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他們在不同年代、不同國度中閃耀,卻最終匯聚,攪動了文藝江湖

世界讀書日馬上要過去了。在今天,讀書的信息難得在網絡上狂轟濫炸了一次。當“讀書”成為一種口號,一種標榜自我的姿態時,這場閱讀狂歡似乎就變得有些可疑。閱讀真的離我們更近了嗎?

基於此,文景不打算在今天單純推薦書單給諸位,而是想要推薦幾個在之後的閱讀中理應遇到和感念的名字。這些名字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中閃耀,卻最終匯聚,攪動了文藝江湖。

文章很長,希望你能耐心讀完。哪怕之後不會閱讀他們的作品,也相信在今天讀完這篇文章的你,能有所得。

1901年,積貧積弱的晚清正處在國運的節點。一方面是不斷地割地、賠款,另一方面,清政府掀起清末新政的改革,教育上廢除科舉、興辦學堂。這一年,8歲的梁漱溟就開始接受西式教育。按照這個軌跡,他應該會成長為時下炙手可熱的“洋派人才”,恐怕他自己都未曾預料到,他日後會成為“中國的最後一個大儒”。

同年,16歲的周作人在家鄉接受了私塾書屋(著名的“三味書屋”)的傳統教育後,又到南京進入江南水師學堂,接受西式的全英文授課,並於畢業後考取日本公費留學。留學期間,他和哥哥魯迅一起出版翻譯了《域外小說集》等。儘管銷量不佳,但其翻譯才華,已經初露光芒。

1911年,周作人學成歸國,在新文化運動中大放異彩,成為弄潮兒。他先後擔任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創辦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希臘羅馬文學史、歐洲文學史、近代散文等課程。同時,他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並提出“文學革命”、“思想革命”的主張。這一時期也是他的創作鼎盛時期,出版了《自己的園地》等。

1910年東京留學時期的周作人。出自孫鬱、黃喬生主編《知堂先生》。

周作人與家人1912年在紹興。前排右一為羽太信子手抱周豐一,後排右一為周作人。出自鮑耀明編《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

1923年9月30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懇親會攝於北京城南龍樹寺。圖片來自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

1916年,僅有中學文憑的梁漱溟,憑借提出“東土學術”“惟在佛法”的《究元決疑論》被蔡元培破格聘請來到北大教授哲學。他開設的“儒家哲學”注冊學生九十多人,實際聽講者約二百人,一院紅樓教室容納不下,不得不遷往二院馬神廟階梯教室。哲學家馮友蘭、文學家朱自清、史學家顧頡剛、社會學家孫本文等都是當年聽講的學生。

梁漱溟致范源濂(靜生)、蔡元培(鶴卿)的信,及范源濂介紹梁漱溟見蔡元培的名片。

梁漱溟與北大同事在中山公園合影。左起為雷國能、李大釗、梁漱溟、張申府。

1918年,梁漱溟的父親梁濟在60歲生日前夕投積水潭自盡,自盡前寫就《敬告世人書》:國性不存,我生何用?在梁濟投湖三日前,曾在家門口問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裡去的。”“能好就好啊!說完梁濟就離開了家,三日後傳來死訊。梁濟的自盡及其所持文化保守主義,令梁漱溟大受震動,也促使他回歸儒家文化。

梁濟殉道引起思想界的熱議,摯友彭翼仲作銘立碑於積水潭畔南岸普濟禪林寺山門外土坡之上。圖為親朋至交於碑前留影,左二為梁漱溟,右起第七人為彭翼仲。該碑1966年“文革”中被毀。

同年,他在北大開設孔子研究,1920年,在北大講演《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批評新文化運動過於西化,主張儒家文化才是中國文化複興的基石。1926年,演講《人心與人生》,這部稿子,在之後的半個世紀裡,斷斷續續地修改,直到梁漱溟晚年才最終出版,成為他的集大成之作。

本著將中國傳統文化從西方衝擊中解放出來的想法,梁漱溟將重心轉移到“傳統文化之根”——鄉村建設上。1931年,他在山東鄒平建立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直到1936年因抗戰被迫關閉,鄒平鄉村建設研究院共培育上千名學員。

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實驗被戰火打斷的這一年,在北平一個國民黨高官的府上,一名男嬰呱呱墜地。因為是“文字輩,從草頭”,因此取名“張文藝”,幾十年後,憑借“張北海”的筆名,為世人所知。他不滿一歲時,抗戰爆發,全家避居重慶,戰後才得以返回北平。張北海回憶童年的北平印象:“還有點印象的只是吃,至於‘市容’,也只是跟著大人逛的一些景觀。環城電車、東四牌樓及其一角高高在上的交通警察亭子,胡同口兒上的洋車,西直門內運煤的駱駝隊,夜晚的叫賣聲,和一些年節景象。”

離開山東的梁漱溟將鄉村建設的經驗總結成冊,1937年出版《鄉村建設理論》:“中國國家之新生命,必於農村求之;必農村有新生命,而後中國國家乃有新生命”。而後,輾轉桂林,開始寫作《中國文化要義》,歷時七年,終於在1949年出版了這本在中西之辯的大背景下,對中國傳統文化根基追本溯源的重要作品。

1942年10月18日重陽,梁漱溟五十歲生日時留影於桂林。同年,梁漱溟手書“吾生有涯願無盡,心期填海力移山”。

1946年,周作人因為抗日戰爭期間供職汪偽政權被蔣介石政府逮捕,判處14年有期徒刑。

1945年周作人受審途中,圖片來自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眾號。

而這一年,在法國,一個名叫福柯的年輕人,剛剛通過入學考試,進入法國最負盛名的學府——巴黎高師學習哲學。在這裡,他接觸到了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和尼采等德國哲學家的著作,對存在主義尤其感興趣。雖然在高師的生活並不算非常快樂,甚至因為抑鬱症企圖自殺,但是他也借此學習了心理學的知識。不論他自己是否意識到,一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哲學巨星,已經登上了舞台。

1949年,新中國建立。

這一年的1月份,周作人被釋放,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意他從事翻譯出版工作。“文革”前,他一直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制外特約譯者,此間翻譯了大量外文作品,包括日本文學經典《浮世澡堂》《古事記》《枕草子》《事物的味道,我嘗得太早了》等。

梁漱溟不願從政,於1956年移居八大處,開始寫作《人心與人生》。

也是建國這一年,張北海隨家人遷往台灣。他父親覺得他國文水準有待提高,於是請來葉嘉瑩給他補習。在葉先生的教導下,張北海對於《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熟能成誦。

1950年,福柯從巴黎高師畢業,之後在法國、瑞典、波蘭、德國等地執教,並於1960年完成了博士論文《瘋癲與非理智——古典時期的瘋癲史》。

60年代是福柯的快速上升期,除了《瘋癲史》,他先後發表了《雷蒙·魯塞爾》《臨床醫學的誕生》《尼采、弗洛伊德、馬克思》以及《詞與物:人文科學的考古學》,這些作品為他帶來巨大的聲望,一躍成為法國結構主義的領軍人物。

1965年的美國,已經在丹佛大學任教十年的約翰·威廉斯,出版了他的第三本小說《斯通納》。小說講述了密蘇裡大學教師斯通納的一生。當時的威廉斯不會想到,這部僅僅發行了2000冊的小說,在50年後大放異彩,《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大加讚賞,至今銷量已經超過50萬冊。在《斯通納》出版的那一年,一位同樣憑借出色的小說寫作被大眾熟知的作家在阿富汗出生,他的名字叫卡勒德·胡賽尼。

60年代對遠在南美的波拉尼奧來說,剛剛開始寫作的啟蒙。他在智利輾轉數個小鎮,度過了自己的童年。1968年,15歲的波拉尼奧隨家人搬遷至墨西哥城。他在那裡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期,常常逃學、偷書、跟蹤自己仰慕的作家、受虐式地寫東西、發泄式地閱讀。在自我教育中,他逐漸成長為一個毛頭詩人。

張北海也在這一時期掀開了人生的新篇章。他從台灣師范大學英文系畢業後,1962年遠赴洛杉磯攻讀比較文學。他到處打工:中餐館、馬戲團……“最驚險的是為大象表演放道具,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將一根長長的工字鋼條放到高高的木台上,稍有疏忽,大象屁股一噸半的重量砸到我頭上,我就沒命了。”

而60年代對於周作人來說是一場永遠不會醒來的噩夢。1966年“文革”開始,人民文學出版社停止給他支付稿費。又過了兩個月,他被紅衛兵抄家、遭到毒打。他兩次寫信,懇求派出所允許他服用安眠藥安樂死,但沒有收到回復。1967年,他下地上廁所時突然發病去世。

1965年6月20日留影,出自鮑耀明編《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

相比周作人,梁漱溟“文革”期間的境遇要好得多。他同樣遭受批判,被趕出祖屋,和妻子擠在一個十五平方的小屋裡,幾次被抄家。因為在“批林批孔”運動上,他表態“隻批林,不批孔”,再次遭到大規模批判。但是,他不肯屈服,仍然堅持自己的主張:“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他筆耕不輟,繼續自己的研究事業。這期間,他完成了《人心與人生》。

點擊購買《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新版套裝

《人心與人生》成書時,梁漱溟已是83歲高齡。這部著作從生物學、心理學、哲學、倫理學、道德、宗教等多個方面探討了人類生命的發展與人類的前途,是梁漱溟哲學思考的菁華。1980年,當他接受英文版《梁漱溟傳》的作者、芝加哥大學教授艾愷採訪時表示:“假定說在學術方面我有貢獻,那就是這本《人心與人生》,我盡我的頭腦、精力發揮。我的思想、主張都在那本書裡頭。”待到這本書最終出版,已是1984年。

圖為1980年8月,梁漱溟與來訪的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最後的儒家》作者艾愷談話留影。

1988年,梁漱溟先生逝世。一部分骨灰埋在了山東鄒平縣,他曾經為鄉建事業奮鬥過的地方。他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曾寫道,希望世人這樣評價他:“他是一個有思想,且本著他的思想而行動的人”

巨星隕落,新星冉冉升起。1970年,福柯正式被法蘭西學院——這所法國大學機構“聖殿中的聖殿”——聘為思想體系史教授。70年代福柯積極投身各項社會運動。他發起“監獄情報組”,為改善犯人的人權狀況而奔走呼號,與薩特一起參加支持監獄暴動犯人的遊行,不顧自身安危,前往西班牙抗議獨裁者佛朗哥對政治犯的死刑判決。

在此過程中,他不斷思考權力的深層結構及由此而來的監禁、懲戒過程的運作問題,並由此形成了他70年代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規訓與懲罰》。後期福柯常居美國,並頻繁參加舊金山的BDSM社群活動,令他感染上艾滋病,於1984年病逝。逝世前,他一直在從事《性經驗史》的寫作,並出版了前三卷,設想的第四卷未能完成。

點擊購買《福柯的生死愛欲》,福柯經典傳記作品,被薩義德譽為“這部驚人之作是20世紀後期西方文化的關鍵讀本”。

1970年對帕慕克同樣具有紀念意義。出身工程師世家的他,為了自己的文學理想,違背家人願望,從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建築專業輟學,轉而進入伊斯坦布爾大學學習新聞,並在4年後,動筆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傑夫代特先生》。

之後,帕慕克父母因感情不和離婚,這給他造成了重大的心靈創傷。他長時間閉門不出,埋頭創作,獨自與自我對話,用語言構建出一個新的世界。1982年,《傑夫代特先生》出版,並獲得《土耳其日報》小說首獎,帕慕克一戰成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