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魏國第一個稱王的君主:力戰齊國、秦國,結果怎麽樣?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徐州相王,指的是戰國時期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惠王並改此年為後元年。由此,對於齊威王來說,成為齊國第一位稱王的君主。與此相對應的是,魏惠王也成為魏國第一位稱王的君主。眾所周知,在戰國七雄中,魏國和韓國、趙國一樣出自晉國。在魏惠王之前,魏文侯、魏武侯這兩位君主都沒有稱王。作為魏國第一個稱王的君主,魏惠王在位期間力戰齊國和秦國兩大強國,結果怎麽樣呢?

首先,根據史料記載,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又稱梁惠王,《竹書紀年》作“梁/魏惠成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孫,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由此,在戰國七雄中,魏惠王的在位時間是比較長的,僅次於秦昭襄王等君主。眾所周知,在戰國七雄中,魏文侯率先推行了李悝變法,魏武侯時期又打造了精銳的魏武卒。在魏文侯和魏武侯建立的基業下,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國鼎盛時期,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大梁(今開封西北)後,魏國亦稱梁國。雖然魏惠王將魏國的霸業推向頂峰,但魏國的衰落也是自此開始。

公元前368年,魏惠王即位後就對韓國、趙國發起了進攻。因為魏國實力的領先,所以魏國擊敗了韓國和趙國。但是,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這也意味著三晉聯盟的破裂。在魏惠王之前,齊國對於魏國時比較臣服的。不過,伴隨著自身實力的增強,齊國逐漸開始挑戰魏國的霸主地位。至於另一邊的秦國,在秦孝公即位後,推行商鞅變法,也在實力增強後開始和魏國爭奪河西之地。由此,對於魏惠王在位時的魏國,面對著和齊國、秦國兩線作戰的問題。眾所周知,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

但是,對於魏國來說,一方面認為自己的實力更強,所以敢於力戰齊國和秦國。另一方面,對於三晉中的韓國和趙國,魏國的策略也是搖擺不定,這導致韓國、趙國沒有一直和魏國站在一起。比如在桂陵之戰中,魏惠王派遣大軍進攻趙國都城邯鄲,對此,齊威王派遣大軍救援,通過圍魏救趙擊敗了魏國。就桂陵之戰來說,體現出了齊國實力的崛起,也是魏國中原霸主地位松動的開始。在桂陵之戰後,魏國又轉頭進攻韓國。而這,又為齊威王提供了乾預的理由。於是,在馬陵之戰中,魏惠王損失了10萬精銳的魏武卒,龐涓等大將也戰死沙場。

最後,另一邊,公元前330年,秦軍敗魏軍於雕陰(今陝西甘泉南),迫使魏惠王獻出河西之地。次年,秦軍又攻佔魏國的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西)、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曲沃(今三門峽市西南)等地。由此,在筆者看來,因為魏惠王遷都大梁,並且將主力用在中原戰場的爭霸中,所以其在河西之地的兵力也相對薄弱了,這促使秦國得以奪取河西之地,並且繼續對魏國的疆域進行蠶食。此外,魏惠王在位期間還和楚國這一大國交手,結果也遭到了一定的損失。總的來說,作為魏國第一位稱王的君主,魏惠王在位期間,“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裡,南辱於楚”,導致魏國開始衰落。對此,你怎麽看呢?

文/情懷歷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