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蘇軾49歲寫的一首詞,下闋點破人生的無奈,內含千古名句

元豐五年(1082年),49歲的蘇軾被貶黃州已經三年了,但他並沒有被痛苦壓倒,而是時常出沒於阡陌之上,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期間寫下了這首《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首詞的上闕很簡單,就是對事情的描述,蘇軾在一個秋天的夜晚,他在東坡雪堂飲酒大醉,等回到家的時候已經三更天了,家中的童子已經鼻息如雷就連敲門他都聽不見了,蘇軾不得而入,於是來到江邊,倚杖而立,看茫茫夜色,聽波濤碎語。

上闕的敘事寫景,也為下闋的人生感慨造勢奠基。“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歎,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長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莊子·知北遊》“汝生非汝有也”句。意思是人的形體生命非人所自有,是天地自然賦予的。蘇軾在這裡化用此語典,意在強調身不由己的苦惱。“營營”原意是往來不息的樣子,形容世人忙於追逐名利而紛擾勞神。蘇軾借莊子之語,一方面寫出了當時動靜不得自專的真實處境和沉痛感受;一方面則是飽經世事後的理性複歸,欲尋求解脫又難以真正解脫的感傷和喟歎。

在遺憾和無奈之中,他把目光再次投向了茫茫夜空,浩浩江面。“夜闌風靜縠紋平”,夜深風靜,水波不興,如縐紗一樣平展,大自然是如此的安詳,令人警醒,又讓人陶醉。個人的煩惱憂愁、榮辱得失,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是多麽渺小而微不足道。心與景會,神與物遊,他激蕩的心緒逐漸平靜,並有了令人神往的結拍: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意思就是蘇軾想駕一葉小舟,蕩漾於江河湖海,任意東西,將自己有限的劫後餘生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深情表達了對苦悶的超越和對自由的渴望。

據說這首詞連皇帝都驚動了,可見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然而無論是群臣還是皇帝,都沒有真正懂得蘇軾。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只是作為擺脫外物牽累,苛求精神解脫,身心自由的一種比喻而已,正如李白的“明朝散發弄扁舟”。如果真要放下一切責任和關愛,隱居起來逍遙自在,那也就不是我們熟悉而喜愛的東坡先生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