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兒童用藥常見七大誤區

兒童處在生長髮育時期,組織、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尤其是兒童肝、腎等臟器發育不完善,酶系統未建立,排毒解毒功能差,其葯代動力學過程、藥物效應與成人相比有較大差異,因此,家長給孩子用藥需謹慎,不得擅自給孩子用藥。每年都有家長用藥錯誤導致孩子出現不可逆損傷甚至死亡的新聞見諸報端,為呵護每個寶寶健康成長,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齣兒童家庭用藥七大誤區。

誤區一 擅自用藥

由於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許多家長喜歡從網上獲取各種「醫學、藥學知識」,一旦孩子有了疾病癥狀,首先想到的不是問醫生,而是問「度娘」,或是發朋友圈求助,從各種育兒群得到建議,然後自己給孩子「對症下藥」,結果輕者延誤了治療時機, 重者造成藥物中毒。

藥師建議:網路魚龍混雜,無所不有,要學會甄別,正規醫院才靠譜,在及時送醫,避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誤區二 過多預防用藥

有不少家長平日沒事喜歡給孩子喝點板藍根、利巴韋林(病毒唑)噴劑來預防流感。俗話說,是葯三分毒,專家建議:葯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點滴。


誤區三 亂用抗生素、解熱鎮痛葯

孩子感冒發燒 , 許多家長則盲目使用抗生素,臨床藥師提醒您:一般的感冒發熱不要上來就用抗生素,非用不可時,也應首選青黴素。長期使用鏈黴素、新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抗生素,會對聽神經造成影響,引起眩暈、耳鳴,甚至耳聾;使用氯黴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8歲以內的孩子,特別是新生兒,服用四環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齒變黃,並使牙釉質發育不良;喹諾酮類藥物可影響軟骨發育。此外,解熱鎮痛葯忌濫用,發熱的兒童在沒有查出病因前,不能隨便使用解熱止痛藥,這樣會掩蓋病情,妨礙正確診斷,耽誤治療;特別是幼兒高熱時,如果使用解熱止痛藥不當,還會引起出汗增多、體溫突然下降而發生虛脫。


誤區四 亂用止瀉藥

腹瀉病為多種病原、多種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一組疾病,是兒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營養不良的重要原因,兒童腹瀉發病率較高, 治療應根據脫水 、電解質紊亂程度適當給予液體療法、飲食療法及控制感染等措施。亂用止瀉藥, 用後腹瀉雖然減輕,但因腸道吸收毒素增加,可引起全身的中毒癥狀。


誤區五 亂用中藥

中藥的安全性相對西藥大一些, 但如果隨便服用同樣可導致對嬰幼兒健康的損害。例如:魚腥草、金銀花、板藍根等屬於清熱解毒藥,幼兒脾胃稚嫩,清熱解毒藥吃多了易引起脾胃虛寒,可致食慾減退、體瘦、神疲少動、腹瀉、腹痛、腹脹等。且中醫認為感冒有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之分,性味苦寒的中藥對風熱感冒有效,而對於風寒感冒則不能應用,除此之外,有些中藥中含有鞣質、生物鹼、揮髮油, 可能加重嬰幼兒的肝臟負擔,損害肝功能等,因此中藥不能濫用。


誤區六 隨意進補

有些家長把微量元素、維生素和丙種球蛋白當作「營養葯」。一些家長把此類葯長期超量給小兒服用,追求多多益善、越多越好。維生素類藥物雖然毒性小,出現反應緩慢,但長期盲目使用也會產生人體內維生素不平衡,影響機體正常功能,造成維生素在體內蓄積過多而中毒。血液大量鈣劑會造成骨骼的過早鈣化,影響了兒童的正常生長髮育。大量營養滋補品,因含激素或類激素物質,過多會造成內分泌功能紊亂, 形成早熟或影響發育。

誤區七 糖水服藥

中藥其味苦澀,小兒不願服,父母便用糖水矯正口味。殊不知,糖中有較多的鈣、鐵等礦物元素,可與中藥中某些成分起化學反應,並在胃液中凝固變性,繼而混濁沉澱,致使療效大打折扣。有些藥物恰恰是利用苦味來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而發揮療效的,若在葯中加糖,效果不佳。此外,糖還可干擾微量元素與維生素的吸收,抑製某些退燒藥的作用, 降解某些藥物的有效成分。總之,糖水服藥不利於治病,最好用白開水送服。

作者:柳州市婦幼保健院 楊妮

來源:北兒集團用藥顧問中心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