,開寶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特意下了一道詔令:為四川、湖北等偏遠山區的考生發放考券。憑著這張券不僅可以免費使用驛站的車馬,還能食宿全包,一路抵達京師。

這樣政策的制定,對小公爺這類人至少造成了兩處影響:考試難度增加了和競爭對手增多了。

更何況,當朝皇上他爹宋真宗,還以帝王之身親自熬製心靈雞湯,將天下讀書人撩撥得那叫一個踴躍,這碗雞湯的名字叫《勵學》: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意思很淺顯,放到現在也很勵志。

四、寒門學子的春天

在一千年多年的科舉歷史中,宋代是對寒門學子錄取比例最高的朝代。

有學者統計,兩宋三百年間,通過科舉錄取的進士人數超過10萬人,是唐至五代時期的近10倍,元代的近100倍,明代的近4倍,清代的3.8倍,在這10萬名錄取的進士中,平民出身的佔據50%以上。

根據南宋時期的《登科錄》記載: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朝廷錄取了601名進士,其中平民出身的417名,官宦子弟184名,這個差距證實了當時的政策確實存在傾斜。

宋代以後,科舉落榜已成了文人生命裡的尋常。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連個秀才都沒混上,《儒林外史》裡的范進,耗費了大半輩子考中個舉人,還高興的發了瘋。

清代康熙年間山東的一個老頭,從19歲那年一直考到老,75歲病死時還是個入門級的童生,他就是《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和這些人相比,小公爺只不過落榜一次,簡直就是錦鯉附體,人生開掛。

故去的武俠泰鬥金庸先生,生前曾對媒體說,如果可以穿越,他最希望回到宋朝,因為那是文人最好的時代。

這話聽起來沒毛病,不過老先生是浙江海寧的望族出身,真要是回到宋朝,結合上文所述,他所面臨的科舉壓力,並不比小公爺少。

參考資料:《宋史》、《登科錄》、《中國科舉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