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甘肅定西車道嶺林場40年不懈播綠

車道嶺林場是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惟一的國有生態公益型林場。經過林場職工40多年的不懈努力,昔日的荒山如今滿目蒼翠,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它是定西乃至甘肅省乾旱少雨同等條件地區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一面旗幟,見證了隴中旱塬生態環境的巨大變遷。

位於甘肅省定西市城北40公里處巉口鎮境內的車道嶺林場,昔日盡是光禿禿的荒山,如今森林覆蓋率已達80%以上。

一年栽樹6000株

75歲高齡的車道嶺林場老員工王宗剛是甘肅省榆中縣甘草店鄉車道嶺村人,他的家距離車道嶺林場只有一公里路程。已經退休27年的他,疾病纏身、出行困難,可仍像把“魂”丟在了車道嶺林場一樣,時不時地要去看看這個奮鬥了半輩子的“家”。“習慣了,來這裡看看樹,摸摸草,看看藍天,聽聽鳥叫,心裡舒服,感到是一種安慰。”

在老人家裡寫字台玻璃板下有一張黑白集體照片,儘管已經老舊得有些泛黃,可他還是小心翼翼地珍藏著,每天都要用手摸摸這些老照片。“這是我們一起進場子時的老同事、老戰友,我們一起平整地塊,一起育苗、植樹、種草、護林,一個鍋裡吃飯,一個窯洞裡避雨,一個草棚裡休息……”每當有人來訪,老人就指著老照片,滔滔不絕地講述昔日他們一起植樹造林的故事。

響應國家號召,根據當地黨委政府安排,1959年10月,車道嶺林場組建,17歲的王宗剛便和劉兆海、麻潤珍、劉效愧、劉漢英5人成為車道嶺林場的第一批建設者。

沒有場房,就借住在半山坡農戶廢棄的土坯房裡,土炕上不要說被褥,連一張草席也沒有,幾個人蓋著一床被子。遇上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幾個人換著用洗臉盆接水擋雨……

當時最困難的當屬育苗和植樹了。育苗沒有樹種,怎麽辦?他們就采取為當地老鄉義務修剪樹木的辦法,把剪掉的樹枝拿回來扡插育苗。“一缺錢,二缺技術,全憑自力更生,全憑老經驗、土辦法。大家只有一個念想,就是把林場發展好,把苗木育好,把樹栽活栽好。”

在兒子王富軍的記憶裡,父親王宗剛愛場愛樹勝過愛家愛孩子。在距離家10公里遠的朱家店綠化基地上挖反坡台、植樹造林時,王宗剛乾在那裡、吃住在那裡,難得在家裡和妻子兒女一起吃個團圓飯。王富軍最深刻的印象是,父親一出門十天半個月不回家,偶然回一次家還是晚上家裡已點上油燈的時候,一回家便倒頭睡覺,天麻麻亮又出發了。

一個人,一頂草帽,一套黃軍裝,一把鐵鍬,一年栽樹6000株。從進場至退休,王宗剛從帥小夥變成了耄耋老者,他花費30多年心血栽樹15萬株以上,至今成林樹木達5萬株以上。

就是因為有像王宗剛這樣的一代又一代林業人的艱辛付出,才有了今天的青山蒼翠、林草繁茂的好環境。如今,車道嶺上的大小8座山梁、50多條溝灣、總面積13050畝的土地已全被茂盛的樹木覆蓋,楊樹、杏樹、榆樹、山毛桃、檸條、油松、側柏、核桃、文冠果等,長勢喜人。

甘肅定西車道嶺林場

悉心管護一片片綠色

當王宗剛於1991年從植樹造林的崗位上退休後,兒子王富軍又接過父親的鐵鍬加入植樹造林的隊伍。27年來,自行車換了3輛,摩托車換了2輛,一年光在林業工作的路上騎行就有1.5萬多公里。他的同事高學功,也從老父親高向貴手中接過造林綠化的接力棒,與他一起奮戰在車道嶺林場。24年間,他們精心育出高品質、高標準的苗木,目前,他們的苗木不光暢銷定西各縣,還供應附近的會寧、榆中等地。

“造林難、管護林更難”。王富軍、高學功等林場人深知栽植綠色的不易,更知道管護綠色的艱辛。為了保證樹木成活,他們守護在山上、吃住在山上,20多年來,像管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悉心管護著一片片綠色,守護著車道嶺的生態屏障。

複退軍人劉莉1991年進入車道嶺林場後,就把青春年華貢獻給了這裡的土地和土地上的綠色。

2013年年底,40多歲的劉莉在林場夜間值班期間,因一氧化碳中毒而燙傷了右上肢,她克服兩次植皮手術時的劇烈疼痛,克服手術前後及康復時生活的不便,仍堅強地奮鬥在綠化工作第一線。

讓森林資源創多重效益

“林場發展了,職工的造林技術更成熟,經驗更豐富,再加上能吃苦,敢於擔當作為,如今我們也能和一些企業、公司競標造林工程了。”林場負責人陳正斌告訴記者,他們采取“走出去、抓項目、包工程、保吃飯、促和諧;留下來、抓管理、包生產、保資源、促發展”“兩條腿”走路,讓林場走出了困境,也成功探索出車道嶺林場獨特的發展路徑,年承包造林工程植樹造林均在千畝以上,有時多達兩三千畝,甚至四五千畝。如今,通過承包工程和出售林場果園的果子及苗木,已經能貼補上20多名員工的工資差額,林場發展步入了良性循環。

“我愛綠色,也愛車道嶺這個奮戰了28年的崗位”“我是車道嶺人,要為車道嶺乾一輩子”“栽樹26年,看著荒山變綠洲,一生無怨無悔”“這裡就是我的家,我愛林場如愛家”……行走在茂盛的林場裡,徜徉在山溝梁峁的綠色海洋裡,王富軍、尹祥、張軍、杜富等這些臉上刻滿風霜的車道嶺林場員工用詩一樣的語言,表達著對綠色、對自己工作的熱愛。

“我們植樹播綠,為車道嶺和安定區築起了‘生態屏障’,也為隴中打造了旅遊資源,我要有效利用好這些森林資源。”面對此山此景,陳正斌有了新想法,他準備與有志於旅遊開發的人士進行密切合作,把豐富的森林資源轉化為旅遊資源,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