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呷哺呷哺升級:與外賣賽跑的一次強行續命

導語:時代大潮已變,呷哺呷哺改變的速度必須比時代更快。

呷哺呷哺2019年上半年交出的業績答卷讓人失望,雖然總營收達27.13億元,同比增長27%,但淨利潤卻同比回落23%,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

主力品牌老化,客流量下降,盈利能力不足,呷哺呷哺遭遇困境已經是市場的共識。

十月份,呷哺呷哺(HK:00520)的品牌線再度延伸,新品牌“in xiabuxiabu”首家門市在上海開業。這是繼“湊湊”後,呷哺呷哺推出的又一新品牌,定位的人群為20-30歲年輕人,延續“一人一鍋”的方式,同時加入串串、關東煮等熱銷品類。

但品牌端的擴充並沒有帶動呷哺呷哺股價攀升,與之相反,在11月和12月份(截止12月5日),呷哺呷哺股價分別下跌了12.2%和10%,期間累計蒸發了約20%的市值。

顯然,在沒有看到結果之前,市場有理由對這家老火鍋品牌的未來持觀望態度。

曾經的時代寵兒

提到火鍋,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同事間享受北京銅火鍋的溫暖,亦或是朋友間挑戰四川九宮格的熱辣。作家梁文道曾說:“火鍋是最極致的團圓。”可見在人們心中,火鍋是最適合聚會的餐食之一。

但在城市中,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漂泊異鄉,就是為了能夠在年底攢下一點錢,來改善家庭的生活。如同天涯旅人,在異鄉他們沒有親人,朋友也並不多,那份無奈的孤獨或許只有試過的人才懂。

正如網上一個段子將孤獨分級,一個人逛超市是一級孤獨;一個人喝咖啡是三級孤獨;一個人吃火鍋則被定義為五級孤獨。“孤獨經濟”早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典型現象,而呷哺呷哺正是最先觀察到這股浪潮的企業之一。

呷哺呷哺針對城市中這些匆匆過客的需求,逆潮流的推出了“一人一鍋”的單人火鍋概念。呷哺呷哺獨具創新的將酒吧中的“吧台”概念引入,推出了“U型吧台”小火鍋模式。

“U型吧台”的獨特設計,極大提升了服務人員的效率,可以讓一名服務生同時為超過十名顧客服務。

在火鍋調料方面,呷哺呷哺化繁為簡,不再採用傳統的個性化調製台模式,而是提前通過工廠定製袋裝調料,不僅為顧客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大幅降低了運營成本。

抓住時代紅利,敏銳的嗅覺讓呷哺呷哺業績不斷增長,公司也在2014年成功上市,成為火鍋上市第一股。販賣孤獨是呷哺呷哺從小做大的秘訣。

商業並非簡單的copy

有很多外行人認為,餐飲很簡單,只需要做好一個樣板門市,然後複製這家店的模式,就能夠輕易獲得成功,呷哺呷哺確實也曾這樣做。

從2011年至今,呷哺呷哺始終致力於一件事,就是把在北京市場成功的“一人一鍋”模式推廣到更多地區。從財報來看,呷哺呷哺全國門市擴張速度驚人,北京地區門市所佔的比例也由2011年的73.7%降至34.9%。

(點擊看大圖)

中國幅員遼闊,地理位置的差異,使得各地食物的口味各不相同。呷哺呷哺的標準化麻醬蘸料比較能滿足北京市場消費者的口味,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全國其他地方也能受到同樣的歡迎。

數據顯示,呷哺呷哺北京門市的盈利能力全國居首,但同樣是其早期重點布局的上海門市的業績就難稱滿意。上海區域不僅多年利潤極低,而且翻台率在全國也屬於較低水準,證明呷哺呷哺的口味在上海並不太受歡迎。

從營收端來看,呷哺呷哺開始的全國COPY政策並不成功,營收雖仍處於增長趨勢,但營收的增速明顯下滑,尤其是在2015年,營收增速險些跌破10%。

(點擊看大圖)

擴張受阻,呷哺呷哺迫於業績壓力作出改變。從2015年開始,呷哺呷哺不再執著於全國市場推廣,而是以北京為重心向外擴張。其在天津、河北、東北等地區的門市增速逐漸加快,究其原因還是在於這些地區的口味與北京更加相近。策略的改變收到一定成效,營收增速在2016年開始回暖,可見餐飲商業並非簡單的複製。

外賣來了

在餐飲行業中,翻台率一直是極為重要的數據,所謂翻台率是指餐桌重複使用率。尤其是對呷哺呷哺這類“快餐式”的小火鍋企業,翻台率才是核心指標。

翻台率的數據顯示,北京一直都是呷哺呷哺表現最好的地區,全國的平均翻台率明顯低於北京地區,上海的翻台率更是大幅低於全國水準。

從總的趨勢來看,無論是北京地區還是全國地區,呷哺呷哺整體的翻台率都呈下降趨勢,這表明顧客正在流失。

(點擊看大圖)

究竟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實際上就是因為不斷增長的外賣行業搶了“一人餐食”的市場。

在外賣滲透率並不高的時期,消費者更願意到店消費,呷哺呷哺這種“一人一鍋”正是很好的選擇之一。外賣興起之後,其消費人群與呷哺呷哺的“孤獨人群”高度重疊,而外賣顯然比外出吃火鍋更便宜,也更方便。

根據艾瑞的報告數據,在2013年之前,中國外賣行業的滲透率不足5%,而當時也正是呷哺呷哺翻台率最高的時期。但隨著餓了麽、美團外賣等訂餐外賣軟體的迅速崛起,對應的就是呷哺呷哺的翻台率不斷下降。

(點擊看大圖)

試圖高端突圍

迫於外賣行業帶來的衝擊,2016年開始,呷哺呷哺轉變策略開始多元化運營,開啟高端品牌“湊湊”,主打“火鍋+茶歇”。

“湊湊”摒棄了呷哺呷哺“U型吧台”的設計,門市設計更加有格調,十分注重氛圍,但同時人均消費也要高出不少。

“湊湊”從推出以來就爭議不斷,有人認為這種“華而不實”的店不實在;有人認為“湊湊”可以彌補呷哺呷哺所忽視的市場。如今“湊湊”已經推出三年之久,從呷哺呷哺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運營成績還是很不錯的。

在2017年,“湊湊”單店的年虧損還是114萬元,但在2018年其單店盈利能力已經達到135萬元,成為繼呷哺呷哺北京門市外盈利能力最強的店鋪。在今年上半年,“湊湊”的單店盈利能力更成為呷哺呷哺所有門市中最高的。

(點擊看大圖)

僅從運營層面考量,“湊湊”是成功的,但這種成功依然要經歷更多的考驗。目前“湊湊”的全國門市數量僅61家,數據的樣本並不足夠大,依然面臨當初呷哺呷哺全國複製策略的難題。當“湊湊”開店的速度提升,會不會重蹈覆轍還未可知。

與時代賽跑

基於湊湊的成功,呷哺呷哺希望推出新品牌“in xiabuxiabu”來進一步升級傳統門市。

十年前熱衷於呷哺呷哺的消費者,如今多數已經過了而立之年,難以再有年輕時的活力。新時代下年輕消費者的需求顯然已經變化,由於外賣的存在,單純快捷化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湊湊”是呷哺呷哺針對多人客群的布局,而“in xiabuxiabu”是其針對年輕一代單人客群的升級。“in xiabuxiabu”除了加入串串、關東煮豐富了產品種類外,還引入茶米茶,希望通過時下熱門的奶茶帶來流量。

雖然戰略已經逐漸清晰,但呷哺呷哺卻依然面臨與時代賽跑的難題。

即使“湊湊”在2019年上半年表現不錯,依然無力帶動呷哺呷哺盈利回暖,反而淨利潤同比下滑超20%。

傳統呷哺呷哺門市的運營數據正在快速下滑,無論是翻台率還是盈利能力,呷哺呷哺的表現都大不如前。與火鍋行業龍頭海底撈相比,呷哺呷哺整體門市的翻台率已經降至2.4倍,海底撈的翻台率則升至5.2倍,差距顯而易見。

(點擊看大圖)

今年肉價飆升,包括呷哺呷哺在內的很多火鍋店都有所提價,與海底撈等高端店相比,快餐化的呷哺呷哺一旦失去性價比的優勢,是無法與海底撈等高端門市競爭的。

市場有這樣一種聲音,海底撈是賣服務的,而呷哺呷哺僅賣火鍋。海底撈有優質服務這條護城河,當原材料上漲時還有有足夠的提價空間;而呷哺呷哺的服務並非賣點,甚至服務人員有老齡化的趨勢,缺乏服務護城河的呷哺呷哺提價能力不足。

實際上,最近兩個月行業龍頭海底撈的股價也出現較大跌幅,但由於擁有夠厚的護城河,因此股價走勢更加強勢,呷哺呷哺雖繼續拓展品牌線,但短期內並不會直接貢獻利潤,因此股價也在最近兩月跌幅更大。

一邊是推陳出新進行品牌改造,另一邊是傳統門市則由於時代的更替而業績下滑,呷哺呷哺想要重新獲得增長空間,只有改變的速度比時代更快,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