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清朝武士的腰刀是反佩的?

其實查看一下清朝的武士畫像,八旗兵的腰刀越是反佩的,也就是刀柄衝後刀鞘衝前。

但是這個習慣越往後就越沒落了,到了嘉慶以後也最終變成了刀柄充前,刀鞘往後的這個佩刀法了。

所以“反佩”這很明顯就是滿人以前的佩刀傳統,這種佩刀法有個特定稱呼,叫“太平腰刀”(不過這是評書裡的說法,沒有正史論述)。這是早期八旗騎兵的專屬佩刀方法。

這種佩刀的方式最大的優點在於,便於騎兵運用戰刀。

衝鋒的時候,刀柄往後不易脫落傷到戰馬。而且俯身馬背抽刀更方便,比正佩拔刀,少了一個翻轉手腕,將刀尖衝前的戰術動作。

因此八旗的騎兵之所以稱霸十七世紀,單就這個腰刀反佩,在和敵方騎兵短兵相接之時,少一個戰術動作,自己的刀就能先砍到對方,佔據了戰場主動性。

所以八旗兵入關以後,把這種佩刀法就帶到了宮內,早期宮內的侍衛幾乎也都是這種反佩腰刀的習慣。

然而正佩腰刀原本就是步兵的傳統佩刀法,中原步兵數千年得出的結論。

因為步兵若是反佩刀,那就比較危險了,敵人若是出現在身後,就是授人以刀了。步兵沒有快速衝擊的動作,正佩腰刀不擔心刀掉落,而且正佩可以時刻握住刀柄,掌握著腰刀的控制權。

因此反佩腰刀的方法根本不適合步兵,前期清朝宮廷內的親兵侍衛,反佩腰刀近百年,都沒有發現這個反佩刀法有什麽問題?

原因是根本沒有短兵相接的情況發生,直到嘉慶年間發生了一件大事,讓侍衛們反思步兵反佩腰刀是多麽危險。

嘉慶18年,天理教衝進皇宮,侍衛們才發現一著急連佩刀都抽不出來,不但原來可以簡略的戰術動作沒有發揮作用,而且還多了一項戰術動作,那就是要摘下佩刀,再轉過刀柄,抽出腰刀。整整比敵人慢了兩個戰術動作,徹底失去戰場主動性。

這次天理教闖宮,最後是皇次子綿寧(也就是後來的道光帝)用鳥槍打死了兩個天理教徒後,由鎮國公奕灝調來火器營、健銳營兵入宮才剿滅的。

所以再後來基本上步兵反佩腰刀的情況幾乎逐步就消失了,但是武將和騎兵仍然是習慣反佩腰刀的。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