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城施工挖出護城河,翻出的卻是兒時的城事記憶

文/馬亞利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近日,三台出了條大新聞,潼川南門古城牆外施工處挖出了一段石拱橋和護城河。挖掘出的護城河最寬處5米,最窄處3.7米,護城河兩岸由條石和鵝卵石堆砌而成。經考古專家的初步鑒定,可能是明代嘉靖八年培修城郭時所建,後因城南碼頭經濟發展,護城河改道而廢棄。

護城河挖出來後,再次給三台厚重的歷史文化添上神秘色彩, 對於這段護城河,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下南街人,也多多少少了解一些。

小時候,我們經常在南門城牆外玩耍,出南門向左百米處有座兩層樓的吊腳樓,吊腳樓有百年歷史,樓裡住著居民。吊腳樓後有一潭池水,每逢大雨過後池水暴漲,總有些男孩子拿上門板、木塊一類到水裡當船劃水玩。一九八一年曾發大水,淹至吊腳樓,水也淹到城門口,差兩三米就進城了。那些天,城門口,穿蓑衣的,戴鬥笠的來了又走,走了又來,城牆上每天都有上千人聚集在這裡觀水。

那次漲水,南門外住的親戚們搬到我家來避水,於是我媽天天忙著給大家煮飯,我們呢每天都到城門口觀看水位變化。水剛退至吊腳樓處,一群半大男孩子撲騰撲騰就跳進水裡,幾個女孩子也跟在後面看稀奇,半大的男孩子們在吊腳樓下玩水時居然逮到了幾條金魚,這些金魚都是漲水時從主人家魚缸裡跑出來的。

從城門直出,南河邊有個碼頭,位置在今梓州渡那裡。一艘小船是連通縣城與南寺壩的重要工具。水性好的男孩子調皮,游泳時總愛去扶船邊借力,而行駛的船邊有旋流,很容易把人吸到船下,為了安全,擺渡人總會佯怒的舉起籇杆去驅趕他們。在岸邊則密密地停靠著一排木船。

當時陸運還不發達,水運佔用非常重要的地位,航運社在在縣裡也是一個大企業。夏季河邊散步的時候,看船上航工生活、河邊漁者垂釣也是一種享受。

再往左走至東門口,那裡又有一段護城河和石橋。石砌的河溝,水一年四季潺潺而流,好長一段距離,經豬市壕直達南河。當年我們到煤建公司拉蜂窩煤時都要從那裡經過,每次去,母親就會叫上我們姐妹,一是去排隊,二是母親拉煤時我們姐妹就在後面推。每次走東門外過,幼小的心總是害怕,因為東門外還是大片菜地人煙稀少。

出南門向右二十米左右,在釀造廠門前有條水溝,本是護城河一段,由於後來改造截斷了水流,我們只能叫它城壕溝了。釀造廠的碳渣和居民們的垃圾都倒在這裡,一年四季雜草叢生,溝裡長滿了水蓮花,水深處有一米多深。

當地五一菜蔬隊的菜農們將水引去灌菜,城壕溝水和老西門外的西溪河的水本是相連接的,西溪河水在老西門外就開始分流,一股水由斷橋經九曲河直流向南河,一股水隨環城路小河而下。環城路呢大約就三米多寬樣,環城路下的小河溝則有兩米寬左右,小河溝對邊則是曲江菜蔬隊。

改革開放後,幾經修路,東門的石拱橋,南門的城壕溝早已掩埋,但兒時城牆上放風箏、城壕溝裡劃船玩、城牆縫裡掏岩燕的情形都還留在記憶中。

如今,隨著三台旅遊開發,沉睡在地下的南門護城河又重見開日,也許,東門外那段也會再見天日了。但修複記憶與發展產業,現代城市與恢復古建如何融合而讓歷史自然與人文經濟相協調或許是我們所最期盼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