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血糖監測:一定要避免這10個錯誤

本文作者:王建華

作為糖尿病治療的「五架馬車」之一,血糖監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定期監測血糖,可以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是否理想、治療期間是否有低血糖發生、了解飲食/運動及藥物治療是否有效,並為調整飲食或用藥提供依據。

但是,所有這一切的前提是血糖監測的結果準確可靠。但是大多數時候,患者都是回到家中進行自我檢測血糖,內分泌科醫生無法時時刻刻看到患者做了什麼,這之中可能出錯的地方就很多了。

為此,一定要提醒患者避免下面這些監測血糖的錯誤行為:

錯誤一:檢查前暫停降糖葯

無論是化驗空腹血糖還是餐後血糖,都不宜停葯。化驗空腹血糖時,頭一天晚上的降糖藥物(包括胰島素)應當照常應用;化驗餐後 2 小時血糖時,當餐的藥物(包括胰島素)也應當照常應用。

因為化驗的目的,就是是為了了解患者在藥物治療情況下的血糖控制情況。擅自停葯非但不能準確反映真實病情,反而會造成血糖波動而導致病情加重。

錯誤二:檢查前一天故意少吃

有些患者為了得到一個滿意的血糖檢查結果,有意識地在檢查前節食,這樣測得的空腹血糖結果可能比較「理想」,但卻不能代表平常狀態下的真實血糖水準。

因此,內分泌科醫生要記得提醒或者多問一句,患者檢查前是否如常進餐、是否有過劇烈運動、是否抽煙、是否飲用刺激性飲料(如咖啡)等,這樣再來分析檢查結果才真實可信。

錯誤三:在家打完胰島素之後再到醫院抽血化驗

一些患者先在家打完胰島素,然後再來醫院抽血,這樣做其實很危險。因為來醫院途中以及在醫院排隊等候抽血這段時間,往往人多而無法控制時間長短,如果不能在半小時內完成抽血,勢必要推遲進餐的時間,這樣很容易因進餐延遲而發生低血糖。

所以,一定不能忘記囑託患者要隨身攜帶胰島素筆,在醫院抽完血之後,立即注射胰島素,然後及時進餐。

錯誤四:測「空腹血糖」抽血時間太晚

空腹血糖可以反映患者基礎胰島素的分泌水準以及頭天晚上的進食及用藥量是否合適。嚴格地講,只有過夜禁食 8~12 個小時後並於次日早晨 8 點之前釆血所測得的血糖才算是「空腹血糖」。超過 12 小時的「超空腹」狀態以及午餐前、晚餐前的血糖都不能稱之為「空腹血糖」,其結果可能因空腹時間太久而偏低,當然也可能偏高(低血糖後反跳性高血糖,即「蘇木吉反應」)。

錯誤五:以為「餐後 2 小時血糖」=「吃完飯以後 2 小時的血糖」

餐後 2 小時血糖能夠反映患者胰島β細胞的儲備功能(增加糖負荷後機體追加分泌胰島素的能力)以及當餐進食及用藥量是否合適。「餐後 2 小時血糖」指從吃第一口飯算起,到 2 小時采血所測的血糖值,但不少患者認為是從進餐結束後才開始計時,需要內分泌同仁們格外說明。正常情況下,餐後 0.5~1 小時血糖升至最高,餐後 2 小時血糖應基本回落至餐前空腹水準。

錯誤六:血糖監測隻查空腹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對餐後血糖重視不夠。一定要記得和患者強調餐後血糖的重要性:

糖尿病在發病之初往往是先是餐後血糖升高,而後才出現空腹血糖升高,檢測餐後血糖有助於早期發現糖尿病;與空腹血糖相比,餐後血糖升高與糖尿病大血管併發症的關係更為密切,危害更加嚴重,嚴格控制餐後高血糖,有助於防治糖尿病大血管併發症。

錯誤七:「空腹血糖」偏高忘記加測凌晨血糖

空腹高血糖的原因既可能是由於頭天晚上降糖葯(或胰島素)用量不足所致;也可能是由於降糖藥用量過大,夜間低血糖後反跳性高血糖所致。

這兩種情況的臨床處理截然不同,前一種情況需要增加降糖藥用量,後一種情況需要減少降糖藥用量。因此,對於空腹血糖高的患者,一定要記得告訴患者:加測夜間凌晨血糖,以便區分究竟是那種原因引起的空腹高血糖,而不可貿然增加藥量。

錯誤八:血糖監測一勞永逸

有些患者怕花錢、圖省事,往往間隔很長時間才測一次血糖,而且隻測空腹血糖,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血糖監測應當經常化,具體頻次要視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對於病情較重、血糖波動較大的患者,為了全面掌握病情,往往需要一周選擇兩天,測全天的「血糖譜」,包括空腹(或三餐前)、三餐後、睡前及凌晨 3 點的血糖。另外,如生活習慣發生變化(如出差、參加宴會等)或者身體出現狀況時(失眠、感冒、心絞痛、懷孕等,)也要增加自測頻率。但若病情穩定,一周選擇一天,檢測一下空腹及餐後血糖就可以了。

錯誤九:用「自我感覺」代替「血糖監測」

不可否認,血糖高低變化可以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但是,由於個體差異的關係,每個人對血糖變化的敏感性是有差別的,血糖高低有時與自我感覺並不完全一致。因此,自覺癥狀輕重並不能準確反映患者血糖的真實水準。有些患者(特別是老年人)儘管血糖很高,但癥狀卻不明顯,倘若這種高血糖狀態一直得不到發現和有效控制,則併發症發生的危險性將大大增加。

錯誤十:不注意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

「隨機血糖」反映的是采血當時的即刻血糖水準,而「糖化血紅蛋白」則可反映最近三個月來的平均血糖水準,兩者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前者受某些偶然因素(如飲食、睡眠、感冒發燒等)的影響較大,而後者不受偶然因素的影響,可以更加準確客觀地反映最近 2~3 個月血糖控制的總體水準。

本文首發:內分泌時間

責任編輯:玥廷 王晨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